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三模拟考试卷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初三模拟考试卷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03 09:10:00

文档简介

2010年初三模拟考试卷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订正、同伴互助、师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2、讨论交流,明确本节课的讲评重点(议论文的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辨析与作用;品析关键词语;感悟作品情感;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今天这节课,我们重新看一看前几天我们考过的试卷,看看能否有新的收获。
二、分析整体测试成绩
1、班级之最:
130分以上:赵晶晶 陈依凡 周颖颖 华子泺 罗成专 江静 郑婷婷 梁艺 陈淑莎
陈丹丹 黄可宏 易小芬 林煌 赖联谊
最高分:赵晶晶(136分)
积累和运用完成最好的:江静 梁艺 陈依凡 陈瑶 金欣 梁天徽 (满分)
现代文阅读最好的: 陈瑶 赵晶晶 (只扣2分)
古诗文完成最好的:江静 郑婷婷 陈依凡 (只扣1分)
作文:陈丹丹 江静 黄宗鸿 陈淑莎 周颖颖 梁天徽 尤一馨 华子泺(luò)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前面的几个部分,作文留待下节课再讲。)
卷面书写最整洁的:黄可宏
(投影展示对比卷,板书“书写端正”,明确:整洁有序的卷面赢得老师的青睐。书写端正很重要。)
三、反馈统计表
1、反馈统计表,解答积累和运用部分疑难
2、请学生谈成功经验
3、出示:检测情况分析(出示每题的平均得分和百分比分。明确本节课要重点解析的试题。
四、分析讲评
1、解析语段一
解析第6题:一分钟跳读,重新回顾这篇语段。
6.从划线句中,选择一个最能代表文章论点的序号(2分)
第6题的考点是把握论点。
这道题选择A的同学有23人,选B的20人,选C的有13人。参考答案则是B。
看来大家对这道题还是比较困惑的。
下面请选择B的同学举手,请一生谈谈,“你当时是怎样思考选择B的?”
(明确:围绕标题展开思考来把握论点,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习惯。因为议论文的标题往往就是议论的话题或文章的论点)
解析第7题:
下面我们来看第7题,首先我们来明确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考查论据的作用)
7.本文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3分)
出示学生错误答案:
示例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加的使文章的观点明确,体现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赞成此论点。 ——知识点混淆
示例2:使用名人的言行能说明文章中心,引出下文,升华主题。 ——表述不科学
示例3:引用名人的话,来进一步论证文章的论点,使论据更富说服力。
——未能结合具体内容
出示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阐明了要主动积极去选择合适角度,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出示《复习导引》第83页: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理解论据的作用,明确论据用以证明的论点及达到的效果。”
明确:规范答题:证明的论点+达到的效果
拓展演练:《复习导引》第90页,指名朗读,思考论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问题:文章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增添文章的文采与说服力。
试卷第8题和第9题,也都是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这就告诉我们,“论据的解析、补充和论证方法的辨析”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
通过刚才的解析,我们明白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明确考点,联系具体内容,规范答题”。这几点方法同样适用于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下面我们来看语段二。
2、解析语段二
快速默读语段二,思考:池塘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与情感?
10.本文作者的情感细腻饱满,富有波折。请从文中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4分)
渴望(( ▲ )(( ▲ )(悲痛(焦虑(( ▲ )(( ▲ )(感到雄壮和伟大……
出示第11题,朗读,思考:
11.第②小节中划线句子应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3分)
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忽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
出示《中考说明》第3页
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做出简明的赏析与评价。(《中考说明》)
回忆一下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
联系旧知:
(1)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孤独之旅》)
明确:
描绘了暴风雨来临的景色;
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出杜小康害怕恐惧的心情;
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为杜小康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作铺垫。
规范答题:描写的内容+描写的作用(步骤:回顾知识点+对号入座+组织语言)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第11题的答案:根据老师提供的框架,再整理订正一下。
参考答案:
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池塘的生命与颜色,突出了池塘的生机与乐趣(1);
表达出“我”内心的孤独和渴望朋友的感情(1分);
与下文冬天池塘的萧瑟形成对比,为后文“我”的情感转变做铺垫(1分)。
总结:从这道题中我们得到启示,做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的情感去,思维再全面一点,答题才不会有疏漏。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12题的考点,出示:
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的加点字。(3分)
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跑到塘边,焦虑万分。
出示《复习导引》:
现代文阅读学习目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片段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语文学科,考查的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文学”的理解、运用和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决不能忽略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考查。
比较学生答案,明确失分点:
学生答案1:“喧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夜的雨势之大,且响声之大,也表达离我内心的焦躁不安,与担心荷叶的心情。
示例1:说明当时雨下的很大很大,打在地面上很响,突出了“我”心情的不安和焦虑。
示例2:“喧嚣”形容声音比较大声且杂乱,说明了雨下得很大。
参考答案:“喧嚣”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风雨之猛烈,表达出“我”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明确答题策略:修辞点+修辞内容+修辞作用(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情感)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字词”这个角度分析,解释出这个词语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进行品析。比如“喧嚣”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叫嚣”“喧嚷”“喧闹”。
类似词语品析的题目,不仅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可以出现在古诗文阅读中,比如第16题。出示试题:
16.“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3分)
生交流,讨论,明确答案,出示:
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修辞的角度)
或“引”呼应“百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字词的角度)
强调:品味语言时不能只注意言语本身,一定要做到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或作者情感。
3、解析课外文言文疑难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言文阅读,大家最困惑的是哪一道题?
明确:解析“谓”“示”,明确要结合语境释义。
4、完成分析表
刚才我们通过几个例题,对失分原因进行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整张卷子的失分的题目都进行一下梳理归结,以利于以后学习。
5、作业:完成分析表
6、总结:
这节课,我们以这份卷子为例,回顾了以前的知识,也获得了新的收获。我想要学好语文,除了认真用心以外,及时进行反思梳理也很重要。希望这堂课对大家能有小小启发。祝大家在中考中交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7、板书
书 明确考点 重
写 联系具体内容 视
端 联系上下文 积
正 把握作者情感 累

