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 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 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1 10: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下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阅读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时,应正确掌握的知识要点是( )
①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④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⑤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首老歌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 )
A.土地改革方式 B.农业生产合作化方式
C.人民公社化方式 D.公私合营方式
5.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6.“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7.“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会议(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8.某班开展以“1953年~1956年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9.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0.《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
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不仅没有彻底纠正,相反还不断地发展,最终酿成一场中华民族的空前浩劫。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 B.“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历史背景
C.“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 D.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2.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
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以助人为乐的朴素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八年级(1)班同学据此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到他们的探究队伍中来,完成14-17题。
材料一 我国1953~1957年的建设成就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粮食 1.95亿吨 19
钢 535万吨 296
原油 146万吨 232
14. 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在1953~1957年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的成就是以哪一个国家帮助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15. 材料二中的“三大改造”指什么?其改造方式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土法炼钢浪费大,质量差。据1958年统计,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其中300万吨钢无法使用。由于从农业上抽调几千万青壮年劳力上山炼铁、炼钢……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量下降了27.7%,粮食产量减少了1030亿公斤。
16.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
1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请你从这些成功与失误中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完成18-21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以后,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导致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材料三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8.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我国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9. 材料二中的“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哪一年基本完成?
20. 材料三中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21. 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完成22-25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共产党内部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毛泽东在北京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群众,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乃至军队,都被卷入夺权风暴中。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学校停课,大学不招生,全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了活动。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工矿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市场供应紧张。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
22. 分析材料,概括指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23. 根据材料,列举出“文化大革命”经历过程的知识要点。(要求:不能照抄材料原文,表达简练)
24. 分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25.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列举两条即可)
答案:
1---13 CBCBB ABCCA BDD
14. 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
15.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
16. 农业生产下降,粮食产量锐减;矿产、森林等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毁灭性开发;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7. 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8. 当时我国农业发展制约着工业发展。
19.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
20. 人民公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1. 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适合本国特色的道路。
22.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和煽动。
2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红卫兵运动;夺权风暴;全面内乱;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粉碎“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24.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25.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国情;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