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6: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私有制度的产生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
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
农业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C.
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D.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分工
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
A.
私有财产的出现
B.
社会分工的发展
C.
农业畜牧业产生
D.
阶级和国家产生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在此基础上这些地区产生了早期文明。据此可知()
A.
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
粮食作物的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包括()
A.
小麦、燕麦
B.
玉米、花生
C.
大豆、水稻
D.
大麦、高梁
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中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黑奴贸易的影响
C.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
地球板块漂移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玉米、甘薯等作物向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这些地区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工业革命的影响
B.
传统农业的发展
C.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
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包括()
①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
②人口迁移与物种的交换
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④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00年,亚欧大陆的人口为6.1亿,但是从这时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也就是说,在这100年中,人口增长了50%。这一时期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A.
非洲黑奴的大量贩卖
B.
居住环境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C.
商业革命带来的刺激
D.
全球物种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其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下列史事中能用来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在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种,有约1/3的品种源自美洲????
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
③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④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移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1500—1800年,仅美洲和大洋洲就有约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等传染病。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
助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开始
C.
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
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激增?
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
④对农业的不重视?
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A.
①②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
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A.
采摘的机械化
B.
冷链物流的发展
C.
家用冷冻设备
D.
添加食品添加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被运用到农业机器中,这表明()
A.
手工劳动全部被机器人取代
B.
机器人能自动处理一切突发情况
C.
农业生产逐渐摆脱自然环境
D.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20世纪中叶前后,世界粮食一度再次发生危机。但高产作物品种的育成,使得农业领域出现了“绿色革命”。这些高产新品种包括()
①墨西哥小麦??
?②中国玉米
???③菲律宾水稻???
④美国土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亚当·斯密指出“输入欧洲的美洲剩余生产物,给这大陆居民提供了许多种类的商品,要不是由于美洲的发现和拓殖,他们是不可能有这些商品的。”这表明()
A.
美洲产品推动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美洲具有比欧洲先进的生产力
C.
鼓励欧洲人的海外拓殖和冒险
D.
美洲物产远比欧洲物产丰富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调整的启示。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8分)
?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哥伦布大交换”对中国的影响。(9分)
?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
(3)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8分)
?
材料三?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大量减少。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
11世纪到15世纪末
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等。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21世纪初
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业成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
--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解答】
D.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出现、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等,故D正确。
ABC.人工取火、建筑技术进步和私有制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某一具体体现或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ABC。
故选D。
3.【答案】D
4.【答案】A
【解答】
①②③.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故①②③正确。
④.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④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答】
A.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取代渔猎采集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农业兴起,故A正确。
B.题干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种植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农业成为基本生产部门,B项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原始社会时期,种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并非“根本上改变”,故C错误。
D.题干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之后人类文明才得以产生,故C项正确。
AD.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和国家,AD项错误。
B.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发展要求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从农业中分离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因此这时期还未产生社会分工,B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答】
A.根据题干,西亚地区的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和玉米等作物,这些都属于农作物,而这些地区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故A正确。
B.题干信息不能说明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故B错误。
C.农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但不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故C错误。
D.题干未涉及社会分工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答】
B.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美洲农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有玉米、花生马铃薯、番茄、可可等,故B项正确。
A.小麦原产于西亚、燕麦发源于地中海沿岸,排除A项。
C.大豆原产于中国、水稻起源于亚洲和非洲,排除C项。
D.高粱的原产地是中国或非洲,排除D项。
故选B。
9.【答案】A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商贸中心的转移、商品种类的增多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题干“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根据上述分析,三项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答】
C.根据题干中“明末”时空定位可知,“餐桌革命”主要出现在17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从而使美洲的作物向亚洲地区广泛传播,故C正确。
A.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排除A。
B.题干中的作物是从美洲传入亚洲地区的,不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果,故排除B。
D.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题干无关,与“餐桌革命”没有因果逻辑关系,故排除D。
故选C。
11.【答案】C
【解答】
C.题干中反映的是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人民饮食结构和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逐渐在改变着欧亚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
A.此项不是”根本上”的体现,故A错误。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B错误。
D.此项中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解答】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故①错误。
②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故②正确。
③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故③正确。
④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故④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A
【解答】
A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些传染性疾病随人口迁移传入美洲,造成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故A正确,D错误。
B.项说法因果倒置,故不选B。
C.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分布,故不选C。
故选A。
16.【答案】A
【解答】
①②.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故①②正确。
③.是影响食品安全的原因,故③错误。
④.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故④错误。
⑤.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⑤正确。
故选A。
17.【答案】B
【解答】
B.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输送和销售,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与解决题干现象关系不大,故不选ACD。
故选B。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与安息、天竺交市)。
?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
22.【答案】【小题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
【小题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小题3】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23.【答案】(1)商品的交换;物种的流动;疾病的传播;白银流向中国。
(2)大量白银流入中,刺激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3)特点:长途大宗商品贸易;西欧是全球贸易的主宰;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主要条件:新航路开辟,世界连为一体,商品的国际性流动增强。
(4)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商品、物种和人口的世界性流动;人类的食物结构发生改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东半球人口增加;美洲人口减少,文化结构发生改变,加速世界人民的融合;世界连为一体,全球一体化进程开始。
24.【答案】观点:由于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丰富了食物的种类。
论述:古代世界各地之间联系较少,欧洲的主要食物原料为谷物、小麦等。随着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洲人的食物,有助于解决欧洲粮食短缺的问题。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罐头食品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提供了营养方便的食品。19世纪末随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欧洲人发明的电冰箱保鲜食品传至世界各地,人们的饮食更加讲究食品质量,生活更加便捷。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食品快餐外传丰富了当地的食品种类,促进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
总之,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使食物的开发和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食物新产品和新种类不断丰富,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