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感悟两次连加和连减的含义,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就要求 学生能利用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能锻炼学生的短时记忆和口算心算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中,积极学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算式接龙,初步体会。
1.算式接龙游戏。(老师出题,学生说得数)
3+1=4; 4+2=6;6+3=9; 9+1=10。
10-2=8;8-1=7;7-3=4; 4-3=1。
进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头的这个数,第三题开头的数正好是延缓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李奶奶家就收获了不少南瓜,小芳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她趁着周末放假去奶奶家帮忙运南瓜,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发生什么了吧!
学生根据图意说出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又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列式计算?
(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进述: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连加法)
进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强调连加算式4+2+1是从左往右算,先算4+2=6,再算6+1=7。
2.教学例2。
讲述:小红家来客人了,妈妈请小红去菜地里帮忙摘一些丝瓜。
出示例2主题图。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小红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下几根?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8-3-1=4。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板书课题)。
强调连减算式8-3-1也是从左往右算,先算8-3=5,再算5-1=4。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左图的小棒,再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也摆一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悟算式的列法,并说说运算的顺序与计算方法。右图是师生合作完成,老师要强调虚线框的去掉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看图交流后说出:原来有9只鸭子,游走2只,再游走4只,还剩3只;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4+2+1=7 连加
6
从左往右算
8-3-1=4连减
5
课后反思
从学生已掌握的10以内加、减法出发,设计了“算式接龙”游戏开始,通过师生互动的有趣环节,避免了计算教学中的“静态”灌输,让学生参与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通过与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