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自学展示
1.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字词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1.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现代观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3.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5.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育——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
现代观念——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6.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四、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全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论述的内容针对性强,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第一部分(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13)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解决问题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3.探讨论述过程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五、课堂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六、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导入新课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导入新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课时目标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走近作者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写作背景
丁肇中(
)
不知所措(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
cuò
pánɡ
yì
lún
rú
字词积累
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字词积累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整体感知
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
现代观念——
整体感知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
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VS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
现代观念
现代观念
整体感知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
针对现状
提出观点
阐述
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弊端
分析
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
阐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针对性强
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1.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全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论述的内容针对性强,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
理清思路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理清思路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理清思路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现实意义)
(举例:王阳明)
具体分析
(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
理清思路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3.探讨论述过程
理清思路
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出观点
第7段
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8、9段
实验到底该怎样做
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第10段
得出结论
理清思路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堂小结
引
论
(提出论点)
本
论
(阐明道理)
结
论
(解决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培养实验精神
课堂小结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