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理解平均数
学生操作活动:
师:媒体出示两份小圆片,一份10个,另一份6个。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一样多?请你们拿出小圆片分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有的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的重新分)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几个?你是怎样分得?
(两份小圆片一样多,每一份是8个,可以把10个一份里面拿2个到另一份去,可以重新分一下等)
师:通过活动,现在每一份就一样多了,都是8个。
师小结:每一份都是8个小圆片,8就是10和6的平均数。(出示课题: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哪些平均数?
(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
[设计意图说明:从生活出发,引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授,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一)、学习例1
1、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1)(媒体出示书P90情景图)
师: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一个小组的同学在收集矿泉水瓶,老师在统计,问:你们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2)、(媒体出示P90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说说这四名学生分别收集了多少矿泉水瓶。
(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知道哪些信息?
(小明收集最多15个,小亮最少11个;或者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等)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是什么意思?(是指如果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师: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2个,四个人的矿泉水瓶就一样多了)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
(不是的,只是假设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实际上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也有比这个数量少)
师:所以说平均数不是个真实的数
,是个虚拟的数。仔细观察13这个平均数和同学们收集的14、12、11、15相比,有什么发现?
(比最小的11大,不超过15)
2、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1)、师: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全部放在一起)
(2)、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直接算出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交流)
(媒体出示书上算式)
(14+12+11+15)÷4
=52÷4
=13(个)
师:为什么除以4?
(因为是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分成4份,所以除以4)
师:所以说,求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相当于把这个小组4个学生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
(3)、小结: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几个数的总和平分成几份,算出的就是平均数)
②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平均数。]
3、练习:课件出示P93页第3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二)、学习例2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比较单人比赛
课件出示表格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2)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课件出示表格
师:说一说男生队和女生队谁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有的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
师:为什么用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3)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的成绩
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交流讨论后说出你的想法。
(有的会说看总数,有的会说比较平均数)
师:比较总数公平不公平?谁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媒体出示课本做法: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8+20+19+19)÷4
(19+15+16+20+15)÷5
=76÷4
=85÷5
=19(个)
=17(个)
小结: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更好,因为平均数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个别数据不能反映总体情况,需要求出平均数才能与其他组数据进行比较,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2、练习
完成课本P92页“做一做”第1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P92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练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通常用除法计算。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且学均数后,还能进行组于组之间进行比较。
五、作业布置
课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⑴移多补少
⑵先求和再平均分:总数÷份数=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答:这一组平均每人收集13个。《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
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说明什么?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后面的练习中,更注重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觉我们学的这个平均数是有用的,原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是平均数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进一步感受了合作交流的价值和乐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和兴趣。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准备】
微课,导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都喜你什么项目呢?
(课件出示:第一张图片)
师: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开始了。激动人心的1分钟投篮开始了,你瞧,这是谁?
生:王磊。
师:只见他大摇大摆的起上比赛场,咚、咚、咚几声,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大家猜一猜,他投了几个?
生:12、……
师:他那有这么行。他投了6个。(课件出示6个)
师:轮到四(2)班的第二个选出场了,只见他满有信心的走上比赛,举起篮球向篮板投去,咚、咚、咚声响,一分钟又过去了,他投了7个。
师:轮到四(2)班的第三个选出场了,他信心更大,一分钟只听见咚、咚两声响,就没有听到声。你们猜一猜他投了多少个?
生:2个。
师:根据他们的成绩,我做了个统计图。你们觉得几可以代表他们的成绩。
生:6
生:5
生:15
(设计意图:
通过运动会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生活来源于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启发思考,探究新知。
1、学习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
(1)你有没有方法让他们投篮的个数变成一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2)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的操作,让学生理解移多补少的方法。
(3)把他们投进的个数全部加在一起,再分给他们每个人。
2、学习用“总数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出示课件:四(1)班参加比赛的选手和他们投篮的个数。
师:大家有方法来评一评哪个队胜利了吗?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赛胜负的方法。(学生有可能说比总数,也有可能说比平均数,)
生学列式计算。
(6+7+2)3
=153
=5(个)
师:6+7+2是计算的什么量?
生:他们投的总个数。
生:总数。
师:3是什么量?
生:人数。
生:总份数。
师:所以求平均数就是?
生:求平均数就是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求出的个平均数5能代表王磊的投个数吗?
生:不能。
师:能代表杨林豫的投个数吗?
生:不能。
师:那一定能代表宋文杰投的个数?
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5既不能代表王磊投的个数,也不能代表杨林豫和宋文杰的投的个数,那这个数究竟是个什么数呢?
生:他们三个的平均数。
师:这个数代表他们的什么水平?
生:这个数代表他们的平均水平。
生:这个数代表他们的一般水平。
3、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比较两个队人数不样时,可以用平均数来比较)
课件出示:四(1)班、四(2)班1分钟投篮比赛成绩统计表?(先出示前面三个的成绩)让学生判一判谁输谁羸。
姓
名
投进个数
磊
6
杨林豫
7
宋文杰
2
王奥航
3
邱成糈
7
姓
名
投进个数
周迅成
5
周迅旋
2
胡苏亚
5
李老师
9
师:是四(1)班的胜了,还是四(2)班的胜了呢?
