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共和国重大经济事件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农村改革
1、为什么要改革?(原因)
2、怎样改革?(方式)
3、改革的效果如何?(意义)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回家去逛一逛”
小岗村的故事……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大包干”前隶属于梨园公社,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是一个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旱灾……
小岗村人昔日居住的茅草屋
现藏国家博物馆,馆藏号:GB54563,国家一级文物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一步:
——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农业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不变:土地、人
变:生产方式、分配方式
中央向全国农村逐步推广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如今的小岗村……
40多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年,人均纯达到8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58元高出1000多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像“红豆”这样的一批苏南乡镇企业的率先起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的竞相发展,造就了当年无锡县这个闻名全国的“华夏第一县”,创造了引领全国乡村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确立了江苏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主要发源地和“排头兵”地位
乡镇企业:指由农民举办的集体、合作、个体企业
法尔胜、双良、华西村、江苏阳光……“江阴板块”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独特现象
二、城市改革
1、指导方针: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何为“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式
我国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怎样的弊端?
政企职责不分,
忽视商品价值规律,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缺乏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
按劳分配
(鲶鱼效应)
(自主效应)
(激励效应)
——结果:
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
198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年翻了一番
3、推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本课小结
农村改革
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激发了…解放了…提高了…开辟了…
城市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