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古诗文阅读专题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不以物喜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为众所嫉
(5)子京忽以书抵仲淹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正患无隙以规之。
17. 【乙】文中直接表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目的的句子是“①________”,【甲】文中委婉表明这一目的的句子是“②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8 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⑤务:一心,一定。
14.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
④今齐地方千里______
⑤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_____
15.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16. 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或提炼出一个成语。
17. 请比较邹忌和少孺子进谏的相同点。
①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_______
2020年安徽省淮南市东部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官职名称。张尚书和下文的“之万”是同一个人。②固:坚持。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甚神骏
⑤之万怪之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谱。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15. 甲文中韩愈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原因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6.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2020年安徽省名校联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三](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④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⑦,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⑧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②雨麦:天上下麦雨。③有年:指丰收。④弥:整、满。⑤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⑥属:酌。⑦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⑧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欲: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
(4)亭以雨名 名:____________
(5)而吾亭适成 适:____________
1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5. 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6. 【甲】【乙】两文段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2020年安徽省宿州市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一)(15分)
《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并怡然自乐: (3)咸来问讯: (4)豁然开朗: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3.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二)(4分)
古诗阅读。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24. 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5. 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2020年安徽省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相
(3)盖竹柏影也
(4)溪水西流
(5)是日剧饮而归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5. 【甲】文中所说的“闲人”有着怎样的含义?
16. 细读选文,说说【甲】【乙】两文中作者心情的异同。
2020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一)
【三】(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①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②。久之,滃然③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节选自钱谦益《游黄山记》)
【注】①膂:脊梁骨。②冢:山顶。③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
(2)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 书:______________
(4)莫奇于白龙潭 于:______________
(5)恐气蔽翳其下 翳:______________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段中,在俯仰之间写“山川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揭示“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家”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同样是描绘“山川之美”,【甲】【乙】两个文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
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古诗文阅读专题
2020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不以物喜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为众所嫉
(5)子京忽以书抵仲淹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正患无隙以规之。
17. 【乙】文中直接表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目的的句子是“①________”,【甲】文中委婉表明这一目的的句子是“②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18 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答案】15. (1)曾经 (2)因为 (3)(既然)这样,那么 (4)被 (5)信
16. (1)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2)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17. (1). ①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2).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8. ①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③真诚友善、欣赏才情的交友原则;④为人谦虚、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处事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 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2) 句意: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而喜。以:因为;
(3) 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 句意: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为:被;
(5) 句意: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为:书,信。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庙堂(朝廷),则(就),患(担心),无隙(没有机会)”是句中的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乙文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最后一句直接表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目的;甲文中,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后,用“微斯人,吾谁与归?” 委婉含蓄地表明规劝好友的目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能力。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概括。甲文中,范仲淹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给人启迪;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范仲淹真诚友善、欣赏他人的品质值得借鉴;滕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可见他为人坦诚,德才兼备。
【点睛】(甲)参考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乙)参考译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⑤务:一心,一定。
14.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______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
④今齐地方千里______
⑤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_____
15.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16. 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或提炼出一个成语。
17. 请比较邹忌和少孺子进谏的相同点。
①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1). 拜见 (2). 确实 (3). 偏爱 (4). 土地;方圆 (5). 祸患,灾难
