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同步经典练
第一部分:基础经典
1.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章选自《___________》。格拉丹冬是___________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
2.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éng)
骨骼(gé)
黧黑(lí)
秋高气爽(shāng)
B.隆冬(lóng)
驻防(zhù)
明媚(méi)
风云变幻(huàn)
C.倒霉(méi)
砾石(shuò)
冻疮(chuāng)
云散天晴(sàn)
D.尊容(zūn)
虔诚(qián)
诅咒(zhòu)
气喘吁吁(xū)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裸露
菁纶
雕塑
气喘吁吁
B.恭顺
懈怠
衰竭
穿流不息
C.磅礴
黧黑
蜷卧
大煞风景
D.孺动
诅咒
虔诚
漫不经心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B.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C.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贯通。
D.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部分:能力经典
5.下列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D.本文赞美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6.
精美文段赏析。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1)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2)选文第二段中引述传说有什么作用?
(3)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4)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5)你知道长江边上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吗?请写出两个。
第三部分:提高经典
7.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
。
②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③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竹山有着_______的资源优势。
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 融合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B.幻想 融合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C.憧憬 混合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D.幻想 混合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
①
→
②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
③
→
④
→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1.(1)马丽华
藏北游历
(2)唐古拉
2.D【解析】A.秋高气爽(shuǎng);
B.明媚(mèi);
C.砾石(lì);
故选D。
3.C【解析】A.菁-腈;B.穿-川;D.孺-蠕。故选C。
4.C【解析】C项使用有误,“豁然贯通”形容开阔或通达。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全线贯通”。
5.B【解析】B项有错误,文中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写冰洞内部景色。故选B。
6.(1)主要叙写“我”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用“我”在各拉丹冬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来衬托这里隆冬时节天气严寒以及海拔高的特点。
(2)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使天气转晴及“我”摔跤的现象显得迷离有趣;为后文摔跤受伤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领教”了什么。
(3)“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4)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5)示例:长江三峡、虎跳峡、岳阳楼、鹤雀楼等
7.C【解析】第①句“憧憬”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幻想”虚而不实的思想;没有道理的想象;无根据的看法或信念;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是贬义词,根据句意,应该是“憧憬”,锁定AC。第②句“融合”意思是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混合”意思是搀合,合在一起,根据句意,在这里选“混合”。第③句“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显然与事实是不相符合的。故选C。
8.(1)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④流沙河吿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概
(2)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
【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滾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文中画横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