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河南、江苏、浙江、广西、内蒙古、吉林等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必须考古发现佐证
B.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悠久
D.
文献资料史料价值极其有限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在
A.
西周以后
B.
春秋战国以后
C.
汉朝以后
D.
隋唐以后
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B.
政府强力打击豪强地主
C.
统治者“无为而治”
D.
商品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下表为我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所能容纳的人口界限。推动这一界限得以不断突破的共同因素是
春秋战国
两汉时期
盛唐时期
两宋时期
3000万人
6000万人
8000万人
1亿
A.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B.
农业生产的发展
C.
人头税的逐步废除
D.
安土重迁的意识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B.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
C.
宋朝的市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勤劳智慧,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下列一组图片围绕一个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
)
A.
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
B.
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
C.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
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①
竹简隶书一牛挽犁素纱禅衣水排
②
心学文人画《萍洲可谈》商业街柳词
③
雕版印刷《春望》釉下彩绘海上丝绸之路坊市
④
刀形币《小雅》淬火工艺青铜鼎士
A.
④①③②
B.
②③①④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②③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驰道
D.
大运河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均由私人投资修建;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这说明欧洲大陆
A.
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B.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C.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D.
政府扶植工业革命
1842年,英国政府发表的一份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霍乱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英国社会各界则认为霍乱更是一种社会病,穷人是最大受害者。1854年,医生约翰·斯诺揭示出饮水与霍乱之间存在联系。由此可知,当时英国社会已经认识到
A.
建立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B.
穷人贫困的社会根源
C.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D.
化工业严重污染环境
1835年,德意志第一条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随后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掀起一股铁路建设高潮,1843年莱茵铁路全线告通。当时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材料反映此时期德意志
A.
经济发展己跃居欧洲之首
B.
铁路建设促进工业革命进程
C.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D.
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己经形成
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年代?
?
??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单位:个)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
4
0.21
8.3
1790??
24
3.9
5.1
1820
61
9.6
7.2
1960
392
31.4
19.8
1880?
3939
50.2
28.2
A.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高铁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领头羊,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下列的发明为铁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的是
A.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
英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C.
奥托发明了煤气内燃机
D.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明也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近代工厂的开端是
A.
珍妮纺纱机广泛应用
B.
飞梭的发明
C.
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D.
阿克莱特开办水力纺纱厂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标志是()
A.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B.
计算机网纟各技术的使用
C.
航天技术的发展
D.
克隆技术的发明
20世纪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它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它具有全球(除南北极区外)、全时、全天候、稳定、可靠、高质量、大容量和自动通信等显著优点,既可改善船舶营运和提高管理效率、密切船岸联系,而且有助于保障海上生命安全。关于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
使航运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
B.
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C.
美国依靠技术优势垄断全球
D.
交通发展呈现自动化专业化
20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有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②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
②已经完全取代人类劳动
③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④已被广泛使用到生产生活领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美国学者鲍斯特说:“1973—1974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把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从一只纸老虎变成了国际上必须慎重对待的持久的力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石化工业发展
B.
经济全球化开始深入到能源输出领域
C.
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冲击
D.
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是在()
A.
19世纪中叶
B.
19世纪末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叶
当代,人们综合运用低温处理、高温处理、物理浓缩、化学防腐及辐射保藏等多种方法来防腐保鲜,大大提升了食品贮存的效率和质量。食品贮存的多元化和高效化有赖于()
A.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B.
国际贸易的拓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世界人口的流动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所反映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是()
A.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
B.
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
C.
知识经济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D.
知识经济化和信息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
②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
④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机器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从此,人类由农业文明逐渐走向工业文明。
材料二随着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集聚,工人的居住区往往是城市中最拥挤、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然而,这种糟糕透顶的房子还不属于自己。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排水沟里流淌的污水也充斥化学污染物的怪味。妇女从受限制中解放出来,她们走出家庭,锻炼她们与人共事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训练她们自尊自强的勇气;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成了科学家或社会名流,如(改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成了博士,而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理发店学徒出身的阿克莱特成了社会精英。这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
--摘编自李宏图、沐涛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蒸汽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概述蒸汽机的发明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曾保持长期稳定,但近现代以来却变化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是一个极重要的关节。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多锄多耕、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得以奠定基础,并延续两千余年而顽强生存下来,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得以持续独立地发展,而未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夭折。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俾民间多设公司,筹建股本,按股入利,扣民自便。官则任其保护,实力维持;绅则锐意经营,垂诸久远。庶几野无旷土,民歌乐利,物产日丰,税厘亦因之日旺,诚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购买机器,精制茶叶,以利外国销市,自中外通商以来出口之货茶为大宗。照锡兰(今斯里兰卡)用机器烘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庶足以风行海外,挽回利权。
--摘编自《树艺公司集股章程》(1901年)材料三包产到户是改革后的发明创造,但包产到户在改革前就曾“三起三落”。第一次是在1956年秋天,即高级社刚刚普及,但尚未运转一个生产周期时就已经出现过;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曾两次出现。改革前包产到户遭到扼杀,就是因为包产到户被认定为“单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改革风云(1976-1990)》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并指出其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树艺公司是近代实业家沈云霜设立的农垦公司。据材料二分析,树艺公司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有哪些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沈云需的理想在近代中国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集体”与“单干”交织的历程。
参考答案和部分解析
1.【答案】C
【解答】
A.题干所述前后,并不存在矛盾,无需佐证,故排除A。
B.此项中的“铁犁”与题干信息“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故排除B。
