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堂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堂训练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0: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历史2.4《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第五次对宪法的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是(

A.1949年9月
B.1950年10月
C.1954年9月
D.1956年底
2、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
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中共七大
3、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A.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我国经济发展高度发展,实现了现代化
D.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4、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年和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手工业
5、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大跃进
B.改革开放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是我国的立国之本④规定了人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7、胡兆森回忆:“1954年……举手表决通过了《宪法》,这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胡兆森所回忆的史实发生于(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一马当先,站到工业化建设的前列。全国广大职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高涨的生产热情,深入开展各项活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保障并全面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成就的取得同工人阶级的努力分不开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
D.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完成“一五”计划至关重要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4日在北京开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
A.1953-
1957年
B.1957-
1965年
C.1966-
1976年
D.1978
-
2000年
11、“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土地革命热火朝天
B.
“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C.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十分落后。然而,短短几年间中国就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的胜利
13、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表达了(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B.新中国建立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
D.“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14、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C.大跃进时期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1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二、解答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这部宪法规定的国家政权基础是什么?这部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2)根据材料的条文说明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状况。
(2)请分析造成这种工业状况的原因。
(3)为改变这种工业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用一句话概括政府实采取措施的结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A
5、C
6、C
7、B
8、B
9、C
10、A
11、B
12、
13、C
14、D
15、C
二、解答题:
16、
(1)工农联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7、(1)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长期战争的破坏。
(3)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