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9张PPT)+ 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9张PPT)+ 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1 21:38: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导学案
【学教目标】
1.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知道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集权措施,理解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概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借助平板任务驱动,通过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角色扮演、史料分析与搜集、图表分析、对比等方法探究学习;
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的集权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北宋的加强中央集权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历史典故
统一的背景
统一策略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王安石变法
目的:
内容:
影响:
二、课堂探究题
探究一:根据P28-30的内容,归纳北宋的统治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探究二:时人和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异同?你认为分析是否合理?
时人评价:
材料一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宋)刘挚《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材料二
令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后人评变法
材料三
安石一出,悉斥为流俗,别思创建非常,突过前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三、练习巩固
1.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民不聊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北宋
D.南宋
2.
“毛泽东在词作《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宋祖”是(
)。
A.赵构
B.赵匡胤
C.李渊
D.李世民
3.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披在小华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想发动政变吗?”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那一幕吗?(
)。
A.大泽乡起义
B.陈桥兵变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
4.鉴于五代十国战乱频繁,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统一方针是(  )
A.南北夹击
B.先北后南C.先南后北
D.东西贯穿
5.宋代为了改变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采取了不少应对策略。下列属于这方面改革措施的是(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③重用武将平定全国 ④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7.
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9.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了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的能力
③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藩镇)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李怀仙传》
材料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回答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什么本质?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初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结合材料三简要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北宋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宋太祖赵匡胤
都城
开封(东京)
历史典故
黄袍加身
统一的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统一的趋势
统一策略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上:在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武将专权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统治者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王安石变法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见教材P31表格
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后被全部废除。
二、探究一: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中央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②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③由
政事堂

枢密院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加强了皇权
造成机构的臃肿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探究二:时人批评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后人则认为其变法思维超过前代,加再加新政没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和边疆用品致使变法使败。二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经济上改革,“敛财”使其失去社会基础,再加上用人不当,守旧派的的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三、练习巩固
1.C
2.B
3.B
4.C
5.D
6.C
7.A
8.C
9.D
10.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2)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3)措施:军事方面:皇帝控制兵权。(杯酒释兵权;更戍法;兵将分离)
政治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文臣任知州;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
经济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
(4)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发生,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新知导入
中国文人心中的宋朝
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
------袁腾飞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新知讲解
征伐治乱—追求统一的故事
新知讲解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结合情境与教材内容,续说故事。(提示词: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密谋、兵变、北宋)
结合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分析陈桥兵变的意义。
征伐治乱—追求统一的故事
新知讲解
消除南方割据政权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局部统一)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征伐治乱—追求统一的故事
新知讲解
追本溯源—赵匡胤问计的故事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共)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地方节度使辖区)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从君臣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新知讲解
大摆鸿门宴—酒局中的故事
措施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结合视频及图片讲一讲酒局中的故事?它说明宋初采取了怎样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知讲解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大摆鸿门宴—酒局中的故事
新知讲解
防弊之政—加强中央权力的故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下列图文资料说明北宋是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知讲解
防弊之政—加强中央权力的故事
防弊之政
地方收权
中央分权
崇文抑武
文臣当地方官
收精兵编入中央禁军
转运地方财政
二府
三司
台谏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崇文
抑武
扩大科举规模
文臣主兵
行政
财政
军政
行政
财政
军政
新知讲解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设通判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派文臣任地方官
四监司
更戍法
行政
财政
军政
《雪夜访普图》
起何作用?
防弊之政—加强地方权力的故事
新知讲解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防弊之政—加强地方权力的故事
新知讲解
防弊之政—加强地方权力的故事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从965年起,赵匡胤往各地派转运使,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地方的财赋收入,除开支本地行政经费所需外,其余全部输送京师,州府官员不得截留。没钱,你就是有兵都没用。下面的人一看,跟着你混,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那就安安心心做好本职工作,犯不着听你忽悠去冒险。
新知讲解
防弊之政—加强地方权力的故事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宋会要》中,对转运使也下过定义:“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新知讲解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方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下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
材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之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三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齐,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研读材料,小组讨论:宋初专制集权的利弊
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的故事
新知讲解
根据P28-30的内容,归纳北宋的统治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军事
中央
地方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③由
政事堂

枢密院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加强了皇权
造成机构的臃肿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新知讲解
赵匡胤誓碑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崇文抑武
文人的地位有什么变化?试从教材中找出依据。
宋代科举考试图
文人地位的提高与北宋哪一政策有关?
积弱之因—重文轻武
新知讲解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崇文抑武
赵恒
三则材料有何联系?对武将地位有何影响?
积弱之因—重文轻武
新知讲解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行政权
兵权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
积弱之因—重文轻武
新知讲解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积弱之因—重文轻武
新知讲解
材料二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结合材料及所说知识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弱之因—重文轻武
材料一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北宋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这一政策也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工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了北宋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支出。
材料三
教材P32页知识拓展
新知讲解
变法革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仁宗时期
神宗时期
王安石变法
对话宋神宗
争辩司马光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新知讲解
大刀阔斧行变法
变法效果
募役法(目的:限制官僚等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目的:促进农业发展)
方田均税法(目的:避免逃税,增国国家赋税收入)
保甲法(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政治秩序,增国家军事力量)
培养人才
强兵
富国
熙宁二年(1069)
熙宁九年(1077)罢相
变法革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后被全部废除。
新知讲解
材料一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宋)刘挚《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材料二
令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安石一出,悉斥为流俗,别思创建非常,突过前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小组讨论:时人和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异同?你认为分析是否合理?
时人评变法
后人评变法
变法革新—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北宋的政治
轮驻防

控禁军
解兵权
崇文抑武

解节度使权
选派大批文臣
增设机构

收地方赋税
积弱
积贫
王安石变法
当堂训练
C
D
1.
1.960年正月的一天,土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里的他是
(
)
A.赵普
B.石守信
C.赵匡胤
D.赵光义
2.宋太祖规定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下列属于该策略影响的有(
)
①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
②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③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当堂训练
3.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金兵编人禁军主要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C
A
4.宋太宗(939-997)诏:“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
A.崇文抑武,积弱不振
B.内乱频繁,国势衰弱
C.外戚宦官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