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巴乌独奏《渔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学习《渔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学习曲式方面的一些知识如回旋曲式、变化再现等,通过参与音乐,了解阿细跳月的节奏风格;理解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视、听、唱、分析、小组讨论探究相结合,另外师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中去,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乐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挖掘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激情。
教学重点:欣赏《渔歌》,理解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
教学难点:《渔歌》曲式结构分析;理解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
课 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音乐视、听、唱、演奏与对比分析相结合,学生独立分析乐曲、小组讨论探究相结合。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根据我校学生是山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用绘声绘影软件做了很多视频,把音乐加上有文字说明的视频做成片断的和完整的MV形式,再加上一些图片,图、文、视频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理解。
3、师生充分参与到音乐中去,首先,教师亲自现场演奏,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到音乐;第二,我启发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或者用音乐教学用的打击乐器或者用掌声给老师伴奏,还让学生学唱各个片段主题乐谱,对比分析。这样使学生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音乐所感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大家有没有去过云南的?”(若有)“你感觉云南和我们美丽的行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好,咱们大伙儿没去过没关系,音乐也可以带我们领略、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这节课是音乐欣赏课,要欣赏一首巴乌独奏曲《渔歌》,这首曲子由严铁明作曲,作者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演奏家、作曲家。(教科书上“阎铁明”属印刷错误)
严铁明作曲的《渔歌》,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清新优美,展现了红河两岸风光秀丽的景象,和渔民们一天快乐的劳动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憧憬。
这首曲子是巴乌独奏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2、在欣赏之前,请同学们识别两样乐器,展示葫芦丝、巴乌,让学生们说出乐器名称?教师分别演奏巴乌、葫芦丝片段乐曲,使学生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并对比两种乐器的音色、风格:
巴乌和葫芦丝的区别:
巴乌的音色比较浑厚低沉一点,葫芦则轻柔飘逸一些。有这样一种比喻:巴乌就像是云南的小伙子,葫芦丝就像是云南的小姑娘。
3、结合课件上的图文,讲关于巴乌的传说。
关于巴乌,民间传颂着这样—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奏,和图文并茂的美丽传说,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的现场演奏,拉近了学生和音乐的距离,引起了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兴趣)
二 、进入新课:
(一)1、教师完整演奏巴乌独奏《渔歌》,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听一听,根据速度变化乐曲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后一般会回答:“四个部分”或“三个部分”(因为尾声和第二部分速度差不多)
教师告诉学生欣赏音乐的秘密:通常情况下,乐曲的引子和尾声不能单独的称为一个部分,只有当主题出现时,才算是一个部分。那么去掉前面引子缓慢的部分,再去掉结尾淡淡远去的部分,就剩下了中间的中速稍慢和快速两个部分。
所以正确答案应是:两个部分:中速稍慢、快速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亲自现场演奏,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到音乐;其次让学生每听一遍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去聆听,既容易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解决一系列问题。)
(二) 欣赏《渔歌》的视频MV,老师给这个MV配上了小标题,结合视频MV,通过聆听,分析这首曲子可以划分为几个“片段”,并在一会儿分段欣赏时说说每个片段都是描写什么的?(让学生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
欣赏完后,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中板 快 板
引子 A B A C A 尾声
晨 渔 欢 主 跳 主 远
曦 歌 唱 题 月 题 去
主 再 再
题 现 现
全曲由晨曦、渔歌主题、欢唱、主题再现、跳月、主题再现、远去7个片段组成 ,我们欣赏的这个版本的《渔歌》是一首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回旋曲式作品,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回旋曲式。但有的版本的《渔歌》主题只再现一次,那就不是回旋曲式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曲结构框架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了解什么是回旋曲式。)
