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华南虎》超超级实用精品教学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8.《华南虎》超超级实用精品教学资料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02 10:34:00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8、《华南虎》精心设计教案
执教:***
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PPT课件结合课堂讲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出示老虎PPT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3、与虎有关的成语:
4、作者简介:
5、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6、笼中之虎: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生字、生词。
③生自读、齐读、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你用简洁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华南虎。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写)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 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主旨探讨
1、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 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3 页 共 3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华南虎》课堂教学实录(名师省级大型公开课)
实录与随感:
师:同学们,我呢是一位不上课的老师,不上课啊,就是现在不带学生,所以今天能有这么一次上课的机会,我真的感到非常的高兴。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此刻的心情怎样?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你感觉怎么样?(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生1:很紧张!
生2:很激动!
生3:也很紧张!
师:咱们先跟老师来做一个放松操好吗?闭上眼睛。好,慢慢地,还紧张吗?不紧张了是吗?那么拿出我们钟公庙中学全体同学的激动,来欢迎全省各地的老师,好不好?(采取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快速的消除紧张情绪)
学生热烈的鼓掌!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合:老师好!
师:请坐!
师:同学们,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便是诗。诗永远和深邃的情丝、美好的憧憬、海阔天空的遐思连在一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的著名诗人牛汉,他所写得一首诗《华南虎》,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标题。(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吸引学生对诗的兴趣,并且自然揭示课题)
生合:《华南虎》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先翻开课本,先听老师朗读一遍这首诗。我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目的明确)
老师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带问题听读。(老师的朗读水平具有很高水准,学生与听课老师受到极大震撼)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呢?老师朗读完这首诗,相信在同学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它的影像,那么你能不能用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诗人展现的是一只怎样的华南虎,然后把这个关键关键词写下来。(用抓关键词方法,使问题更具体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了答案)
师:速度很快,请你把它到黑板上写下来。好,你也上台写下来好吗?(共有四位学生上讲台写)(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下来,既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同时又锻炼了上黑板同学的胆量)
师:我发现咱们同学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多同学都把自己最初的想法,浓缩成一个关键词。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了“可怜”两字,你来说说看,为什么是一只“可怜”的老虎?(通过对学生积极的评价,渐渐消除了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学生也开始进入状态)
生4:它原本在森林里,而现在在动物园里,牙齿被锯掉。
师:牙齿被锯掉,这真是可怜,它原本应该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提问,因为原本学生已经讲到了)
生4:在山林里。
师:原本在山林里,成为百兽之王,而此时此刻却在铁笼里。它的牙齿都被锯掉,你还能从哪个地方看出它的可怜?在动物园里很可怜。
生4:有人用石头砸它,有它向它厉声呵斥。(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回答更为完整)

师:它在动物园中不仅受到了虐待,而且还成为人们眼中的玩物、玩具,还厉声呵斥,还用石块砸它。有一位同学还写了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呢?受尽屈辱,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自然过渡)
生5:这只老虎,这只老虎原来在山林里是百兽之王,而现在是阶下囚一样的,原来有非常锋利的趾爪,现在被铰掉了,牙齿也被锯掉了,很可怜。(“受尽屈辱”、“可怜”都写到了老虎所受到的遭遇)
师:你的看法与刚才那位同学异曲同工,是吗?老师感谢你,也表扬你一下,你有一个字读得很好,趾爪(zhǐzhǎo),请在上面标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当它作为动物的爪子的时候,念zhǎo,当它作为动物的腿和脚的时候,念zhuǎ,好,坐下。这位同学写着这只老虎有着“不羁的灵魂”,来,站起来阐述一下。(为了引出对趾爪的分析,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此法非常不错。既鼓励了学生,又很自然的作了介绍)
生6:因为这只老虎被关进动物园,趾爪也被铰掉了,可是它还是不肯屈服。(是以上两个回答的提升,更进了一步)
师:不肯屈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提问,继续引向深入)
生6: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句子了吗,我们连起来,读一下好吗?