15. ①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②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16. 甲:门庭若市、从谏如流 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7. (1). 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于是入朝见威王”意思是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见”是“拜见”的意思;“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意思是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是“确实”的意思;“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意思是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私”是“偏爱”的意思;“今齐地方千里”意思是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地方”是“土地方圆”的意思。“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是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患”是“祸患、灾难”的意思。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句中,“初”是“刚刚”,“若”是“好像”的意思,故可翻译为“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一句中,“欲”是“想要”,“取”是“捕捉”,“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傍”是“侧,旁边”的意思,故可翻译为“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能力。从甲文第三段“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知成语有“门庭若市”,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从邹忌的劝谏中可概括出“从谏如流”,意思是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谏:直言规劝。从乙文“螳螂”“蝉”“黄雀”可知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从进谏方式看相同点: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乙文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向吴王说明道理,两篇文章都是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含蓄委婉地指出君王的过失。②从进谏结果看相同点:从甲文第二段,乙文最后一句“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都可看出威王和吴王都接受了劝谏,并且付诸了行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2020年安徽省淮南市东部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官职名称。张尚书和下文的“之万”是同一个人。②固:坚持。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甚神骏
⑤之万怪之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谱。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15. 甲文中韩愈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原因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6.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3. ①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②有时;③通晓,明白;④十分,非常;⑤对………感到奇怪。
14. ①用马鞭赶它,却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发挥才能;
②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甩得掉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得掉了下来。
15.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2). 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驱使它。
16.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之感;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骈,本义,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或,一词多义,有时。通,一词多义,通晓,明白。甚,本义,十分,非常。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策,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材,才能,才干。(2)方,刚刚。遂,就。为,被。易,换。皆,都。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为: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其真不知马也”意为: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马吧。这两句点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阅读乙文,根据“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可知这个军人不了解这匹马的脾气与习性,不能按正确的方法来驾驭它,就认为这是一匹劣马。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主旨。甲文中的韩愈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明为写马,实为写人,千里马遇不到真正了解自己的主人,于是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作者没有遇到能赏识自己的当权者,只能沉沦下层,有才却不得施展,愤愤不平。文中对于食马者丑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于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批判。
【点睛】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就亲自上门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买马的钱收回了马。等到他骑上马去,温顺善良仍像从前一样,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2020年安徽省名校联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三](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②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④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⑥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⑦,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⑧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扶风: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②雨麦:天上下麦雨。③有年:指丰收。④弥:整、满。⑤乙卯:农历四月初二。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十一、农历四月十四。⑥属:酌。⑦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⑧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解衣欲睡 欲: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
(4)亭以雨名 名:____________
(5)而吾亭适成 适:____________
1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5. 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6. 【甲】【乙】两文段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3. (1). (1)想要 (2). (2)于是,就 (3). (3)只是 (4). (4)命名 (5). (5)恰巧,恰好
14. (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仿佛水藻、荇菜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这亭子上从容地游玩享乐,难道可以做得到吗?
15. (1). 赏月 (2). 喜
16. 【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段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此题要注意“名”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命名”;“而吾亭适成”的意思是“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适”的意思是“恰好”。
【14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下词语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2)“虽(即使)”“欲(想)”“优(从容)”“于(在)”。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寻找贯穿全文的词、句子等。
甲文首先写“我”看到月光照在门上,于是出门散步,想起了一起去游玩的人,便去寻找张怀民。然后“我”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看到月光洒在庭院的样子。最后提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悟。“赏月”贯穿整篇文章,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乙文题为“喜雨亭记”,首句即点明中心“亭以雨名,志喜也”(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下文记述了这一“喜”事。全文围绕“喜”事展开,所以“喜”即为题眼。
16题详解】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写于作者惨遭贬谪之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即清闲之人,既指当下心境的闲适,又暗指被贬无所事事的现状;被贬谪的愁苦和夜间赏月的欣喜交织于一体。乙文写于作者为官之初,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欲为民做主,一展拳脚,却展露旱象致使民众忧虑,后天降好雨滋润庄稼,于是“亭以雨名,志喜也”,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因此遇雨而喜。
甲:选自《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乙:选自《苏东坡全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过了三月,到了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他们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就会增多,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从容地游玩享乐,难道可以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从容地游玩赏乐的,都是这雨的恩赐啊!这又是能忘记的吗?”
