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鲁教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17 夜莺的歌声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鲁教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17 夜莺的歌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04 22: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到文本的人文性。至于工具性,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的过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语言生动,对话较多。教学时,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交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在读中习得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在读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以读为本,同时创境练笔,读写结合。我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另外,我还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从而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B案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继续练讲故事
①过渡: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研读重点句子
①要求:找出写“夜莺”说、做的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②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或分小组交流。
●组织讲故事比赛
①要求: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内容,还要发挥想象,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讲出来,也可以加进恰当的动作,讲演结合。
②形式:先自己准备,然后分小组讲故事,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全班讲。注意讲评结合,评选“故事大王”。
●总结升华
讲了“夜莺”的故事,谈谈对小夜莺的认识。
●布置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五、作业。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旷、蠢、灶、蘑菇、岔。
    2.新词:空旷、蠢东西、蘑菇、分岔、垂头丧气、轻蔑。
    3.理解重点句:
     (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二)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三)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以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再了解时代背景,深化的读加以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听录音,朗读训练。
  (三)前后位、同位讨论。
  (四)几名同学上前表演。
  (五)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加强朗读。
  (二)整体感知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教师要引导出这种精神源于对祖国的热爱。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搭拉:向下垂。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学生自悟。
   (2)简介时代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B案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继续练讲故事
   ①过渡: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研读重点句子
   ①要求:找出写“夜莺”说、做的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②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或分小组交流。
  ●组织讲故事比赛
   ①要求: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内容,还要发挥想象,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讲出来,也可以加进恰当的动作,讲演结合。
   ②形式:先自己准备,然后分小组讲故事,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全班讲。注意讲评结合,评选“故事大王”。
  ●总结升华
   讲了“夜莺”的故事,谈谈对小夜莺的认识。
  ●布置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深究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沉寂’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读读,体会体会。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学生又问:“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小孩有时侯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质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又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挑战权威,自创结尾
  故事以小男孩坐在河岸边吹着口哨执行新任务作结,给人一曲终了而意犹未尽之感,实为神来之笔。教师在此可设计这样一个练笔。把课文的第五段删掉,请学生续一个豹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本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从小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挑战,写出自己的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总之,本课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议、悟为主要手段,并穿插说、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