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同步课件(45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同步课件(45张PPT)+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3-22 14:37: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单元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素养
目标
1.区域认知:
结合相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
2.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及利弊
3.地理实践力:
运用资料,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分类、特点及位置特征
4.人地协调观:
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重点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利弊
难点
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利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解的城镇是怎么样的?当前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不同?
认真观看导入情景,进行思考,各抒己见。
新课讲授
一、城镇化
1.定义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提问】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身边的城镇化标志有哪些?
2.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最重要的指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3.主要动力: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活动】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根据所给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材料1: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材料2: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在我国的六个“发达型”都市圈,其中有四个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别是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材料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注:鼓励学生课下查阅更详细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学生思考,进行回答。
【回答】城镇数量增多;城镇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理解城镇化的表现。
理解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理解城镇化与三大产业的关系。
【回答】异: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的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最早施行的地区等。
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起步早,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好;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队伍优势突出;无山岭阻隔,水陆交通便利,市场腹地更为广阔等。
同:两区都处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等。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1)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
2050
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3。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都市,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
(2)
讲解: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左侧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途中右侧表格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提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城镇化的什么阶段?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比较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导学生从起步时间、目前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同——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原因:经济发展;城市扩张过快等。
异——如下表:
【活动】逆城镇化出现的原因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总结:
3.我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17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
17.9%
上升到
58.5%,平均每年约增长
1.0
个百分点。2017
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8.1亿,市辖区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已经达到
165
个。
【活动】我国的城镇化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提示】
结合图表理解城镇化进程。
【回答】
发达国家: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
思考、讨论,回答从起步时间、目前的发展速度、城镇化水平、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回答】
异:发达国家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出现城市病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
……
【回答】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等。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所学,进行讨论,进行归纳
【回答】
项目特点城镇化速度增快?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由乡村流向城镇城镇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先弱化再增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辅相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相互促进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病
【思考】结合所学及生活体验,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提示】
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措施: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等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活动】田园城市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
3
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
3
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活动】大树移植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试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回答】
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原因: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措施:建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等
【回答】(1)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回答】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当堂演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高,密度不断增大,同时对城市生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空间剖面。读图回答问题。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产生的问题包括(

①减慢了地面的沉降速度
②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了光反射污染
④加强了局部的强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产生的问题。高层建筑物增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受重增大,会加快地面沉降速度,①错误。高层建筑的受光面积更大,时间更长,吸收和传输热量更多,同时对能源消耗需求增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②错误。大多数高层建筑通常会包裹一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的面积增大会反射太阳光线,影响交通通行和居民生活,增加了光反射污染,③正确。建筑物增多,整体上可减弱城市内的空气流通,但在局部地区受高层建筑物的影响,上升和水平运动的气流均会形成涡流或狭管效应,造成局部大风,④正确。综上B正确。故选B。
2.
读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B
进行解释:高层建筑物增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受重增大,会加快地面沉降速度,①错误。高层建筑的受光面积更大,时间更长,吸收和传输热量更多,同时对能源消耗需求增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②错误。大多数高层建筑通常会包裹一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的面积增大会反射太阳光线,影响交通通行和居民生活,增加了光反射污染,③正确。建筑物增多,整体上可减弱城市内的空气流通,但在局部地区受高层建筑物的影响,上升和水平运动的气流均会形成涡流或狭管效应,造成局部大风,④正确。
当堂演练
(1)分别简述图示时期中、英两国城市化特点。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形成图示城市化特征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英国;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起步晚,水平低;速度较快
(2)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改革开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增大;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解析】(1)读图,英国为发达国家,其城市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特征为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
(2)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同时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不再限制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逆城市化是指人们离开大城市市中心地带前往郊区、中小城镇甚至农村地区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城市市中心区出现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回答】(1)英国;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起步晚,水平低;速度较快
(2)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改革开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增大;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课堂小结
回忆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导入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结合相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
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及利弊
地理实践力
运用资料,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分类、特点及位置特征
人地协调观
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一、城镇化
城镇化(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最重要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城镇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
【活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根据所给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材料1:珠江三角洲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材料2: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在我国的六个“发达型”都市圈,其中有四个都市圈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别是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提示】
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毗邻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是著名的侨乡之一;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最早施行的地区等。
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起步早,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好;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队伍优势突出;无山岭阻隔,水陆交通便利,市场腹地更为广阔等。
同——两区都处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充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等。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工业革命前: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后: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现代社会: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涌现世界级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思考】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城镇化的什么阶段?
发达国家: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期加速阶段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比较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提示】
同——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原因:经济发展;城市扩张过快等。
异——如右表:
【活动】逆城镇化出现的原因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人口减少了10.1%。英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
【提示】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等。
(三)中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活动】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
城镇化动力
?
产业结构变动
?
人口流动
?
城镇建设
?
生态环境保护
?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病
【思考】结合所学及生活体验,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提示】
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措施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等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活动】田园城市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圈不断涌现,一些学者将特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周边的小城市,形成各有侧重、联系紧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如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
Howard)针对英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另外,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借助“绿色缓冲区”,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
3
个大城市,乌得勒支、哈勒姆、莱顿
3
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的小城市联系起来,形成绿心状城市群。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提示】
(1)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活动】大树移植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试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提示】(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当堂演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高,密度不断增大,同时对城市生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空间剖面。读图回答问题。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产生的问题包括(

①减慢了地面的沉降速度
②减弱了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了光反射污染
④加强了局部的强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产生的问题。高层建筑物增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受重增大,会加快地面沉降速度,①错误。高层建筑的受光面积更大,时间更长,吸收和传输热量更多,同时对能源消耗需求增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②错误。大多数高层建筑通常会包裹一层玻璃幕墙,玻璃幕墙的面积增大会反射太阳光线,影响交通通行和居民生活,增加了光反射污染,③正确。建筑物增多,整体上可减弱城市内的空气流通,但在局部地区受高层建筑物的影响,上升和水平运动的气流均会形成涡流或狭管效应,造成局部大风,④正确。综上B正确。故选B。
2.
读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简述图示时期中、英两国城市化特点。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形成图示城市化特征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英国;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起步晚,水平低;速度较快
(2)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改革开放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增大;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课堂小结
感谢观看,学习愉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