注:我把这个版本(刘希广老师演奏的版本)的巴乌独奏《渔歌》划分为七个片段作为回旋曲式分析,这也算是我在曲式分析方面的一点独到之处吧,因为网上的资料对这首《渔歌》的分析一般都是划分为五个片段或者六个片段,七个片段回旋曲式的划分法没有看见过,所以这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特色。当然我也不是自己瞎划的,我请教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老师,还有河北省音乐家协会的作曲家,他们也认为我这种七个片段回旋曲式的划分法更加的清晰合理,更加完整一些。
我的思路如下:这首曲子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一首叙事性的器乐曲。
中板 快 板
引子 A B A C A 尾声
晨 渔 欢 主 跳 主 远
曦 歌 唱 题 月 题 去
主 再 再
题 现 现
描景 捕鱼 劳动 又开 月光 晚上在梦中 淡淡的消
(早晨,红 劳动 间歇 始劳 下篝 又回忆起白 失在月色
河风光美丽 唱歌 动 火旁 天劳动时的 当中
如画) 跳舞 “阿 场景
细跳 (主题二次
月” 再现给全曲
增添了不少
色彩,显得
更生动了)
这样划分看起来是很完整的一个故事。
网上的资料对这首《渔歌》的分析一般都是划分为五个片段:晨曦、渔歌、欢唱、跳月、远去 。我感觉这种划分法太笼统,单从故事上来讲他就没有说清楚,首先没有第一次主题再现,“欢唱”就体现不出是在劳动的间歇“欢唱”,没有第二次主题再现,又缺乏了一定的生动性;其次“欢唱”紧接着“跳月”,而代表劳动的“渔歌主题”仿佛只出现了一次,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渔民们一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跳舞,而只有少部分时间去劳动,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是作曲家的意图,实际应该是大部分时间劳动,业余时间唱歌跳舞。
还有一种六个片段的划分法:晨曦、渔歌主题、欢唱、跳月、主题再现、远去。 这种划分法有后面那次主题再现,也就是有那个“生动性”,但是没有前面那次主题再现,这就跟上面五个片段划分法的问题一样了,“欢唱”体现不出是在劳动的间歇“欢唱”,而且“欢唱”紧接着“跳月”,而代表劳动的“渔歌主题”仿佛只出现了一次,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渔民们一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跳舞,业余时间才去劳动,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是作曲家的意图……
所以我认为划分为七个片段按照回旋曲式分析,无论从曲式结构上还是从曲子的叙事、内涵上都显得更加完整、更加清晰合理了 。
(三) 分段欣赏并详细分析
分段欣赏: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字幕,通过聆听运用不同方法分析音乐。
这里的每个片段的MV,我都加了一定的字幕简介,当然只是启发性的说一半,留一半让学生去思考,然后提问他们。
每个片段都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详细分析乐曲,体会乐曲内涵。
1、引子(晨曦),开始是辽阔自由的散板引子,扬琴、二胡轻奏震音,大提琴拔奏分解和弦,在此背景下巴乌奏出自由舒缓的旋律。
思考:引子这个片段是描写、表现什么的?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引子MV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引子(晨曦),描绘的是一种晨雾霭霭、朝阳初升的景色。巴乌以自由舒缓的旋律,呼唤着黎明的到来,仿佛阳光透过晨曦光芒四射,红河风光美丽如画。
以下每个片段都创设一些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设计意图:分段欣赏时这样创设一层一层的问题,由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再做总结提升,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比老师直接讲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2、渔歌主题,渔歌的旋律轻盈舒展,巴乌以浓郁的哈尼歌调奏出渔歌主题,继而发展为激动、兴奋,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渔歌主题MV
思考:渔歌主题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字幕上面说“继而发展为激动、兴奋,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有画面,学生有可能回答:“渔歌主题是描写捕鱼的,渔民们捕到鱼了高兴,所以激动、兴奋”,这时我会及时表扬肯定,并做提升:“渔歌主题描写的是渔民们捕鱼劳动的场面,激动、兴奋,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说明渔民们从内心深处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
学唱渔歌主题片段
(设计意图:学唱主题和下面的主题再现简谱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帮助其理解,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变化再现。)
3、欢唱 欢唱这段旋律欢快热烈,具有歌舞性。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欢唱MV
思考:欢唱这个片段处在渔歌主题和主题再现之间,它表现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欢唱?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渔歌主题描写的是渔民们捕鱼的劳动场面,那么主题再现也是描写的捕鱼的劳动场面。欢唱在它们中间就是表现了人们在劳动的间歇都不约而同的唱起了歌、跳起了舞。民歌、尤其是民族原生态歌舞,它就产生于田间地头,人们在劳动的间歇都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歌、跳起舞。充分说明了音乐、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民从劳动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和劳动、生活是分不开的。
4、主题再现,渔歌主题再现,旋律变得更为舒展宽广而深情,表现了人们歌舞以后,又开始忙碌起来。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主题再现MV
问题:再现分为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两种,就是原样照抄,不能有新内容,结构长度也必须一样,最多是加点装饰性的变化,旋律和声的框架都不能变,终止可以从开放变为收拢;变化再现是结构长度扩充了或者缩减了,旋律开头一样,后面变了,和声织体变了。对照乐谱看看这里的主题再现是完全再现还是变化再现?