生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学生后半句没读)
师:好,再来读一读。
生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道的血淋淋的沟壑。(通过反复品读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的理解,但个别学生读成了“一道道”)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师:你从这儿看出来了,是吧!好,请坐。我刚才发现同学们在读诗句的时候啊!有一处不是很准确,是“一道道”还是“一道一道”。
生合:“一道一道”。
师: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合:一道一道。
师:有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同学们刚才读“一道道血淋淋的沟壑”,这样好呢?还是“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好呢?到底哪种好?来,你来说说看?(老师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虽可能是预设中的环节,但即时的改变了教学策略)
生7:“一道一道”能体现出诗人的感情。
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此处的追问,意在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生7:体现了作者“可怜、同情”的感情。
师:看到水泥墙上的沟壑,非常同情华南虎,是吧。好,请坐。其实我们要来理解,为什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沟壑”是什么意思呢?你来说说看?(自然引出“沟壑”的意思)
生8:就是老虎的脚印。
师:沟壑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指:两座山之间的深沟里。你说水泥墙壁上有深沟,而且“一道一道”,怎么说得过去,只是一个脚印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生9: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比喻,它只是想说明这只华南虎的脚趾被铰掉后非常的痛苦,也说明了它当时受伤严重。
师:墙壁上为什么会有印呢?
生9:它第一次是因为脚趾被铰掉了,第二次是想回到大自然。
师:它为什么要弄掉墙壁?(这个问题似乎可以省却)
生9:想回到森林里去。
师:灰灰的水泥墙壁,老虎做过多少次的抗争?(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生9:无数次。
师:我们想象一下:老虎抗争最终的结果怎样?你来说说看。
生10:只是重重的撞击着墙壁,十分用力。(显然这不是理想中的回答)
师:因为它有一颗不羁的灵魂。那说说看:为什么这沟壑“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墙上的印为什么会带给诗人有“闪电般”的感觉?“闪电”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这儿预设的成分很浓,老师努力让学生朝着自己设计的轨迹进行,而且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无从回答)
生11:有点令人害怕,有点恐惧。
师:有点恐惧,甚至有点可怕,是吧!也就是说这水泥墙壁上的印痕,水泥墙壁上的沟壑给诗人一种震撼,所以我们说,这只老虎被关在笼子里边,会有怎样的一种抗争呢?这里有一位同学也写到,他说:老虎渴望自由啊!渴望自由,所以它要抗争,它做了怎样的抗争?“渴望自由”是谁写的,来这位同学。(上一处以及这一处,让人感觉教师的思路有了些微的乱)
生12:老虎被锯掉了牙齿,铰掉了趾爪,虽然身陷困境,却不放弃挣扎。
师:说明这只老虎尽管深陷囹圄,却一直在做着抗争,有着一颗不羁的灵魂,是不是啊!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诗读一遍:“灰灰的水泥墙壁上,一二起”。
生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师:因为它是沟壑,因为它是闪电,所以用“一道一道”,它带着我们太多的震撼,我发现我们同学读得很好,“一道一道“读重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到底为什么用“一道一道”还是未说清楚)
生合: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师:这一遍读得比刚才一遍读得要好了,(对学生的些许进步适时的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是我们要抱着对老虎的同情,再来读一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非常的用心、到位)真棒!老师突然产生一个疑问,请同学们看诗的第三节,既然这只老虎它没有自由,它敢于抗争,但是在第三节诗里边,我发现有一组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你看:老虎背对着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在干嘛?(这里的过渡不够自然,老师也有了些急切)
生合: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师:“安详”,完了之后,又?(有了明显的提醒)
生合:又“悠悠地拂动着尾巴”。
师:我不明白,既然这样它为何还会安详,照理它应该是“愤怒”才是,对不对啊!它为什么“悠悠地甩动着尾巴”,照理应该是怎样的甩动着尾巴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生合:重重的甩动着尾巴。
师:对,这样才说得过去。这只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请同学们前后讨论一下。(老师在小桌间参与交流)(此处是个难点,当学生的思考还不能深入时,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了小组讨论,与学生的交流很融洽)
师:这位同学刚才和我观点不太一样。你先来说说看,为什么如此“安详地”坐着,“悠悠地”如此舒服地甩动它的尾巴呢?(抓住不同的观点,引发讨论)
生13:我觉得,老虎太绝望了,也比较有些胆怯。
师:它太绝望了,绝望到了极点,安于现状了。罢,罢,反正每天在里边有肉吃。好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这位同学。
生14:我觉得它太累了。
师:噢,是累了,太累了,也就不抗争了。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15:它在调整、修养自己。
师:噢,它在调整、修整自己。好,请坐,还有谁,好,有请。
生16:我觉得老虎对观众的轻蔑!(这位学生回答的很好)
师:对观众的轻蔑!我发现你非常地注意观察,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是怎样面对观众的啊!
