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木兰诗 课件(幻灯片34+3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9 木兰诗 课件(幻灯片34+3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1 09:55:18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乐府诗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了解诗中运用的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修辞手法。
3.品析文章,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英雄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的品德。
当户(




阿爷(

市鞍马(

旦(

但闻


策勋(




不用(




裳(

安能


对着门
父亲
早晨
记功
不做
裙子


只听见
有余
穿
怎能
词语复习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tiē,
粘贴。)
本诗中的通假字



①愿为市鞍马。
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双兔傍地走。
④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卷卷有爷名。
(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不用:古义:不愿做;
今义:没有必要。)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古今异义
①昨夜见军帖。
②对镜帖花黄。
①愿为市鞍马。
②东市买骏马。
①出郭相扶将。
②将军百战死。



(文告、文书)
(帖,通“贴”,粘贴、贴上)
(买)
(集市)
(扶持)
(将领)
一词多义
指难辨兔的雌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扑朔迷离:


十、十二等数词都是
虚数,习惯上这类数
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理解数词意思
品味语言
整理学习课文中的修辞句,进一步明确其特点和作用,加深对乐府民歌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这一特点的认识。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复沓句:
①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句式重复。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顶真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前句末字与后句开头字相同,又称“联珠”。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写出了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句
描写了战地生活的艰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排比句:增强气势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作用:渲染了木兰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而井然有序。
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译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生还不易。
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互文”修辞的诗句?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子。
意思是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东阁、西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
2.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
互文、对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夸张
夸张、对偶
对偶
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
思考:1.开篇写“唯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
2.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表现木兰的孝心,忠心及巾帼英雄之本色。
品读课文
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
“旦辞”、“暮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渲染悲凉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
文章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
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写木兰的战地生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如何理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手法,写天子为木兰记大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间接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
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3.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写出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装的天真活泼。表现木兰与家
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如何理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这句话运用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以双兔为喻,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木兰诗》
文章思路:
战前——战中——战后
木兰形象:
勤劳、质朴、善良、勇敢、聪明机智、
爱国爱家
回顾总结
本文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征战归来,不慕荣利,自愿过劳动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随堂检测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
)。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3.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 
4.朔所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 
6.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顶真
排比
互文
对偶
反复
对偶
互文
对偶
顶真
顶真
排比
互文
对偶
互文
比喻
反问
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C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分享。
2、联系时代背景,联想花木兰从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她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扩写花木兰的经历。
课后作业
穆桂英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她神箭飞刀之术。穆桂英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她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古典文化中的巾帼英雄形象
拓展延伸
樊梨花
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她的父亲樊洪是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被满门抄斩后,她率儿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语文天地(共34张PPT)
《乐府诗集》
第一课时



趣味导入
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有许多女英雄
也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
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
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趣味导入
唱段中的女英雄是谁?
花木兰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复述故事,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了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学习她勇
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人物介绍
花木兰是北朝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而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知识链接
乐府诗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这首诗与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四世纪中,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民的愿望。诗中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传颂和赞扬。
背景资料
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第一步:仔细聆听音频,标注字音和停顿。
第二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三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唧唧
胡骑
军帖
燕山
戎机
扶将
红妆
帖花黄
傍地走
著我旧时裳
鞍鞯
辔头
(tiě)
(bàng)
(jī)
(jì)
(yān)
(róng)
(jiāng)
(zhuāng)
(tiē)
(zhuó)
读准字音
(ān
jiān)
(pèi)
字形辨析







tuò
【金柝】
chāi
【拆墙


【分崩离析、辨析

róng
【投笔从戎、兵戎相见】
shù
【戍边、戍守边疆】

【戌时】

【戊戌变法】
读出节奏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疏通文意
唧唧

唧唧,木兰
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
又,再
对着门织布。户,门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写木兰是平民女子,勤劳孝顺。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鞍马,从此替爹征。

思念

军中的文告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大规模地征兵
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和下文“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介词,为了

写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泛指马和马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市场
马鞍,马鞍下的垫子
驾驶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早晨
宿营,住宿

jiān,水流声
到,到达
胡人的战马
jiū,马叫的声音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听到
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万里赴
戎机,关山

若飞。朔气传
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奔赴,投身
关塞山岭
越过
像飞一样
tuò,古时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形容很多场战斗。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胜利归来。
北方
战事
历尽艰辛,征战沙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拜见
想要
赶马快跑

有余
凯旋受封,辞官回乡
记功
木兰从前线回来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给木兰记了最大的功勋,并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表示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外城
扶持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磨刀的声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
花黄。
穿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同“贴”,贴上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伙的士兵
荣归故里,重着旧裳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
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
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附文,用比喻和反问讴歌和赞美木兰谨慎,机敏。使诗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靠近,临近
怎么,哪里
动弹
眯着眼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但是让)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又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什么故事?有哪些情节?请概括一下。
概括诗歌情节
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还朝辞官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一、
二、
三、
四、
十年征战生活
五、
六、
返回家乡亲人团聚
1-2
3
4
5
6
7
结构梳理
时间顺序
从军前
从军时
功成后
作出决定
征战准备
征战南北
建立功勋
辞官还乡
回复女儿身
木兰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诗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从军缘由
出征前的准备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凯旋辞官
家人迎接
木兰改装
——详写
——略写
——详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课文精读
好处: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本诗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
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柔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讨论交流
  一千多年来,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其二,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其三,中华民族自古从军征战的都是男人,木兰敢于打破传统,以女儿之身从军数年,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刮目相看,真心敬佩。
其四,中华民族一直有阳刚阴柔的审美主张,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
……
随堂检测

十二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军书十二卷:
策勋十二转:
动词,买。
名词,市场。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确数,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继续预习课文,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拓展延伸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