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迁徙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迁徙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5: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七课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迁徙练习题
一、单选题
新航路开辟后,州际间的人口迁移逐渐增多,15—16世纪,世界上移民最为集中、族群混合程度较高的地区是()
A.
非洲
B.
美洲
C.
亚洲
D.
欧洲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
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
B.
部族间的混战导致多个种族灭绝
C.
欧洲殖民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
D.
西班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
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C.
疾病无法控制广泛传播
D.
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广泛
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A.
阻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
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
C.
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观察《非洲奴隶贸易图》(15—19世纪)。
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①非洲奴隶主要是经海路被贩卖到异国
②非洲奴隶被掳掠至美洲、欧洲和亚洲
③奴隶贸易严重影响非洲社会发展
④奴隶贸易只集中在非洲东部海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A.
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B.
澳大利亚当地地主对议会的控制削弱
C.
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政策不断调整
D.
大批自由移民涌入澳大利亚遭到遏制
下列是对早期美国文化形成的评述,其中正确的是()
A.
美国文化中完全排斥了美洲土著人的文化
B.
独立战争中创造了“美利坚人”这一名称
C.
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D.
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样化的移民使澳大利亚形成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每年2月澳大利亚都在首都堪培拉举行多元文化节,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该文化节()
A.
说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
B.
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积极推行多元文化政策
C.
说明澳大利亚强调国民拥有统一的文化认同
D.
说明澳大利亚社会已经杜绝种族歧视的现象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域,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近代中国()
A.
政府通过国际协商全力保障华工权益
B.
已产生国际外交意识
C.
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的经济利益
D.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A.
持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
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
保障华工的经济地位
D.
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A.
美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
买办经商
B.
金融证券
C.
建立牧场
D.
开矿筑路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B.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D.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时说:“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上述材料表明()
A.
中国工人遍布全世界
B.
美洲的发展依赖华工辛勤劳动
C.
修建铁路的技术落后
D.
华人对美国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这段材料表明
A.
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
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
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
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二、材料解析题
早期海外华人。
材料?
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请求恢复其自由人身份。法庭记录写道,迭戈自称来自中国,六七岁时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此后,他因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而来到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为了能够返回故乡,迭戈勤奋工作并小有积蓄,但他的主人莫拉雷斯却要将他转卖他人,于是迭戈将其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后法庭判决迭戈胜诉。
——摘编自龚缨晏、胡刚《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迭戈由中国辗转来到西班牙可能的路线,并概述其历史背景。
早期海外华人。
材料一
?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请求恢复其自由人身份。法庭记录写道,迭戈自称来自中国,六七岁时被一个西班牙人从故乡带到利马城(今南美秘鲁),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后来又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此后,他因听信塞维利亚有很多中国人,而来到西班牙。在塞维利亚,为了能够返回故乡,迭戈勤奋工作并小有积蓄,但他的主人莫拉雷斯却要将他转卖他人,于是迭戈将其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后法庭判决迭戈胜诉。
——摘编自龚缨晏、胡刚《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
材料二
?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势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摘编自裘伟廷《丁龙——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丁龙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迭戈、丁龙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群体的优秀品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790年,美国第一次进行人口统计,全国共有3929625人。其中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国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不明身份者占6.8%。
——查尔斯?比尔德等《美国文明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移民结构的特点。
材料二
?在(独立)战争期间“殖民地人民的思想中,文字和概念已被给予新的形式,以不同的方向强烈的更新着,得出他们自己也难以理解的结论。”战争进程本身促使殖民地人民形成“我们是美利坚人”的共识,这是美利坚文化同一性的表现。……《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的制定在理论上成为美利坚文化初步形成的标志,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文化。尽管它尚属于欧美模式的文明,一种以英国文化为主体、美国文化为辅的文化,但新文明的轮廓毕竟已经初见,日后发展壮大的美国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已经形成。
——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
(2)依据材料二,分析独立战争和1783年宪法的制定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
【解答】
B.根据题干“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结合所学可知,移民的增加不仅增加美国人口,还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但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和社会对移民务的日益关注,联邦政府开始承担管理移民的工作,同时西海岸各地的排华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联邦政府的议事日程,最终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
规定禁止华工入境十年,并禁止华侨入籍,故B项正确。
A.题干针对的是华工,而不是印第安人,故A项错误。
C.根据材料”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可知不是欧洲移民,故C项错误。
???????D.三角贸易即是奴贸易,题干没有体现黑奴贸易,故D项错误。
故选B。
17.【答案】路线:中国——菲律宾——太平洋——美洲——大西洋——葡萄牙——西班牙(东亚——美洲——欧洲);或:中国——印度洋——非洲——美洲——欧洲。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班牙、葡萄牙向东的殖民扩张活动;跨洋奴隶贸易的兴盛;西班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主导太平洋上的海外殖民贸易;西班牙居住着部分海外华侨。
18.【答案】背景:19世纪末世界市场逐步确立;美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修建大量铁路设施,急需劳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破产而成为自由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优秀品质:吃苦耐劳(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或坚韧不拔的毅力);热爱祖国,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促进文化交流。
19.【答案】(1)移民源头多元,英国为主体。
???????(2)独立战争促使美利坚民族意识及文化认同的形成,独立战争和1783年宪法推动启蒙思想融入美国文化中,美国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形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