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3: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1.“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这一思想
A.反映了底层民众的愿望 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要求
2.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里,“义”字被反复提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孟子说:“无礼义,则天下乱。”荀子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 这表明先秦儒家
A.反对百姓追求物质利益 B.认为"义"是最高道德
C.主张明辨社会等级界限 D.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
3.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 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 海之内,学校如林”的现象。汉代地方学校的发展
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
C.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 D.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
4.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借以怡神养性、清心正 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 B.私人讲学的日益兴盛
C.书院建筑风格的宗教化 D.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
5. 顾炎武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注重考辩事物、制度的源流,引用材料多为第 一手材料,并核对原文,注明出处。由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文献和考古互证 B.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
C.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 D.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
6.历代史书中多有对日食等天象变化的连续记录。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 记录就多;统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据此可知,古代天文记录 A.体现了服务生产的实用性 B.无法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
C.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 D.重视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概括
7.下图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 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 变化。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A.追求写意和抒情 B.以工笔为主要技法
C.讲究布局和构图 D.摹写客观自然景物
8.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
了明代,下层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 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
A.上层文人腐化堕落 B.传统四民社会瓦解
C.雅俗文学开始分流 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9.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批驳了“御敌于外洋”的主张,提出了“守 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法。这反映出魏源
A.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B.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
C.轻视近代海防建设 D.海洋意识由开放转为封闭 10.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中
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夫中 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 无得偏废"的教育方针。这一认识
A.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B.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 C.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发展
11.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共同反映了
A.孔子权威已经丧失 B.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
C.国民意识开始勃兴 D.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
12.20 世纪初期,胡适宣讲俗语俗字,陈独秀提倡国民文学和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些活动
A.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B.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C.有利于开启民智 D.直接冲击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13.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大学生团体创办了《新潮国民》等新式刊物,大
力提倡“文学革命”“伦理革命”,并积极普及国民常识。五四时期,类似的学 生刊物不断涌现。这一现象
A.表明了思想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B.反映了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促使了封建道德观念迅速消亡 D.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
14.1928 年,毛泽东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份)的党。” 此后,根据地大力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式有开座谈会、举办学习班 和党团训练班等。这些实践
A. 推动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开启了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征程
D.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结合
15.“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 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
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材料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6.1979 年 10 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强 调,文艺创作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 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各级党委不要横加干预。这一讲 话表明了
A."双百"方针的回归 B.党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视
C.拨乱反正的开始 D.文艺创作根源于个人经历
17.1977 年 8 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 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
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 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8. 埃及法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者们,从来没有被仅仅刻画为凡人,但是 荷马笔下的希腊人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无疑是凡人,只不过是得宠于
神。这表明古希腊
A.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 B.人神关系蕴含人文精神 C.英雄主义逐渐成社会主流思潮 D.神话体系影响根深蒂固
19. 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社会湮没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导致西欧在长达 千年的“黑暗时代”中陷于停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便是在以“反 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 出来的。这一变化说明
A.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B.历史事实因时而异缺乏客观性 C.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 D.史家主观认识决定史事的评价
20.1517 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倡“因信称义”,公开反对罗马教 皇。他的"信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 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
A.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 B.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C.根植于理性精神的传播 D.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21.卢梭说:"既然无人对自己的同类享有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创设任何权
利,那么,我们必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约定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卢梭意在
A.以社会契约否定专制特权 B.突出直接民主利于保障天赋人权 C.宜扬共和制政体的优越性 D.强调个人自由应受公共意志限制
22.“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限 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孟德斯鸠认为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自由的本质是法律范围内的一种权利
C.法律违背了人的理性 D.自由是指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天赋权利
23.17 世纪后期,英国、法国一些文学作家,虽不是科学家出身,但他们相信科
学已经带来了新的真理标准,于是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解释科 学的意义。这一现象
A.延缓了封建王权的衰落 B.实现了欧洲文学的转型 C.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 D.导致了科学革命的出现
24.. 下图是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绘画作品《蛙塘》,该作品给予了夏日阳光、
阴影、水纹线条以丰富的色彩变化,透过光线在人物和风景上的跳动,人们能 够感受到蛙塘梦幻般的勃勃生机。该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印象主义
C.立体主义 D.魔幻主义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 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 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 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 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 审 美 的 人 , 进 而 发 展 成 为 人 格 健 全 的 人 , 也 即 是 自 由 的 人 。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 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 “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 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 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 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 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 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 社会背景及其影响。(13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美育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4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下表为知网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部分论文检索目录,从不同 角度阐释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理解。
关键词
儒家思 想
诸子百 家 文化融 合
论文目录索引
《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秦汉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论儒 家思想的变迁及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汉代儒学与民间信仰融合 共生的文化形态》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综说》《秦亡法家思想不可承受之责的探析》《先 秦法家与依法治国》
《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君道论研究》《春 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整个古代中国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儒学发展,
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
清晰)(12 分)
27. (15 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 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 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同样,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一般认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外衣的经济根源。(9 分)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 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 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 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 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 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 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 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主张。(6 分)
历史参考答案
CDCAD CADBB DCADC AABCB ABCB
25、(1)①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
②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③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
④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⑤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每点 2 分,任答四点 8 分)
(2)背景:①内忧外患的推动;(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②社会转型的需要;
③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⑤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影响:①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
③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④美育思想影响有限,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2 分)
(3)①是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宝贵遗产;
②对现代美育的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点 2 分,共 4 分)
26 示例一: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及影响。(2 分)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思想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孔
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推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秦朝建 立后,由于推行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打击;直至汉武帝时期,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从而使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历经魏 晋、隋唐,儒学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两宋时期,在理学家的推动 下,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其后,在理学基础上发展至心学阶段,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清之际,在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一批儒学者的批判继承下,儒学思想融合时代特色,再一次有所发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走向。(8 分)
总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 分)
示例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 分)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一批儒学者在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分别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朴素辩证法思想等一系 列观点,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当时这些思想家未能明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未能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8 分)
综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对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2 分)
27. (15) (1) 特点:关注现实世界;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关注人,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
中心) ;倡导世俗教育,以培养合格市民为目标;冲击封建神学束缚(反封建色彩)。(任答三 点得 6 分)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3 分)
(2)新主张: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2 分) ;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2 分) ;政治方面主张社 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