生合:背对着!
师:为什么背对着!让人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16: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老虎始终不改变自己的信念。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一起说说看,老虎的信念是什么?
生合:成为百兽之王。
师:它有王者之气啊!所以它安详地、悠悠地,并不是因为它安于现状,也并不是它因为绝望而不想抗争。老师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啊!老虎是轻蔑地、轻视地面对着观众,因为自己是百兽之王。尽管身陷囹圄,我还要保持王者风范,它要保持什么?(这部分教学内容,预设的成分较浓,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走)
生:尊严!(在老师的提醒之下学生有了准确的回答,如果学生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会更好)
师:对,“尊严”,同学们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师:不管别人怎么打压,不管别人怎么对它,它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所以,它“安详地、悠悠地甩动着尾巴”。同学们,这就是诗歌的语言,它往往用看似矛盾的诗句,告诉我们句子背后的一些深意。同学们,我们再来快速的浏览一下这首诗,看看诗人牛汉对这只老虎,对它的情感有没有变化?(这儿的过渡不够自然)
(学生快速浏览诗)
师:诗人的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一开始是怎样的呢?你来说说看?
生17:他一开始是疑惑。
师:疑惑,他一开始为什么疑惑。
生17:他一开始也是看老虎的。
师:一开始,他把老虎当作什么呀?
生17:把它当作玩物。
师:一开始,他把老虎当成玩物。但是后来呢,他对老虎深陷囹圄这样的处境非常地同情。确实,在诗中有一处语言体现出了?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下上面的诗句:哦,老虎,笼中的老虎,(多媒体出示)一起读。(老师在这儿自己揭示了答案,没有让学生更多的思考)
生合: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师:哦,老虎,笼中的老虎,它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吧,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好,下边,请同学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生18:第一句用“你”,第二句用“它”。
师:那么,用什么字好呢?为什么?
生18:用“你”好,表示作者在跟老虎面对面的交流,它更加的直接,而且感情更加强烈。
师:用“它”怎样呢?
生18:用“它”是第三人称,并不是直接的交流,有一定的距离感。
师:确实,第一句用“你”深情地表达对老虎的同情,第二好似与老虎在面对面的对话。他不是把老虎当作玩物,而是当作朋友,或者是有尊严的动物。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吗?(在这儿可以给学生适时的表扬)
生18:上面一句用了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
师:用了反问语语气就不一样了,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18: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师:情感就是在这样的句子当中体现出来了是吧!好,请坐。用了反问,好像就在寻问老虎是吗?你到底在干什么呢,你到底在想什么呢?还有发现吗?再看看!再看看,还有没有?
师:其实还有一处,因为用了疑问的形式,所以要用问号。这样吧,我们把上面的四句一起来读读。
生合: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师:诗人在这个时候对老虎充满着同情,我们来看一个问题,这是一位同学学了《华南虎》之后产生的一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诗人开篇写到张望了许久,却一直没有瞧见华南虎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但在诗尾却看到了这一切,不是前后矛盾吗?
师:这时诗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轻轻地朗读最后一节诗?诗人怎样表达他的羞愧呢?它真的看见了,听见了吗?来,聪明的你说说看?
