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知识点一 从问题开始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1)取一支蜡烛,点燃,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熄灭1分钟后的现象。
刚点燃时 火焰较小,烛芯周围的石蜡由固体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芯上吸有熔化的石蜡,火焰逐渐变______
燃烧过 程中 放出______,火焰呈黄白色,分为_______层;______层最亮,内层最暗,液态的石蜡顺着蜡烛流下并凝固,蜡烛逐渐变短
熄灭时 产生______,同时闻到特殊气味
熄灭1 分钟后 烛芯周围的液体变为______
(2)取一根火柴梗,将其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发现火柴梗________部分最先变黑。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________;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
(4)通过实验,可以提出的问题有(提出三条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图1-2-1
[发现并提出问题] 小明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蜡烛的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在不断熔化而液态的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这是为什么呢?固体石蜡是否需要变成石蜡蒸气后才能被点燃?
[猜想与假设] 小明猜想:在空气中点燃蜡烛时,固体石蜡需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明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从蜡烛上切下一块固体石蜡,放在蒸发皿里,尝试用火柴点燃。
(2)点燃一支蜡烛,待烛芯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
(3)用坩埚钳夹持一根短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
[结论与解释] 小明获得的结论是: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才燃烧的,因为气态的石蜡比液态或固态的石蜡更容易被点燃。
[反思与交流] 小明在实验后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在试图点燃液态石蜡油时,起初是先把石蜡油滴到蒸发皿中再尝试点燃的,结果由于石蜡油冷凝太快,始终未能得到液态石蜡。后来想到的改进方法为:熄灭蜡烛后立即用火柴尝试点燃烛芯周围的石蜡油,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可见勤于思考是保障探究成功的关键!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________、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____________、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等。
知识点三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通常可从以下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探究________是否科学、有效?探究________是否合理、简捷?探究________是否安全、环保?有哪些需要________的地方?还有哪些问题有待________探究?
核心 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例 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
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较混乱,现编号如下:
①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②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③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④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不如用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课堂反馈(三)
体验化学探究 (建议用时:8分钟)
知识点1 从问题开始
1. 要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 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 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 固执己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 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知识点2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四步: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作出假设。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知识点3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3.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当个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三缄其口
B.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的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当个人实验获得了与多数人不同的结果时,应相信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D.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仔细设计好实验方法和步骤,做好一切准备
[范围:第一单元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2.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气体,为了立即确定它是不是氧气,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3.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反思评价
二、填空题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了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是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________。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得出结论
(2)按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配制食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
A.取用盐的质量 B.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C.取用水的质量 D.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5.阅读以下材料,说说以下化学探究活动是由哪些环节组成的,并将其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燃烧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但如果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怎样才能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小童想: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
(1)可能需要一种可以燃烧的物质;(2)可能需要一定的温度;(3)可能需要氧气。( )
小童设计了实验方案: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将它们分别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张小纸片、一根小木条、一块小煤块,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实验现象,比较点燃三者的难易程度。
实验3:在桌面上点燃两支蜡烛,将一支蜡烛用一个250 mL的烧杯罩住,观察实验现象。( )
小童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 得出的结论
实验1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 小纸片最易燃烧,小木条次之,小煤块最难燃烧 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
实验3 未罩烧杯的蜡烛正常燃烧,罩上烧杯的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 燃烧需要氧气
小童归纳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和氧气。( )
小童觉得,通过这次探究活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能解释钻木取火、森林灭火等现象了,并且体验了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学习的乐趣。( )
2017·威海 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详解详析
【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 (1)液体 大 热量 三 外 白烟 固体
(2)两端 (3)水雾 浑浊
(4)①蜡烛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
②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流下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一会儿又会凝固
③吹灭蜡烛火焰后的瞬间,看到了一缕白烟,它是什么物质
知识点二 2.问题 实验方案 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三 方法 程序 过程 改进 进一步
【核心应用】
例 ① ②④ ③ ⑤
【知识拓展】
蜡烛的三层火焰
(1)焰心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由于不接触氧气,因此没有发生燃烧。该处温度最低、最暗,且能以蒸气的形式从插入该处的短玻璃管中逸出,并在管口处遇冷形成白烟。
(2)内焰处的石蜡蒸气由于与氧气接触不充分,燃烧也不充分,因此以黑烟的形式从插入该处的短玻璃管中冒出。
(3)外焰处的石蜡蒸气由于与氧气接触充分,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此该处温度最高,火焰最亮,从插入该处的短玻璃管中冒出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会看到明显的现象。
【中考必备】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要素 目标
提出 问题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如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与 假设 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
制订 计划 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如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对比实验:(1)分别向盛有空气与呼出气体的瓶中滴加几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哪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另一盛有呼出气体的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出现。
(续表)
要素 目标
进行 实验 1.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2.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如按照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注意观察与思考。
收集 证据 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4.初步学习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
获得 结论 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习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着的木条熄灭,干燥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以上假设是正确的。
反思与 评价 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如人体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气体?燃着的木条熄灭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吗?
表达与 交流 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课堂反馈(三)
1.C 2.A 3.D
【课时作业】
[达标巩固]
1.C [解析] 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2.C [解析] 通过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此气体是不是氧气。
3.C [解析] 利用石蕊试液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是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
4.(1)C (2)B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对猜想用事实来验证(推理、判断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获得结论。解题时要理解上述几种要素的逻辑关系。
(1)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2)为了比较哪种盐更咸,要控制变量,即在相同的温度下,在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相同质量的两种盐,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可靠,取用盐的颗粒大小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5.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收集证据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直击中考]
D [解析] “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首先猜想它会不会是大理石呢?”这应用了猜想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这属于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这利用了推理的方法。综上分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