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一) 《儒林外史》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一) 《儒林外史》 习题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1 08: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名著导读(一) 《儒林外史》
(一)作家名片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儒林外史》。
(二)内容概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连缀而成,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三)主题思想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展示士林“群丑图”,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写作特色
1.散而不乱的长篇艺术结构。
“散”表现在全篇没有“主干”,就是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故事线索。但有一条明确的思想线索: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2.戏剧化特点。
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特征,将喜剧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以幽默情景居多,有时候幽默情景被过分地渲染夸张,滑稽的成分加大,于是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的嘲弄。)
3.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4.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和典型细节化、人物性格多元化、语言的典型化等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
(五)人物情节素描
类型
代表人物
主要情节内容
腐儒型
周进:热衷科举考试,醉心功名利禄,酸腐的老童生的形象。
原是教书先生,热衷科举,可到花甲之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后,他无法排解满心悲怆,索性满地打滚,嚎啕大哭。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他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腐儒型
范进:热衷科举考试,醉心功名利禄,虚伪软弱,喜极而狂的酸儒形象。
年五十余,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直打哆嗦。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又录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贪官污吏型
汤奉:可怜的读书人。科举得意,升官发财,贪狠、蛮横,作威作福。
高要县知县,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贪官污吏型
严致和:没读过多少书,吝啬节俭的捐监生。
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廪生、增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廪生、增生的附生入选则成监生,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和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指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监或者例监。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其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贪官污吏型
匡超人:昔日憨厚孝顺,因追寻仕途迷了本性,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不择手段,最后成为科举卫道士,一个衣冠禽兽。
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漂泊在外时牵挂父亲,在兄长面前也很谦卑,懂得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渐渐地他却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中了秀才后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就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吹牛撒谎,沦为衣冠禽兽。
八股
迷型
马二先生:本是平常人,却迷信八股文,贪心功名学问兼得,最终一事无成,庸碌一生。
他迷信八股,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但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八股
迷型
鲁编修:为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痴迷八股文,醉心功名利禄,最终换来的除了是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正面型
王冕: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鄙弃功名,甘愿隐居。是士人中的“名流”,作者心中的理想人设。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地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正面型
杜少卿:淡泊功名,蔑视权贵,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真儒名闲。
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是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制度的嘲讽,也是批判。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发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对接训练】
1.下列关于《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B.全书是由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前后衔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
C.《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比较纯熟的白话文,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生动传神而富于形象性。
D.《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起来,使这部书不仅成为一部儒林丑史,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
【解析】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2.下列关于《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B.当帮助过匡超人的潘三爷入狱时,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C.在范进中了秀才之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反常态,对他异常殷勤,到处说他是文曲星下凡。
D.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解析】应该是“范进中了举人之后”。
C
3.下列关于《儒林外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吴敬梓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B.《儒林外史》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群体,描写的则是这一个群体中典型的、独特的个体。
C.王冕从小辍学回家替隔壁秦家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但不愿意结交权贵,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D.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成老爹。
【解析】是周进。
D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