生19:
师:有难度,没关系,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写这首诗的时间?
生合:1973年。
师:1973年,我们处于文化大革命时代,当时的诗人在干嘛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媒体播放文革时的背景,以及《牛汉与〈华南虎〉》中的部分文字,并有背景音乐,材料约三分钟左右)(这个时候出示背景资料非常的适时,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通过铺垫,给学生搭设一个桥梁,便于理解)
师:那个时候,诗人对这只老虎有怎样的变化呢?或者说带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把它响亮地告诉大家吧!
生20:诗人从老虎“不羁的活着”中吸取了力量。
师:尤其是还有尊严的活着。它不仅听见了,还看见,是真正听见、看见了吗?而且诗人把这份情感已经融入到里边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诗的最后一段,我们把这段诗读一遍。
生合: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师: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呢?老师写了一首小诗《〈华南虎〉和诗人》:
在桂林小小动物园里,我见到了一只华南虎。华南虎深陷牢笼,几经渴求,终于 ,诗人几经彷徨、呐喊?彷徨什么?终于明白,明白什么?
生:尊严不能丢掉。还明白了什么?
生:要像华南虎一样不屈不挠。
师:
生21:遇到困难要像华南虎一样不屈服。
师:他还希望什么?
生21:希望象华南虎一样
师:诗人从一开始的赏玩到同情,到最后可以说是融入一体,所以它才会在诗的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句朗读一遍?
生22: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师:这位同学情感投进去了,如果把几个字念准确了,那情感就好了。我们再来读一遍。(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到位,不仅注重正音,同时非常注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
生合: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师:相信诗人在华南虎身上读到了故事,读到了灵魂存在的价值,巴金老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没错,人都是有尊严的,老虎尚且如此,我们人更是如此。
师:(配乐)同学们,读诗吧,今天我们只是推荐了《华南虎》这首诗,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说,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厦秋冬,走过四季皆是诗。诗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在看似矛盾之中,让我们尽情地欣赏。(老师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开头,也在诗情画意中结束本课,使人沉浸其中,令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很大的愉悦)
三、观察与诊断
1、有关于教学目标的观察与诊断:
《华南虎》的教学目标是:
1、从语言层面上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让学生感知诗歌充满矛盾的张力;
2、了解读诗的常用的方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3、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通过诊断,《华南虎》一课较好的达成了目标,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不仅体会了诗歌的充满张力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读诗的一般的方法;通过对诗人的情感的体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人的价值观的理解。
但是本课在充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无形中让人觉得,预设的成分较强,老师在无形中有意的希望学生能朝着他预设的方向发展。虽有生成,但还是在老师预设的范围之内。
2、对教学内容的观察与诊断:
《华南虎》主要是围绕三项内容来教学,首先,老师出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通过抓关键字,使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怜”、“受尽屈辱”、“有着不羁的灵魂”、“渴望自由”,这是学生初步感知后理解;然后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品读诗句,从而很自然的品味了诗中的语言,刘老师非常注意朗读的指导,通过正音、重音、要读出感情等的指导,让学生一次次地沉浸在朗读的欢乐中。当学生把“一道一道”,误读为“一道道”时,刘老师善于捕捉到教学的时机,进行了深入的品读。通过对“沟壑”、“闪电般的耀眼”、“安详”、“悠悠地”等诗句的把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当学生对诗人的感情不能深入了解时,刘老师适时的出示了写作的背景。有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和运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后,最后再来体会诗人对老虎的情感,已是水道渠成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阐述学习内容,语言简明清楚,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本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内容,三项教学内容不枝不蔓,但是缺点是在起承转合上不够自然,在教学时,过渡上显得有些急切。
3、教师的引导与反馈观察:
教学“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时。引导学生理解“沟壑”的含义,继续引导“墙壁上为什么会有印呢?”、“它为什么要弄掉墙壁?”“老虎做过多少次的抗争、结果怎样?”
当学生对华南虎为何“安详地坐着、悠悠地甩动着尾巴”不解时,刘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是怎样面对观众的啊!”“为什么背对着!让人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一起说说看,老虎的信念是什么?”