C.题干反映出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而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足以说明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正确。
D.此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C。
2.【答案】B
【解答】
A.西周时期铁犁牛耕尚未出现,故A错误。
B.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故B正确。
C.汉代普遍推广铁犁牛耕,故排除C。
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故排除D。
故选B。
3.【答案】A
【解答】
A.通过所学可知,自耕农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所以尽管小农面临各种困境,但仍占一定比重,故A正确。
B.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政府应对措施乏力,该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C.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易造成土地兼并,从而使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故排除C。
D.商品经济的发展会造成自耕农数量的减少,故排除D。
故选A。
4.【答案】B
【解答】
B.根据表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到两宋时期,我国容纳的人口界限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我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等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B正确。
A.春秋战国和两宋时期不是大一统,故A错误。
C.这一时期人头税还没有废除,故C错误。
D.安土重迁的意识不能推动这一界限得以不断突破,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答】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是冶铁工具而非灌溉工具,故B不正确。
ACD.这三项的表述和结论均正确,不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6.【答案】C
【解答】
A.图片信息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故A错误。
B.图片信息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故B错误。
C.根据图片“播种工具”“铁犁牛耕方式”“农业技术”“都江堰示意图”等信息可知,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重视农业耕作技术、耕作方式和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小农经济服务的,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D.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答】
④①③②.依据表格信息可知,①出现在汉代;②出现在宋朝;③出现在唐朝;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④①③②的排序正确。
故选A。
8.【答案】D
本题考查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秦汉创建并发展了以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不是“倾覆”,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使得封建文化受到重创,故不是“再建”或“再造”封建文化,故排除C;魏晋南北朝和秦汉对比体现的是封建政治文明的波峰与波谷关系。汉代确立了以后深刻影响中国的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而且儒学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体现的精神文明的特征是经世与玄思并存,而不是鼎盛于革新,排除B;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经济交流频繁、科技进步很大、衣食住行、社会礼俗、民间娱乐也出现了融合,故体现了物质文明的特征是恢宏与古朴,综合解答可知体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是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故选D。
9.【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文化交融,特别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结合;方便了南粮北运。据此依据材料“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控制D正确。
A项涉及的四川地区,排除。
B项涉及的主要南方,故排除。
C主要的陆路交通,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的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0.【答案】D
结合所学可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中;“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反映了牛耕开始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此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此时为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唐代越窑青瓷的精美,由此可知,先后顺序是②④③①,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本题解题时需注意各种经济现象发生的历史时期。同时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市的变迁;资本主义萌芽。
11.【答案】D
材料信息“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说明政府重视铁路的兴建,也就是政府扶植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式炼钢法应用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人口和工业比例,故B项错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掠夺时期,故C项错误。
12.【答案】C
【解答】
C.根据题干“1842年,英国政府发表的一份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霍乱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英国社会各界则认为霍乱更是一种社会病,穷人是最大受害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导致出现了霍乱,故C项正确。
A.建立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故
A项错误。
B.题干没有体现穷人的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
D.题干没有体现化工业污染环境,故D项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题干中表述的是“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不能推断出其经济发展已跃居欧洲之首。故A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是德意志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故B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政治变革和统一民族国家市场的内容,且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在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才能实现。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C
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790—1880年美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表格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故排除B项;表格信息并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故排除D项。
15.【答案】D
依据所学,1817年,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利用蒸汽动力发明火车,人类开始进入铁路时代,可知,D符合题意。
16.【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的开端,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梭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水力织布机的发明”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近代工厂的开端”不符,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69年,阿克莱特与别人合作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71年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座用水力纺纱机装备的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有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故B正确。
ACD.根据所学知,此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18.【答案】C
19.【答案】D
【解答】
①.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故①正确。
②.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农业上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故②正确。
③.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故③正确。
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故④正确。
故选D。
20.【答案】C
21.【答案】C
【解答】
C.题干反映了欧佩克组织控制了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原先西方控制的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受到破坏,故C正确。
???????A.题干不能推导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否促进石油工业发展,故A错误。
B.经济全球化早就深入到能源开发领域,故B错误。
D.国际市场油价变化与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无关,此项答非所问,故D错误。
故选C。
22.【答案】D
23.【答案】C
24.【答案】A
【解答】
A.题干图片是世贸组织和IE浏览器的图标,联系所学可知,世贸组织是国际贸易组织,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IE浏览器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故A正确。
BCD.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并未反映经济区域化、知识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故BCD错误。
故选A。
25.【答案】A
26.【答案】(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
???????(3)方面: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27.【答案】(1)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核心最起主导作用的技术发明,极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被称为“工业城市之母”。在蒸汽机的推动下,纺织业、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机械化农业也都发展起来了。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加速了城市化;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人相对贫困,生活条件更加恶化;促进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妇女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人们重视教育,促进了科技教育的发展。
28.【答案】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
29.【答案】【小题1】重要表现: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精耕细作的小农个体经营模式出现。主要影响:为中华文明持续独立地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小题2】不同:公司化经营(资本主义大农业);使用机器生产;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小题3】历程: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