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人物形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人物形象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18:1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文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对这首词的整体把握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已经做的很好了。接下来看看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表达的。
二、分析
1、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2、讨论:作者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3、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小结
文本形象:诗词中所描绘刻画的人物形象,多第三人称写法,偏叙述,如《江雪》;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词背后所隐藏的作者本身形象,多第一人称写法,偏抒情,《登幽州台歌》。
分析人物形象步骤: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把握形象;
2、从描写细节入手,关注带有感情的词句;
3、注重意象、意境的作用。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背景:
学生手中书面文字资料有限,教科书背景注释资料有限,往往造成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深刻。语文教学手段仍然单一、传统,教师介绍背景,学生印象不深刻。
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深刻主旨
教学方法:
互联网查询,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诗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堕落的,还是发自内心释然超脱的?换句话说,被贬黄州的苏轼,是真洒脱,还是装潇洒?
二、教学目的交待:(投影)
教学目的:
利用互联网了解苏轼生平及作品主要风格,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互联网补充交流。
三、苏轼的沉浮人生:
1.多才多艺。
⑴学生查找交流,键入百度搜索“苏轼的散文”、“苏轼的诗歌”、“苏轼的词作贡献”、“书法宋四家”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⑵教师提示搜索百度关键词“喜欢苏东坡”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
这个人就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2.宦海沉浮:
老师提示百度搜索关键词句“苏轼的人生地图”
学生交流形成资料:
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
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3.苏轼在黄州的诗文:
老师提示搜索语《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师生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老师提示百度查询“苏轼在黄州”、“东坡肉”
得出资料:
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等黄州诗文。选取表明其心迹的句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被贬黄州,苏轼有真诚的友谊,有众多高雅的爱好和广泛的兴趣,在黄州乐观豁达、坦荡无愧、恬然自适。
因此“一尊还酹江月”是真洒脱,不是装潇洒。
教学反思
本微型课例,目的明确,指向前清晰,学生通过老师的提示查找资料,深刻理解了苏轼及苏轼诗文的精神核心。学有所获,搜有所获,搜有所思。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本课例的不足之处在于,老师指导过细,可能造成学生陷入离开指导就不知所从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