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声声慢》对比鉴赏教案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和《声声慢》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和李清照两位词人的生平经历。
2、掌握两首词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传递愁情的。
过程与方法:
诵读——指导朗读——介绍词人生平——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分析归纳运用的手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以个人生平经历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及南唐后主李煜;两宋才女李清照,同学们记忆中首先被唤起的是什么?——他坎坷的人生经历,除此之外还有他们的那一首首宛如天上神曲般的美妙诗歌。(预习检测1)同学们都熟知这两位词人的那些经典名句?——(生:七嘴八舌)同学们知道的还真是不少,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两位词人的喜爱。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两位词人的词作,一首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一首是堪称“讲悲愁,讲孤寂当推榜首”的《声声慢》,一起来感受两位词人的才情,以及词作中所闪现出的艺术光芒。[幻灯片1]
(我们想要走入词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首先要做的是?——诵读。我们让两位朗诵好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诵。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和语速)
(那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词的思想和感情除了读之外还要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
(预习检测2)那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李煜”和“李清照”的故事?[幻灯片2]
李煜:有人评价他为“薄命君主,绝代词人”这句话多少带有一种悲情的色彩,说他是“薄命君主”是因为他曾是南唐的君王,后来战败降宋,由万乘之尊而成为亡国囚徒,41岁死于毒酒之下。说他是“绝代词人”则不为过,有人就曾经评价说“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词人”,他的词被称为“五代之冠”,由于他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他的词风也有了不同,做君王时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处境孤寂,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幼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18岁嫁给了同样也是才华卓著的太学生赵明成,夫妇恩爱有嘉,志同道合,后因仕途受挫,几度迁徙,赵明成病故。李清照在靖康之难后南渡,几经丧乱,客死异乡。词人的这种人生经历,也反映在了创作中,前期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故土之思,身世之感,常入词,凄苦悲凉。[幻灯片2]
(从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词人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着相似之处:都遭遇了人生的重大磨难,创作都呈现出两种风格。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对词人的一些了解再来听朗读,把握两首词的情感基调,并思考两个问题:)
[幻灯片3]
问题1:两首词是词人哪个时期的作品?(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后期
问题2: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全词的感情?
——愁
(结合作品写作时期,作者人生经历和文本)
问题3:说说李煜和李清照的愁有那些?
——李煜: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思家之苦
李清照: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愁丧夫无子之苦
(两首词虽字句不多,但其中蕴涵的愁情却很浓重;几遍读来,那愁绪便层层叠叠、铺天盖地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无限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让我们不能不敬佩两位词中大家高超的表现才能!)
问题4:两位词人是怎样传递这些“愁情”的?[幻灯片4]
——先看《声声慢》
(请同学们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答案作简要记录,每组推举一人发言。讨论时注意:从用字遣词、意象、手法、修辞多方面来思考)
词句分析: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个叠字的运用。极富音乐美,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寻寻觅觅”---词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教师引导: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为何已是暮春还会感觉“寒”?
这两句,要说的是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比较少女时的醉酒)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该绿肥红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引导:古诗词“雁”意象的固定内涵。
借“雁”之意象来传达内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所以说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古有雁足传书之说,而此时见雁,却无亲人的音讯,那份思乡之愁绪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残英满地,自己因忧伤而憔悴,如菊花枯萎凋谢,有谁能有心情去摘花呢?此首为赵明诚去世之后所作,表现了国破、家败、人亡的凄惨境况。这里的“人”与“黄花”同样憔悴,因此不如“人比黄花瘦”更令人震撼,但是它所形成的“菊花落满地”的惨淡情景依然令人心碎。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极写愁苦已极,寂寞难耐的痛苦。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与温庭芸《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着相同的意境。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试分析结句之妙。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如何表现愁情概括:
(1)意象传达: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叠字的运用:
(3)用语的口语化: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声声慢》写的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问题5:比较《虞美人》和《声声慢》两词,在表达“愁情”上的异同点?
《虞美人》词句赏析: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月有圆缺盈亏,引发人们的思乡惜别;月朦胧而温柔,符合人的伤感,又成为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
A词人的容颜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如何表现愁情概括:
——1、以乐景衬哀情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意象传达:春花秋月
4、虚实结合
5、比喻
6、设问(问天不应,问人不知,问己泪满面)
(在分析与对比中,两位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般愁字别样情”)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人在词风上颇为相似)
结束语:纵观两词,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直接说破,而是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抽象的抽情在两位词人的笔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黄昏、落叶、孤灯之下,词人那炼狱般的痛苦,太息般的泪光,还有那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这两首词让我们平添了几分愁思,然而那愁思中也无疑透射出一种艺术的光芒!希望同学们在感受两位词人超越时空的才情时,也能从中得到一点传递“情感”的启示!
“小试牛刀”:
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现“伤感”或“喜悦”之情。
注:至少运用两首词中的两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