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5: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口市郸城一高2020-2021学年度(下)高二3月份检测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 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 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等分封在全国各地。周初分封制
A.保障了周天子的政治特权地位 B.体现了王族内部对权力的再分配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 D.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直接控制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 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4.《史记》记载:西周建立时,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这说明西周的天命观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C.对神灵的崇拜逐渐强化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以王命讨不庭(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不朝于王庭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相标榜。同时,讨论天下如何“定于一”也成为各家各派的中心话题。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B.礼乐制度根深蒂固
C.华夷观念影响巨大 D.华夏文化获得认同
6.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
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 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 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7.汉代实行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方式;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削弱王国势力 B.极大地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长期推行使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8.北宋初年,宋太宗特赐连续10—15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录取的省试考生180余人特奏名及第。“特奏名”的实行使科举殿试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加。据此可知“特奏名”制度
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有助于巩固统治秩序
C.限制了官僚贵族特权 D.完善了科举取士程序
9.钱穆认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立
A.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 B.体现出选官用官制度的进步
C.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有效加强
10.《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里,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里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 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B. 诸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履行各项义务
C. 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严格,宗法制度稳固 D.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11.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1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A. 积极拥戴周天子 B. 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C. 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 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1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 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 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1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1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16.长城、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秦长城和隋运河的修建过程在政治上突出体现
A. 专制主义体制的消极性 B. 中央集权的积极性
C. 官僚制度的消极性 D. 皇权专制的积极性
17.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19.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20.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21.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 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度
23.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4.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25.“(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四友斋丛说》)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权力
C. 大学士拥有最终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26.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这表明
①内阁已形同虚设 ②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7.明朝大学士叶向高曾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此材料说明
A. 三省六部的长官负责制 B. 阁臣对君权与部权都很尊重
C. 明朝没有宰相之职只有阁臣 D. 阁臣秉承旨意,提高行政效率
28.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29.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鞠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 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 B. 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 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 D. 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30.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以初三古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侍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A. 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 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 废除宰相制度,仅分六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5分,第34题15分,其中33题,34题任选其一,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奉行“重典治国”,确立了“明刑弼教”的立法司法指导原则。皇帝握有死刑和重案的最后裁决权,制了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清朝从顺治到乾隆期间的立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对“详译明律,参以国制”思想的理解的过程。中国传统的“明刑粥教”“德主刑辅”的立法精神被继承并发展。
——摘编自何斌《论中西方法治的历史嬗变与新时代价值》
材料二 1800年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了62次。1804年3月21日,《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采的《民法典)。而且,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定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法治发展的背景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法国法治发展的异同。(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外部分历史现象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至少两个以上的中外历史现象,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3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逃亡,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一步在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的作用。(9分)
34.【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甄(1630—1704),清初著名思想家,对旅游有独到见解。他在《潜书·善游》篇中指出"陟高山"游长川",乃"人情之所乐"。他还以古代帝王贤者旅游的事例论证旅游与政事可以统一,认为帝王可以通过巡游,在欣赏原野之旷和山川之色的同时,了解民情,察吏奸倭,这符合人性的需要。鉴于后世的人们用因游败乱的例子反对一切旅游,他强调∶"人见太康游而有穷拒河,穆王游而淮徐作乱,遂谓败德之事莫过于游。夫二君荒淫昏髦,先自败德矣。"在"粒粒皆辛苦"的传统农业社会,旅游常被作为一种能够涣散人们意志的幽灵而遭排斥。而唐甄的旅游观,是在市民阶层兴起和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某种趋向。
——摘编自谢贵安《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1)根据材料,指出唐甄旅游观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旅游观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10 BBDAD DDBAA
11——20 CDDBC BCBBB
21——30 ACACA DBCAC
31.(1)背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立法精神。影响: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促进了社会道德教化的发展。
(2)同:统治者推动;具有继承性;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异:法国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权力不受限制。法国强调用法律保障人权;古代中国重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以及教化民众。法国法制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法制服务皇权。
32.选取现象: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观点:在挽救民族危机中的救亡图存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论述: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廉价的原材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此为外忧,加之遇到遇到自然灾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内忧外患﹔中国开始救亡图存之路,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多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总之,上述运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3.(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政府收入减少。
(2)简化了赋役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清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34.(1)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僵化,束缚人性。
(2)有助于冲破封建理学思想的束缚,强调人的本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觉醒;是重构人性论体系的尝试,具有明显的文化转型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