在最后一节诗中,当刘老师提问:诗人怎样表达他的羞愧呢?它真的看见了,听见了吗?学生有些茫然时,刘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写作的时间,并自然的出示背景资料,通过铺垫,给学生搭设一个桥梁,便于理解。
通过对反馈观察,我们发现刘老师对于回答准确的学生,用非常丰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性的评价,“老师感谢你,也表扬你一下,你有一个字读得很好”、“这一遍读得比刚才一遍读得要好了”、“老师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啊!”等评价性语言的运用,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氛围也较好。同时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者不准确的学生,刘老师也没有直接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这充分体现了刘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优秀的个人素养。
对学生反馈时语言的匮乏及有意的拔高,是如今课堂上常出现的弊病,而刘老师针对性很强及丰富的评价语言,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促动。不断的修炼自身的言语体系,同时要针对内容恰如其分地做出评价,是改善评价语言需要我们做得。
4、思维教学观察
(1)揣摩诗人对华南虎的感情时:
思维模式:用了比较法
教学方法:改变原文的人称(你改为它),句式(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学习活动:比较原文与修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揣摩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
(2)诗人开篇写到张望了许久,却一直没有瞧见华南虎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但在诗尾却看到了这一切,不是前后矛盾吗?
思维方法:铺垫法
教师指导:介入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改变思维方向
由于适时的变更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所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引导,学生更较好的达成目标,老师所教得,与学生实际所学到的基本一致。

5、教师监督检查行为观察
通过独立思考,让四位学生上黑板写下关键词,然后以这四个关键词为切入口,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刘老师参与了个别小组的讨论,并且与小组成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讨论后刘老师说:“这位同学刚才和我观点不太一样。你先来说说看,为什么如此‘安详地坐着’,‘悠悠地’如此舒服地甩动它的尾巴呢?”刘老师没有回避不同的观点,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的引发讨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刘老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及时的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监督检查。

6、教师教学方法观察与评价
刘老师在课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他让三位同学上讲台板书,同时还采用了静态多媒体和动态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同时采用了小组讨论、默读、教师个人读、多次集体朗读等教学方法。
但值得商榷的是:对于重点的诗句反复的品读了,但是对于整篇课文学生只听老师朗读一遍,学生没有集体的朗读。

7、教师提问认知水平观察与评价
刘老师在教学《华南虎》一课时,共提了三十六个问题,其中属于分析比较的有七个问题,属于抽象概括的有十四个问题,推理运用的有九个,其中其他管理的有六个;学生的回答中,属于抽象概括的有十二个,推理运用的有十二个,评价创造的有四个,其他管理的有八个。教师提问的三级认知水平所占比例分别是17%、58%、25%。学生回答的三级认知水平所占比例分别是:23%、33%、44%。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比例,它表明了刘老师的课,既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事实材料,更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高级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从而培训学生分析、概括、评价文章的能力,发展了智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的认知水平略高于学生。

8、学生学习观察和诊断
刘老师自身具有非常高的语文素养,所以他的课充满浓浓地语文味,同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学生反馈的多样化评价。每个当学生回答时,他都能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当学生接受了这些积极的评价后,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学习的热情也较高涨,课堂中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注意状态,始终能认真的投入学习,在小组讨论时也没有流于形式。同时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和铺垫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拥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由浅入深的状态,先由学生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然后围绕“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展开,再引向深入“老虎为什么背对着观众”,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背景知识,继续追问:“诗人几经彷徨、呐喊?彷徨什么?终于明白了什么?”由于搭设了桥梁,虽然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学生也能渐渐领会其中的深意。