生:计算出两个队的总数。
师:是个不错的方法,你很有想法。
师:看着情况不妙,我说听是四(2)的同学很大度,你们敢不敢让我参加四(1)比赛。
生:敢。
师:我投了9个。大家又来看一看,哪班羸了?
生……
师:四(2)学生不满意了,说他们要拿两个人参加?我同意了?
师:他们派出了王奥航和邱成糈?投的个数如表?
师:谁羸了,难道我们就这样比下去。
生:不,
师:怎么分出两个队的胜负呢?
生:用平均数来比较合理。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呢?
生: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为什么不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呢?
生:因为人数太多。
生:如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
师:说得真好。如何确定在什么时候选用移多补少和公式计算法?
生:数字小,个数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
生:数字大,个数多的时候可以用公式计算。
师: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的比赛成绩,用平均数比较比较公平。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可以用公式计算。细心的同学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过程)
生:四(2)班运动员投篮平均数是5个,四(1)班运动员投篮平均数是5个余一个。所以四(1)班的获胜。
师:虽然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但是用平均数就可以比较两个队的成绩,谁更好一些。当两个队人数不同进行比较或比赛时,用平均数比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师:括号里面的式子计算的是什么?括号外面的5又是什么量。
生:括号里面的把他们几个加起来。
生:括号里面的式子计算的是他们5个踢毽子个数的和,5是人数。
生:括号里面的式子计算的是他们5个踢毽子个数的和,5是人数。也就是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是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说得真不错,表达得真清楚。
(设计意图:计算平均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即“移多补少”和“总数÷份数”,每种方法的教育价值各有侧重点,其核心都是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非仅仅计算出结果。教学中,将“移多补少”作为平均数计算结果的解释,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简单数据求平均数的算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师:下面这道题会不会难倒大家呢?
课件出示:
下表是我们班参加1分钟投篮比赛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
姓??名
周迅成
周迅旋
胡苏亚
李老师
身高/cm
140
139
135
174
体重/kg
34
38
33
55
请你算出这些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生:平均身高138。
师: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学生说算式,其他同学解读算式)
生:平均体重35。
生:……
2、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师:这四个运动员李老师的身高最高,胡苏亚的最矮。对比一下这个平均数与他们所投个数的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平均平均数147,比李老师的要少,比胡苏亚的要多。
生: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这个问题没有难到大家,说明大家学会了思考。接下来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到大家。
(课件出示:1、在(123+
+107+159)4中,107最小,159最大,请你猜一猜,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为什么?2、在(A
+
563
+……+
156
+
750)100中,156最小,750最大,这100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为什么?)
师:在(123+
+107+159)4中,107最小,159最大,请你猜一猜,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会是多少,为什么?
生:123,因为他在中间。
生:……
师:在(A
+
563
+……+
156
+
750)100中,156最小,750最大,这100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为什么?
生:156.
……
生:350,因为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师:真会观察,找到学习数学的又一个好方法。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这一特点,可以运用他来估计自己计算的平均数的大小是否全理。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这个数小,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件出示: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周迅成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师: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周迅成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平均水深是120厘米,没有周迅成身高高,所以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不会有险。
生: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并不代表所有的水深都只有120厘米,有的地方水会深一些,有的地方水会浅一些。
师:说得真好,你是真正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水深不代表所有的水都一样深,它只代表水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水深和平均身高不代表所有的水深和所有的身高都一样。)
四、回顾知识,形成网络
课件出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了什么了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了什么了解?
生: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生: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生:移多补少的方法。
生:平均数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5、板书设计
平均数
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
的个数,所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的特点: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材、草稿本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利用六一儿童节套圈圈游戏,创设情境,让孩子当裁判,体验生活中的成就感,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
(一)例1
1、探讨比总分的不公平性。
学生先比总分,再发现人数不同,得出比总分具有不公平性。由比总分的不公平性引发学生思考出平均数。
2、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运用移一移来表述平均数的意义,让每一个同学的得分相同。再由教师引导得出平均数的算术方法。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计算平均数时把每个数据都用到了,平均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小结如何求平均数。
总成绩÷总人数
=平均成绩
4、用平均数与原始数据比较,得出平均数的特征。
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平均数可能在原始数据中,也可能不在原始数据中,是通过计算出来的一个虚拟数据。
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例2
1、在一周的销售额中选择平均数作为代表数,体会平均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比较平均数和原始数据,理解平均数是虚拟数据。
3、小结如何求平均数。
总销售额÷总天数=平均数
思考:三次计算平均数时,除数为什么不同?
3、再次总结平均数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特征的理解。
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平均数可能在原始数据中,也可能不在原始数据中,是通过计算出来的。
4、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作业中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求法和意义,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数
女生:3+7+7+5+8=30(分)
总量:所有数据之和
30÷5=6(分)
平均数:移多补少
男生:5+3+7+6+4+5=30(分)
总量÷份数=平均数
30÷6=5(分)
6分>5分
答:用两组的平均数比较,女生获胜。
总数÷份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