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课程计划
一、全册学习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复习与提高
(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三)时间的初步认识
(四)三位数的加减法
(五)质量的初步认识
(六)几何小实践
(七)整理与提高
对应《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
1.1
自然数的认识
1.1.3万以内数的认识
A
1.5
人民币、质量、时间单位的认识
1.5.2吨、千克、克
A
1.5.3质量单位的换算
B
1.5.4时、分、秒的认识
A
2.3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3.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说明①)
B
2.3.2万以内数加减法口算(说明②)
B
2.3.3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
B
2.10
自然数的四则运算
2.10.4运算定律
C
2.12
自然数四则运算的应用
2.12.1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C
6.2
直线与角的认识
6.2.6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B
6.4
三角形与常见四边形的认识
6.4.1
三角形的认识
A
6.4.2
三角形的分类
B
1.1.3万以内数的认识: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5.2吨、千克、克: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质量观念。
1.5.3质量单位的换算:知道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5.4时、分、秒的认识: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
2.3.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根据笔算法则,会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3.2万以内数加减法口算:会进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主要为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口算)
2.3.3万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估算,并尝试合理地多样的解决问题。
2.10.4运算定律:从实例中归纳运算定律,在运用过程中,明确它们的使用条件。
2.12.1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掌握分析方法,理解并口述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对答案进行估计和检验。
6.2.6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理解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关系。
6.4.1
三角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的意义,能辨别三角形。
6.4.2
三角形的分类: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理解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意义。
说明①:以三位数为主。
说明②:能归结为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如计算“350±210”就是想:35个十加减21个十等于多少。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情景,通过实景图、学具、简图等直观表征,丰富千、万以内数的数感与表达方式。知道千以内数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经历数的抽象过程。
2.通过使用数射线的草图、板条块等多种学具探究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解其多种算法,理解算理,并使用算式表达思维和计算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算法中不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发展类比推理和知识迁移能力。能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3.探究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三位数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借助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体会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作用。根据具体问题情景,在主动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丰富数感。
4.能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已经认识了钟面以及“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时间单位的进率。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区分时刻与时间段。通过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感悟守时和节约时间的重要性。
6.借助实际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轻与重,经历从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到引入统一的质量单位进行比较的过程,体会统一质量单位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测量物体的轻重,逐步提高估测物体轻重的能力。
7.通过尝试找到形如“□×5<40与7×□<30”乘法不等式中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固定的数,还可以用来表示可变的数,初步渗透代数思想。
8.能在简单的街区图中,对东南西北各方位进行识别,能够用东南西北各方位词对行走路线进行简单描绘。
9.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在实际操作中感悟角的大小。
10.能识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知道长方形(包括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知道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能进行识别,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班级情况分析
四、教学措施
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
复习与提高
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与提高”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1页至第6页上的内容。
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小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上一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表内乘除法及相应的两步计算题、正方形、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学习逆向问题进一步“将几个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为乘法分配律的出现做了准备。“相差多少”初步使用数射线促进数形结合,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加法和减法的简单数学模型。
本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对第一学期的主要内容"表内乘除法"以及一年级所学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进行复习与提高。本单元教学共5课时。主要包括“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三个教学内容。
“小复习”通过登险峰和“植树”的情境,复习表内乘除法及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通过“植树”情境,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是第一学期所学的几个几加几个几的逆向思路。通过不同的分拆方法将表外乘法题转化成能用口诀进行计算的乘法题,在初步
渗透转化思想的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了准备。
“相差多少”是通过两人比较身高的情境及数射线的草图,理解并掌握"相差多少、“比多”、“比少”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初步渗透方程思想。
单元教学目标
复习并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以及乘加、乘减、乘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能正确解答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与7×□<30”的题目,能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能利用“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的方法,将一些简单的表外乘法题转化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体会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理解“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
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解决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有关“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数简单组合图形中正方形的个数。
解决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理解“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求解。
关键点: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不单单是算结果,还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通过已知解决未知的转化思想,找到“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内在联系,其中也包含了化繁为简、类推方、程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六、课时计划安排
本单元安排5个教学课时
序号
教材内容
课型
学习要求
课时
学
1
小复习(一)
P2
复习课
①
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
②
正确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③会进行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计算,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使计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④会数出简单组合图形中正方形的个数,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1
B
2
小复习(二)
P3
新授课
①能正确解答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与7×□<30”的问题,能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1
C
3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P4)
练习课
①能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②体会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③会用递等式格式书写解题过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
B
4
相差多少
(一)
P5
新授课
①理解有关“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掌握“相差多少”、“比多”、“比少”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引导学生运用数射线的草图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渗透方程思想。
1
C
5
相差多少
(二)
P6
新授课
①运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正确列式求解“比多”、“比少”等问题。
1
C
课题
小复习(1)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
正确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会进行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计算,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使计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会数出简单组合图形中正方形、长方形的个数,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重点
1.
