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中考和结业考试的考察内容。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材把传染病及其预防列入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个内容,并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可见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2、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
3、辨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健康,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质疑内容
虽然学生对于传染病并不陌生,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传染病的病因、分辨病原体与传染源、传染病的特点有哪些、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何正确对待传染病人等,都没有科学的认识,所以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质疑点。
(四)重点难点
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 学情分析
对传染病并不陌生,但对于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是很了解;
知道病毒能引起传染病,但并不很清楚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也能导致传染病;
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仅仅来源于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
三 教学教法
(一)教法
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
尽可能地提供来自于生活中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质疑、比较、回忆归纳来认识病原体。
(二)学法
通过资料分析、概括总结、观看资料、分析艾滋病等活动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创设
之一
课件展示具有亲和感的健康可爱的小宝贝图片
欣赏图片
拉近学生和本单元知识的距离。
之二
组织学生填表和统计活动
参照表格进行统计
拉近学生和本章知识的距离。
之三
分辨表格中的疾病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区分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一、传染病的病因
展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板书: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对比近视眼和病毒性结膜炎。
课件展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阅读教材
观察图片
引出传染病的概念。
训练学生认真观察、尝试记忆、归纳总结病原体的种类。
二、传染病的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
阅读教材73页--76页的内容,展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教材73页的讨论题。
2、对比两种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总结出传染病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3、传染病流行的条件是什么?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5、预防传染病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交流完毕,及时纠正总结。
板书总结:传染病的病因,基本环节,预防措施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各小组之间交流总结。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给予指导,通过交流总结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形成“分享”意识。
课外延伸
之一
观看视频,了解“艾滋病”,知道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观看视频
利用视频来了解“艾滋病”以及如何与“艾滋病”病人相处。
之二
由“艾滋病”扩展到传染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发表各自意见。
由“艾滋病”扩展到传染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习题巩固
课件展示习题,教材中的习题以及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根据本节课所学进行答题、训练。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五 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针对知识点的课堂基础练习及教材后的习题。
形式:做相关的习题。
2、能力方面:
对比分析:对比近视眼和结膜炎,分析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归纳总结:通过举例归纳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环节、预防措施
及课堂小结等。
语言表达:回答问题时组织语言的能力。
活学活用:习题巩固中的练习。
形式: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以及做练习的准确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关注社会热点,例如利用发生在6月份的“广东抢救韩国输入性中东综合症患者,15天投入逾800万元”的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关爱他人,能分辨对错。
形式:分析资料,交流看法。
六 教学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我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的生活内容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有源之水,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素材,对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讨论的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剖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生活常识提升为学科知识;
3、直观形象地理解名词和概念;
4、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分享”意识;
5、及时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
6、关注爱与健康,凸显学科人文情怀。
尽管在备课时争取做到考虑周全,但我在对不同班级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一是课前调查进行的不够彻底,效率低。二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低,不够积极主动,不发表任何意见,只等别人现成的答案,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小组中,还有的学生甚至趁老师不注意说闲话,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也影响到之后的小组交流。今后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有效性,这是最值得我深思的地方。三是应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适当拓宽学习的途径,有时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更有助于理解。四是课后的拓展调查活动应充分重视,尝试变换为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做份手抄报,或通过收集资料来完成教师设计的表格等。
? 这就是我对《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