课上有预设也有生成,其实所生成的问题也是在老师的掌控中,所以当学生的思维有所偏移时,老师总不自觉地希望学生朝他所预设的轨迹中运行,这也是课堂中所需要达成的。所以课堂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当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教师所期待的理解时,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同伴交流
优点:
1、课前采用必要的手段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并有一定的效果;
2、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提问有递进;抓住学生朗读时的疏忽,适时的进行教学,善于抓住教学契机;
3、问题设计,既了解学生,更注意引导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分析概括,高难度;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不是灌输,自然而然的精神生命活动,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4、对学生的反馈评价非常的到位,体现了师生的平等;
5、教学理念:言语为本,从言语着手,把言语作为切入口,挖掘情感。
6、运用比较法,铺垫法,对作者的经历作了铺垫,有助于对诗歌的把握,课堂中采用多种思维模式;

建议:
1、每个环节过渡似乎太快,急于把自己的东西呈现出来,建议在过渡上能自然些;
2、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老师的细读,还要是学生的细读。在学生的回答还有一定的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比较、去判断,而不要忍不住告诉学生。

四、专家引领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黄伟教授的精彩点评,我们在感受他的激情演讲的同时,又一次接受他的课堂理念的熏陶,在聆听中感动于黄教授对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坚持与执著。他的那句:你教得是不是语文最本质的东西?你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否有效?深深萦绕在耳际。
黄教授对刘老师的课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面对着陌生的学生和五十个听众,刘老师能够上得如此出色,充分体现了刘老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养。我一直顽固的坚持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到语言上,教学到文本上,我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的行为,完全能够落实,今天在刘老师的课中看到了,基本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
《华南虎》介入了诗歌的两个主体外,刘老师先从第四段入手,再回到第三段,然后具体到语言到一个词语:命运、精神。再回到第三段,“安详地”“悠悠地”、然后又写到“血淋淋的水泥墙上”,通过代表诗人某种情感体验的关键词,尽情体味。适当的时候给予提升,到“尊严”这儿跳跃快了点,适当的时间介入背景,背景点到为止,并没有大肆渲染。
对于华南虎的命运抓得非常准,它无奈的抗争,具有不屈的精神。命运导致,在命运面前是无奈的,但每个人都是可以自主的。由词到句,再到段,华南虎对什么样的命运,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两段需要简单的对比,段要回到章,才能体会情感的变化,情感变化最好要回到章上去。
第四段,从欣赏华南虎到心灵相通,“血淋淋”不是写实,不可能是看到的,那么刺目,为什么有“一道一道”,更加刺目,更显出后面的“沟壑”。“沟壑”大词小用,这是作者用心灵看到的。心灵看到的或想到的,最后是悟到。在这样的命运下仍然拥有不灭的精神,给学生以完整的感受。感知到华南虎的精神,更加完整的眼光。当我们回到语言或篇章的时候,思想情感就有了落脚点。一点都不空,语言教学有,情感教学也有。
真正的从语言篇章入手,可以把语文教得很有味道,今天刘老师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范例。但是想提醒一下,制定目标还是要明确好,想各种办法让学生尽快明确你的目标,摸索还是让学生明确好,让孩子尽快明确你的目标:让我们干什么。这对教学的有效性绝对是有好处的,孩子不明确目标,老师也不明确目标,这样无所谓生成了。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9 页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华南虎》 同步精品练习
书写.读音
1.抄写下列词语,要求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石破天惊 叽叽喳喳 苍苍莽莽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咆 (xiāo) 不 ( jī ) 劝 (yòu) 胆 (qiè)
理解.积累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2)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4.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填入句中横线上:
笼里的老虎/背对着 而 的观众, 地 在一个角落
(胆怯 绝望 羞愧 安静 安详 安稳 倒 睡 卧)
分析.巩固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感到“羞愧”?
6.“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体现了作者对华南虎怎样的情感?
7.“我终于明白……”,你认为“我”明白了什么?
8.这两节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用.迁移
老虎!老虎!黑色的森林中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敢于捉着这可怖的凶神?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群星投下了他们的投枪。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用它们的眼泪润湿了苍穹,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他是否微笑着欣赏他的作品?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他创造了你,也创造了羔羊?
