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猜猜它是谁---酸碱盐知识综合应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猜猜它是谁---酸碱盐知识综合应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21 23:2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猜猜它是谁---酸碱盐知识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酸碱盐常见性质并能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酸碱盐的常见性质。
难点: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法】
1.设置化学猜谜情境导课,激疑,激趣。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本板块知识的要求之一是同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使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本节课预计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实验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进一步引导和规范,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A、B、C、D四个瓶中依次取少量的未知溶液,在同一烧杯中混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猜测。 兴趣盎然地观看实验。初步猜测A.B.C.D四种溶液可能是初中化学中哪种常见的物质。 设置化学猜谜情境,激疑,激趣,并为探究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分析现象,确定猜想。 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四种溶液的可能是什么物质。 向A中加入B后变红,猜测A、B一为酚酞,另一为碱性物质;向上述混合物中加入C后,红色消失,猜测C为一种酸:盐酸或硫酸;再向混合物溶液中加入过量D后,先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溶液又变为红色,同时有沉淀生成,)猜测D可能为Na2CO3,从而也确定A、B中的碱性物质为Ca(OH)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加强对酸碱盐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根据上一步的猜想结果,引导学生制定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确定A、B:
1、取A或B滴加酚酞,或测PH值,观察现象;
2、向A、B的碱性物质中通入CO2,观察现象。
确定C:
取一石灰石小块放入试管,再加入适量的C溶液于试管中,观察现象。
确定D:
取适量的D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生成气体通入石灰水,观察现象。 1、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学生对OH-离子、Ca(OH)2、盐酸、Na2CO3等物质性质的掌握。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实验。 按设定好的方案实施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A为酚酞;B为Ca(OH)2;C为稀盐酸;D为Na2CO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归纳总结,知识整合。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过程中用到的酸碱盐知识。 列举酸碱盐的性质知识,思考实验探究过程中应用的知识。
酸的性质:1、使石蕊试液变红。2、与H前的金属置换生成H2。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复分解。4、与碱中和。5、与碳酸盐复分解生成CO2。
碱的性质:1、与酚酞试液变红。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中和。4、与某些盐复分解。
碳酸盐的性质:1、与酸反应生成CO2。2、与Ca(OH)2或可溶性钙盐生成沉淀。 归纳总结酸碱盐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提升,学会探究。 引导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思考,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四个特点:
其一,化学猜谜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把化学知识置于猜谜语的有趣情境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疑,激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二,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强烈探究欲望的驱动下,学生会自动的将所学习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再加工,用于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准确和灵活,避免了低效的背记。
其三,精心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重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师创设化学猜谜的情境,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其四,重视知识的整合和方法的提炼。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及时的对酸碱盐这些探究活动中所用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提炼,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化学的核心方法。
【板书设计】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