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课件 (2课时 13+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回延安 课件 (2课时 13+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1 11:02:22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2.回延安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重点)
情景导入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主要作品有
《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走近作者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创作背景
羊羔
糜子

黍类
柳林铺



白羊肚毛巾




méi
yáo
shǔ
zhǎn
chuǎn
pàn
kuànɡ
ɡāo
lǒu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糜子:
脑畔上:
鸡毛信:
留脚印:
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赤卫军:
几回回:
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
朗读提示
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
01
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02
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03
注意用明朗的语调,突出喜悦、赞美之情;
04
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05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朗读提示
层次结构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5)颂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
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积累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
课后作业
再见(共25张PPT)
2.回延安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重点)
教学目标
课堂回顾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5)颂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部分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合作探究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欢迎场面的热烈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朗读第二部分: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比兴手法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养育之恩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合作探究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党的培育之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合作探究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合作探究
朗读第四部分: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排比
拟人
比喻
朗读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合作探究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合作探究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想象、联想,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合作探究
1.比兴手法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写作手法
2.多种修辞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拟人: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写作手法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写作手法
4.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枣园、窑洞、宝塔山
带有延安的色彩
“信天游”的形式
陕北民歌
“莫要”“登时”“几回回”
陕北方言
写作手法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层次脉络
中心主旨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01
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
02
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03
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知识拓展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知识拓展
以游一处名胜为主题,仿写《回延安》,要有真情实感,格式要基本符合现代诗歌要求,对语言要反复锤炼,字斟句酌。
课后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