请同学们视、听、唱相结合,对比渔歌主题和主题再现旋律线条的变化?
渔歌主题
主题再现
作曲家运用提取骨干音的方式,进行重新的编创和组织,造成了变化再现这种形式。
5、跳月,这段是彝族「阿细跳月」的音调,由1、3、5三个音构成,旋律活泼跳跃,充满了兴高采烈的情绪。巴乌与乐队对答地奏出彝族跳月的歌舞旋律,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跳月MV
思考:跳月这个片段表现的是渔民们什么时候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晚上,劳作了一天,晚上娱乐一会儿,生活丰富多彩。
分析跳月片段乐谱特点,变换拍子,四三拍和四二拍交替变换,阿细跳月的音乐特点
参与音乐:
老师吹奏跳月片段,让学生用掌声、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为“跳月”主题段落伴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音乐过程中,了解“阿细跳月”的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很简单的参与,却让学生很容易的感受到了“阿细跳月”的节奏风格;并且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被音乐所感染。)
6、主题再现,巴乌在乐队轻快的拔奏伴奏下又一次变化再现渔歌主题。
播放带有字幕简介的主题再现MV
思考:为什么这里又一次再现了渔歌主题?又一次再现了捕鱼的劳动场面呢?是不是晚上大家载歌载舞了一会儿又去船上捕鱼去了?
有个别机灵的学生会回答:“做梦呢”老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对!就是做梦呢,这里是表现渔民们劳作了一天,晚上睡着了以后在梦中又回想起白天劳动时的场面。多么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都进入梦中了,主题的二次再现给全曲增添了不少色彩,这样显得更生动了。”
7、 尾 声(远去), 尾声是一段短小轻快的旋律,音乐渐弱,淡淡的消失在月色之中。
(四) 总结分析全曲:
一步一步提问学生,然后老师做总结分析。
问题:a、这首曲子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
b、哪位同学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一下这首曲子讲的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 :这首曲子从旭日东升到渔民们开始一天的劳作,再到劳动间歇载歌载舞的演唱,然后又开始忙碌劳动,到了晚上在月光下、篝火旁“阿细跳月”,最后在梦中还回想起白天劳动时的场面,淡淡的消失在月色当中。
三、巩固提高
纯音乐欣赏:巴乌独奏《渔歌》
让学生闭上眼睛,用纯音乐的方式完整地欣赏一下这首曲子,告诉他们可以发挥想象,每个人脑子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很重要,前面用视频、图文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又回到纯音乐欣赏,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后,再闭上眼睛欣赏纯音乐,既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又不至于使他们无所适从,又避免了学生只注意看视频画面,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喧宾夺主情况,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懂音乐。)
播放纯音频的巴乌独奏《渔歌》
四、小结、作业
从乐曲内涵的角度,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少数民族音乐。
小结:今天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欣赏了巴乌独奏曲《渔歌》,感受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了解到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音乐也可以再现生活中的美,音乐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作业:预习下一课,葫芦丝独奏《情深意长》,搜集关于《情深意长》这首曲子的资料。
板书设计
欣赏:巴乌独奏《渔歌》 中板 快 板
引子 A B A C A 尾声
晨 渔 欢 主 跳 主 远
曦 歌 唱 题 月 题 去
主 再 再
题 现 现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我校山区学生的特殊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参与音乐,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