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卷37《地理志》
1.契丹崛起背景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人饮马图
(一)、契丹族
(辽)
1、辽的崛起(原因)
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的建立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3、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4、影响:国力不断增强。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都城:上京临潢府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契丹文字 契丹钱币 契丹瓷器
2.发展成就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4)更名: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5)983年复更名“大契丹”;
(6)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7)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复国号“辽”。
(8)1125年被金朝所灭。
两次更名
96%
契丹疆域辽阔: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1)起源:
(2)发展:
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西夏的建立
(二)、党项族
(西夏)
2.兴起原因: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3、西夏的建立
时间:
民族:
人物:
都城: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4、措施:
(1)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了西夏文字。
李元昊(1003—1048),拓跋氏,后改称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祖先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都城:上京临潢府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兴庆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游牧民族的发展特征
重武轻文 对外开阔 穷兵黩武
目的:对外扩张,强化阶层统治,发展经济文化,稳固社会秩序。
思考:对比总结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原因。
契丹族
党项族
政权建立前
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9世纪后期,有了农耕、纺织、冶炼,房屋、城邑。
政权建立后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创制西夏文字……
共同原因:契丹、党项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紧密,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推动本民族壮大。
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
西夏
11世纪前期
(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党项族
契丹(辽)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并立的北宋、辽和西夏
——民族政权并立
辽
西夏
北宋
动脑筋:
从此图可知,辽、西夏、北宋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祖(和)
辽太宗(战)
占领燕云十六州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澶渊之战(战)
(战)
澶渊之盟(和)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州之战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遭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
2
辽太宗
1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4
时间:
交战双方
交战地点:
关键人物
战争结果:
攻方:
守方:
宋真宗时期(1004年)
辽(败)
北宋(胜)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一
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却对宋展开攻势。《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辽军大将)中弩,我兵(辽兵)失倚。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材料一: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中国政治通史》
启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等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
宋方立“契丹出境碑”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你支持哪 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1、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
2、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岁币加重宋朝的百姓负担。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叁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狄青,北宋大将,临阵被发,带铜面具,所向披靡,屡建战功。
和(宋夏和约) :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1、北宋与西夏的战与和
影响:
议和后,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先战后和,君臣之国
三、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党项族与汉族的争端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和约
宋夏议和
内 容
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也加深了
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面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则每年要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叁、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
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
交纳岁币。
讨论:“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有哪些异同?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课堂检测
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课堂检测
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
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4.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
课堂检测
5.公元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