又是怎样的臂力,怎样的技巧, 老虎!老虎!黑色的森林中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击时,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老虎》 英国 威廉.布莱克)
9.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重复咏叹,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0.诗中大量使用了反问句,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从本诗中摘录和“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意境比较接近的几句诗。
12.比较《华南虎》和《老虎》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
28 华南虎
1.略 2.哮 羁 诱 怯 3.(1)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2)比喻墙壁上被虎爪抓破的痕迹。 4.胆怯 绝望 安详 卧 5.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歌颂华南虎追求自由,在逆境中爆发出来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7.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言之有理即可。 8. 要点:诗人借虎喻人,点明其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9.反复咏叹,增加诗歌韵律,增强对老虎赞叹之情。 10.增强语势,突出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 11.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12.前者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赞颂;后者赞叹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2 页(共32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8) 华南虎
华 南 虎
执教:***
牛 汉
百虎图——唐寅
亲密兄弟
看我们多快乐
森林之王
万兽之尊
华南虎,中国特有珍稀虎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顶极动物。由于栖息空间缩小、过度捕猎等原因,目前总数不足40只,这意味着华南虎比大熊猫更稀少、更珍贵,面临灭绝的危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把华南虎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首位、最优先保护的虎种。
牛汉,原名史成汉,当代作家。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
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栅( )栏   斑斓( )
呵斥( )   不羁( )
抽搐( )   沟壑( )
苍苍莽莽( ) 和( )着鲜血
铰( ) 劝诱( )
叽叽喳喳( )
zhà
hēchì
chù
mǎng
lán


huò
jiǎo
yòu
jīzhā
积累下列字音
积累下列词语

劝诱
抽搐
沟壑
不羁
叽叽喳喳
石破天惊
剪。
劝说诱导。
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这里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山沟,坑。
不受束缚。
象声词,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
原是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
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听读诗歌 整体感知
从诗歌中,
我看到了一只 的老虎。
从诗歌中,
我看到了一群 的观众。
听读诗歌 整体感知
从诗歌中,
我看到了一只 的老虎。
威严高傲
向往自由
蔑视世俗
威武不屈
勇于抗争
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听读诗歌 整体感知
从诗歌中,
我看到了一群 的观众。
冷漠粗暴
庸欲无聊
初读诗歌 理解内容
1、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 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
它具有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
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 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3、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
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精读诗歌 合作探究
2、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观众不知道自己的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华南虎;卑微的他们即便是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所以说他们“可怜而可笑”。
3、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也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4、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只是在描写华南虎斑纹和眼睛的颜色吗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5、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诗人借虎喻人,点明其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了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四读诗歌 探讨主题
扩展 迁移
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说一说,它和课文同样是写虎,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
《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五读诗歌 体验反思
* 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 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请任选择一个角色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要有恰当的心理描写。
生命,不要羁绊;自由,不需束缚;
尊严,不容亵渎;灵魂,不能囚禁!
当人生的不幸和灾难来临时,
让尊严在不自由中顽强地高昂着头,
让生命在囚禁中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让意志在暗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让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令人惊异的升华,
让我们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知识积累
1、有关虎的成语:
虎背熊腰﹕形容肢体粗大強壮。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虎口拔牙﹕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著极大的危险做某事。
虎视眈眈﹕像老虎那样兇狠而贪婪地注视着。
虎头虎脑﹕健壮憨厚的样子。
虎啸生风﹕形容大展宏图。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自留祸根。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如虎添翼﹕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助力﹐使本领更大。
狐假虎威﹕比喻假借別人的强势显示自己的威风。
2、有关虎的歇后语
老虎头上拍苍蝇-----不想活了。
老虎戴念珠-----假装慈悲。
老虎追得猫上树-----亏留一手。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3、有关虎的文化内涵
华南虎是中华儿女勇猛、威武、高雅、祥
瑞的象征,虎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
特色的组成部分,诸如穿虎鞋、戴虎帽、握
虎符、扛虎旗、封虎将等。民间对虎顶礼膜
拜,称虎为“山君”、“山神”;文人墨客对虎
更是钟爱有加,画虎、咏虎,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