课件19张PPT。2010年初三中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讲评榜上有名130分以上:
最高分:
积累和运用完成最好的:
现代文阅读最好的:
古诗文完成最好的:
作文:
卷面书写最整洁的:赵晶晶 陈依凡 周颖颖 华子泺 罗成专
江 静 郑婷婷 梁 艺 陈淑莎 陈丹丹
黄可宏 易小芬 林 煌 赖联谊 赵晶晶(136分)江静 梁 艺 陈依凡
陈瑶 金 欣 梁天徽 陈瑶 赵晶晶 江静 郑婷婷 陈依凡 陈丹丹 江 静 黄宗鸿 陈淑莎 周颖颖
梁天徽 尤一馨 华子泺 黄可宏 二、检测情况分析6、从划线句中,选择一个最能代表文章论点的序号(2分) 选择A的同学有23人,选B的20人,选C的有13人。 参考答案:
引用论证,阐明了要主动积极去选择合适角度,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理解论据的作用,明确论据用以证明的论点及达到的效果。” ——《复习导引》第83页7.本文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3分) 示例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的观点明确,体现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赞成此论点。
示例2:使用名人的言行能说明文章中心,引出下文,升华主题。
示例3:引用名人的话,来进一步论证文章的论点,使论据更富说服力。——知识点混淆——表述不科学——未能结合具体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复习导引》第90页问题:文章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论据的解析、补充和论证方法的辨析10.本文作者的情感细腻饱满,富有波折。请从文中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4分)
渴望?( ▲ )?( ▲ )?悲痛?焦虑?( ▲ )?( ▲ )?感到雄壮和伟大… 11.第②小节中划线句子应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忽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 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做出简明的赏析与评价。
——《中考说明》第3页(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的作用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孤独之旅》描绘了暴风雨来临的景色;
渲染了恐怖的气氛;
衬托出杜小康害怕恐惧的心情;
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为杜小康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作铺垫。 (回顾知识点-对号入座-组织语言)(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10.本文作者的情感细腻饱满,富有波折。请从文中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4分)
渴望?( ▲ )?( ▲ )?悲痛?焦虑?( ▲ )?( ▲ )?感到雄壮和伟大… 11.第②小节中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池塘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红莲,那白鹅,那绿荷…露水,在荷叶上滚成碎珠,又滚成大颗,末了,阳光下一丝一缕地净了。鱼群,散开一片,又聚起一堆,倏忽全然逝去,只有一个空白了… 悲伤惊喜可怜(同情)害怕参考答案:
环境描写,描写了 的内容;
表达出“我”内心 感情;
与下文 对比,为后文 作铺垫。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的加点字。(3分)
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跑到塘边,焦虑万分。现代文阅读学习目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片段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复习导引》1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的加点字。(3分)
没想到这晚,起了风雨,哗哗啦啦喧嚣了一夜,天未亮,雨还未驻,我便急忙跑到塘边,焦虑万分。参考答案:
“喧嚣”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风雨之猛烈,
表达出“我”内心的焦虑与担忧。 修辞点修辞的内容修辞的作用16.“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绘出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2. “引”呼应“百尺”,
形象地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 (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情感)完成表格
梳理归结谢谢!书写端正 卷面美观书写潦草 涂改较多“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理解论据的作用,明确论据用以证明的论点及达到的效果。” ——《复习导引》第83页参考答案:
引用论证,阐明了要主动积极去选择合适角度,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本文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