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鲁教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1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鲁教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1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04 22: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②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A案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
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①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②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③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④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⑤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⑥(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⑦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①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③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B案
●谈话引入
①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②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丽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质疑激趣
①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②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初读课文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教师指名朗读,朗读中进行正音指导。
③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品读感悟
①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永远地失去了。
a.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b.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C.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
②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a.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b.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c.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d.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做何感想呢?
e.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f.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体会书信格式的写法
①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②全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③仿照课文写法给别人写一封信。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②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A案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④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
②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③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④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
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a.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如果当时你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a.哪些同学对这段话的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的感受。
b.“本来……却被”,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学生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⑥伴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用生命保卫世界和平的爸爸,齐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①过渡: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缅怀被战争夺去生命的父亲吗?
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②默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最难理解,请画出来。
③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你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b.结合课前你们收集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更是无情的。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容易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④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这儿有一份资料,大家可以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数据资料: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⑤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⑥(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⑦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指导实践,升华情感
①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儿什么呢?
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和平的期盼。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这段话,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③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一段。
●课外延伸
短暂的40分钟的课堂让我们无法停止对和平的呼唤。“和平、和平、和平”的心声永不停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也可以召开“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主题班会。因为,让和平永驻人间不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心愿!
B案
●谈话引入
①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②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丽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质疑激趣
①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②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初读课文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教师指名朗读,朗读中进行正音指导。
③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品读感悟
①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永远地失去了。
a.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b.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C.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d.指导朗读。
②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a.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b.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c.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d.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做何感想呢?
e.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f.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体会书信格式的写法
①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②全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③仿照课文写法给别人写一封信。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2)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2)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小作者写这封信是在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6)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7)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 联合国简介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 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
   3、 理解词义
  五、 学习课文
   1、 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读读这一段
  六、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 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 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 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带感情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