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学教目标】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的建立的民族、建立者、主要生产特征等基本概况。知道契丹族、党项族、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概况。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与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地辨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并能进行合理评价。
2.以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自学的提供目标引领学生自学;创设历史情境,一定程度上重返历史现场,理解历史感悟历史,通过对历史的体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3.树立唯物史观,能真正站在历史现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树立文明史观,能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观察辽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辽西夏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表现及带来的影响。
难点:探究宋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及带来的影响,正确认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异
政权
背景
内容
同
二、课堂探究题
探究一:根据P28-30的内容,归纳北宋的统治措施
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西夏
探究二:根据雄州榷场的贸易情况,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带来了哪些好处?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2017年第12期《
人民周刊
》)
三、练习巩固
1.
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庞大的帝国,雄踞中国北部。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2.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句话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国君:(
)。
A.松赞干布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4.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5.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无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辽夏议和
D.辽金议和
7.
右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8.
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
这突出地说明了(
)
A.辽统治者重用汉人做官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的关系逐渐缓和
9.
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
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
材料中的“和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澶渊之盟
宋夏议和
异
政权
北宋和辽
北宋和西夏
背景
北宋战胜
北宋战败
内容
北宋给辽岁币
西夏向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同
都是北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议和;都是北宋给对方岁币;都形成了和平局面;都促进了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
二、探究一:
契丹族;
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党项族;1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府。
探究二: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
三、练习巩固
1.B
2.B
3.C
4.C
5.D
6.B
7.C
8.D
9.B
10.
(1)
宋辽澶渊之盟
(2)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它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新知导入
中国境内各民族普遍通婚由来以久。今日中国之所谓汉人,本身已是一种历史上的混成体,为多数民族(即汉族)与少数民族混成的继承人。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新知讲解
西汉
西域都护府
匈
奴
唐
元
宋
民族政权并立
据图说说宋和其它王朝在疆域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众多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不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新知讲解
民族政权并立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卷37《地理志》
新知讲解
民族政权并立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
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
天数安逸在幽遐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半农耕半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新知讲解
民族政权并立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
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太宗会同十年(947年)正月,辽灭后晋,太宗“备法驾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
新知讲解
民族政权并立
契
丹
文
字
契
丹
货
币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
四时捺钵制度
契丹手工业
契丹鸡冠壶
新知讲解
民族政权并立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西朝”。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276页。
兴庆建国、史称西夏
新知讲解
官制
法律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作者:[元]脫脫
等奉敕、第6853页
想一想:西夏官制和文字以及货币有什么特征?
民族政权并立
新知讲解
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
西夏
契丹(辽)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民族政权并立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府
新知讲解
并立中的碰撞
后唐遗祸,儿皇帝石敬瑭割土求援
想一想:结合地图以及P36相关史事,此“祸”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新知讲解
并立中的碰撞
保持友好关系
互通使节
宋太祖
宋攻辽失利
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
澶州之战
宋真宗
新知讲解
并立中的碰撞
澶州之战
宋真宗赵恒
寇准
澶渊之盟
新知讲解
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
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
三.宋每年向辽纳,“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
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则知澶渊之盟朱为失策。
宰相王旦:河朔生灵,方获安堵。
宋朝统治每年送给少数民族白银绢帛,以购买和平,若不及时送去白银与绢帛,战争便会降临,这怎么能说是一种平等的盟约。
并立中的碰撞
新知讲解
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宋辽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辽统治阶层意识到,只有与宋修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2017年第12期《
人民周刊
》)
根据雄州榷场的贸易情况,分析“澶渊之盟”给辽带来了哪些好处?
(1)
(2)
(3)
增加了辽的财政收入。
缓解了辽农产品供给压力。
有利于辽吸纳中原先进文化。
并立中的碰撞
新知讲解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的稻米瓷器茶叶,以及辽的马羊骆驼等,都得以在边界交易,双方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事,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
短暂的和平是宋代朝廷妥协政策的产物.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财都要由百姓承担,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曲辱的盟约
全面
辩证
并立中的碰撞
新知讲解
宋夏交兵,五次战争双方各伤元气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并立中的碰撞
新知讲解
庆历和议?
庆历和议,元昊称臣宋夏各取所需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想一想:宋夏各取何所需?如何取?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并立中的碰撞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960
1125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金灭辽
1004
北宋与辽并存
165年
和平交往
121年
主流
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
耶律阿保机在建立辽国之后,使用了许多汉族士人,如康默记、韩延徽、韩知谷等人,仿照汉制为辽国制定一些典章制度。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找出反映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的史实。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榷场之宋辽互市
“榷场商人,许买入国家急需,以济国用,使外物有所泄。”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记载
宋朝此时虽然每年仍象征性地给辽国岁币,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辽国经济真正的统治者。经济上被宋朝钳制,文化上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辽国的肌体各处。纳贡求和的澶渊之盟和互市榷场的开设,使得以勇猛著称的契丹铁骑一百多年来再也没有南下侵扰宋朝,其文化、经济被宋朝所掌握和掏空,此时的辽国已经没有建国之初时的威风,其衰败和覆灭已经是迟早的事了。
——杨家俊.简论宋代的外商政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想一想:宋朝设置榷场用意何在?这种用意仅仅是经济上的吗?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观察契丹和西夏文字,再对比唐朝文字,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铜牌上的西夏文字
(元昊创制西夏文字)
契丹货币上写有“天朝万顺”
(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
天
万
唐朝货币
“开元通宝”
汉字之形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对比皮囊和鸡冠壶(外形、材质等),你有何结论?
2
皮囊
(游牧民族用来装水、酒的皮质容器)
契丹鸡冠壶
(陶瓷容器)
①
辽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
②
保留了游牧民族特色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辽大明塔
观察辽大明塔,你可以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新知讲解
碰撞中的交融
辽统治者在效仿中原制度,南面官杂用汉人、契丹人,并用汉人的制度进行管理;科举取仕,制定成文法
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耕垦千余里
建立孔庙,春秋祭祀;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
乳酪传入中原;契丹的服饰传入中原并且很流行;汉人与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西夏诸帝重视儒学,广建学校,释儒家经典,仁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钱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等。
民族融合
文化学习
通婚
板书设计
政权并立
战争&交流
民族关系
文化上:吸纳创新兼备
政治上:奠定统一基础
经济上:相互交流依存
中华民族在互动
交融中形成和发展
当堂训练
A
D
1.
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交融与交流
D.加深了北
宋的经济负担
2.
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和议,其主要原因是(
)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
当堂训练
3.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B
C
4.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①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②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
④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