2020年安徽省宿州市中考模拟一语文试题
(一)(15分)
《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并怡然自乐: (3)咸来问讯: (4)豁然开朗: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3.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答案】19. 意思对即可 (1)整齐的样子(2)快乐的样子(3)都 (4)开阔明亮(敞亮)的样子 20. D
21. (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2.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3.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俨然,古今异义词,整齐的样子;咸,古今异义词,都,全。豁然,一词多义,这里指开阔明亮的样子。
【20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隔绝/妙;
B.动词,表判断/代词,这;
C.离开/国外;
D.都表示食物;
故选D。
【21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复:再,又;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2) 不足:不值得;为:介词,向、对;道: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內容分析作者感情即可。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及诗句的理解。本文选自《桃花源记》,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平和、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A.句意为: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表现了作者有闲情雅致,享受生活美好的人生追求。选项所表现的人生追求与本文相同;
B.句意为: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表现了作者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抒发了不平之感和继续追求理想的愿望。选项所表现的人生追求与本文不同;
C.句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洊,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选项所表现的人生追求与本文相同;
D.句意为: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这两句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选项所表现的人生追求与本文相同;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二)(4分)
古诗阅读。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24. 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5. 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答案】24. 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25.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解析】
【24题详解】
考查思想感情。 “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诗人赶路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连同他不辞劳顿地行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都浓缩在“日高”二字中,足见诗人用字的精炼。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
【25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这首诗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没有象其他访友篇那样,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抵达友人居处后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好友相逢时的情景。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2020年安徽省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相
(3)盖竹柏影也
(4)溪水西流
(5)是日剧饮而归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5. 【甲】文中所说的“闲人”有着怎样的含义?
16. 细读选文,说说【甲】【乙】两文中作者心情的异同。
【答案】13. (1)考虑(2)共同,一起(3)原来是(4)向西(5)这
14. (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15. 闲人是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乐观旷达的人。(或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 的人。作者认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色。其次,“闲人”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16. 相同点:乐观旷达,热爱生活。
不同点:甲是贬官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乙是开朗诙谐,自信,超脱自然。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念:考虑;是:这;盖:大概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①关键词:“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②关键词:“余”,我;“以”,用;“异人”,奇异的人。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16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心境的理解。甲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乙文,上片以写实之笔描绘了一场春雨后的景象。素以溪边多兰著称的兰溪,兰草已经长出短短的嫩芽,浸染溪水两岸。暮雨中杜鹃哀啼。这里作者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故景中寓情,烘托了妻凉悲戚心境。词的下片,就流水西流来证明事物终归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可能,它再现了作者遭受人生重大打击后不自悲、不气馁、不自暴自弃的进取精神。可见作者是从容自信、旷达乐观。因此两文的相同点:都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的思想。不同点:甲文,除此之外有贬官的悲凉,月下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乙文“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从这一句谐谑之中,我们自然也可以见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劝勉人们不要一味地在那里感叹“黄鸡催晓”,而要奋发有为,最后一起畅饮而后归。这种人生情怀也使乙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点睛】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2020年安徽省淮北市中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一)
【三】(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①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②。久之,滃然③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节选自钱谦益《游黄山记》)
【注】①膂:脊梁骨。②冢:山顶。③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
(2)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 书:______________
(4)莫奇于白龙潭 于:______________
(5)恐气蔽翳其下 翳:______________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段中,在俯仰之间写“山川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揭示“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家”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同样是描绘“山川之美”,【甲】【乙】两个文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5分)(1)坠落(2)鱼(3)书信(4)表示比较,相当于“比”(5)遮盖(共5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山峰高耸出云层之外,天空辽阔,是云没有依附的地方的缘故。(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共2分每空1分)
16.(4分)【甲】文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和期望与古今林景高士相比肩的自得之情;【乙】文段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异美景的赞美之情。(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黄山奇,是因为它的泉水、云海、松树。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在黄山的山脚下。桃源溪的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的水向东流入桃花溪,山上二十四条溪水都流到了山脚下。整个黄山山体是空的,水充满其中,那激流飞溅、奔腾不息的水,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是没有泉的。(因为)山峰很高,打雷下雨都在它下面,山的腰脊之间有云气聚积而出,游走一番又回到山里。每次看到天都峰诸峰,(山峰间的)云像带子一样(绕在山腰),不能到达山顶。时间长了,升起的云雾从四面八方汹涌地汇合到一起,云气遮蔽了峰顶以下的地方,只有峰顶依然露在云层之上。铺天盖地的白云,望去就像大海一样,忽然之间又会散开,像野鸭惊飞、兔子奔逝一样消失不见了。山峰高耸出云层之外,天空辽阔,是云没有依附的地方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