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
2.
正确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会进行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计算,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使计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引入
创设情境:四人小队登险峰
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帮助小胖、小丁、小巧和小亚他们去登数学高峰,好吗?出示课题:登险峰
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探究
1.
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
2.
正确计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1.复习表内乘法题。(第一道山门)
师:小胖他们四人来到山脚下第一道山门前,山门紧闭,只有正确解答上面的算式,山门才会打开。山门上是些什么题? 独立完成,汇报。
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8×8=
5×5=
4×4=
6×6=
7×7=
9×9=
2.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第二道山门)
318135825500
(1)师:做一做第二扇门上的除法题。算一算,想一想它们的商和余数会有什么规律?(独立完成,汇报。)
观察发现:
1.被除数逐次增加10,除数逐次增加1,商相同,余数逐次增加1。
2.从第一组题通过逆运算得到第二组题,等式右边逐次增加10就等于等式左边逐次增加1个9与1个1。
3.可以运用第二组题的形式来检验第一组题的答案。
1、能发现平方数的特点。
1.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发现两组题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题组的规律进行检验。
三、规律探究
3.
会进行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计算,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能使计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4.
会数出简单组合图形中正方形、长方形的个数,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一)几个几加几个几的意义复习
1、说一说:3×9表示什么?
生:3个9连加的和是27,也可以表示,3的9倍或9的3倍是27
师:那么4个9连加可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呢?
2、想一想:计算3个9和4个9的和是多少?
生1:3×9+4×9=27+36=63
生2:3×9+4×9=7×9=63
读一读:3个9加4个9等于7个9
3、试一试:
书本P2第四道门
(1)7×7-2×7
(2)4×8+6×8
(3)9×6-3×6
(4)13×5-3×5
师:说说第4题你是怎样算的?
4、提高
(1)(
)×9+(
)×9=(
)×9
(2)8×7-2×7=(
)×(
)=(
)
(3)6×8=(
)×(
)+(
)×(
)=(
)×(
)-(
)×(
)
※5、拓展与提高
(1)每包铅笔有5支,红铅笔有3包,黄铅笔有4包,一共有几支铅笔?
(2)每把直尺2元钱,每副三角尺3元钱,各买4份,一共要多少钱?
(二)走迷宫
1、师:走迷宫时你有什么小窍门?
2、试一试:第5道门
(三)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1、填空:
(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条边、(
)个角,这些角都是(
)角。
(2)长方形四条边是(
)相等,正方形四条边是(
)相等
2、数一数:
(1)下面的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2)下面的图形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33350083820-952565405
95250241935
(3)有几个正方形?P2最后一道门
1.能在几个几加减几个几中,发现相同因数,并利用规律正确计算。
2.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各部分,及其特点。
3.能有序地数出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个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登险峰
4×6+5×6=(
)×6=(
)
5×8-3×8=(
)×8=(
)
7×3+3×2=(
)×(
)=(
)
6×5-(
)×5=20
8×(
)+2×3=(
)×3=30
非书面作业设计
举例说一说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计算顺序。
教学反思
课题
小复习(2)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与7×□<30”的问题,能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与7×□<30”的问题,能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引入
师:(出示主题图)瞧,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3月12日
师:板书课题——植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
1.
能够正确解答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分析、理解题意
(1)出示例1:二年级(2)班有42名同学,平均分成6组。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两个条件)还缺什么?(问题)
(2)出示问题:
①每个小组有几人?
②每个小组配3把铁锹,另加2把铁锹作为全班备用,一共需要多少把铁锹?
③如果分给每组2只水桶,全班还缺3只水桶,一共有多少只水桶?
④每组种8棵树,50棵树苗够不够?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要哪些已知条件?
2、独立解题:根据刚才的分析,学生独立解题。分别请四位学生板演。
42÷6=7(人)
3×6+2=20(把)
2×6-3=9(只)
6×8=48(棵)
48<50
够了
3、重点分析
第三题:(1)思考:“一共有多少只水桶?”和
“一共要多少只水桶?”的区别(2)读一读:
①
二年级(2)班有42名学生,
平均分成6组,如果分给每组2只水桶,全班还缺3只水桶,一共有多少只水桶?
②二年级(2)班有42名学生,
平均分成6组,如果分给每组2只水桶,全班还缺3只水桶,一共要多少只水桶?
(3)列式:第②题可以怎样列式?
第四题:(1)思考:怎样转化?
(2)分析并板书:
转化成棵树,比一比:6×8=48(棵)
48棵<50棵,不够
转化成组数,比一比:
50÷8=6(组)……2(棵)
6+1=7组
7组>6组
1.能在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理解“一共有多少只水桶”求的是当前水桶的数量。
3.能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三、探究不等式
2.
探究乘法不等式中形如“□×5<40与7×□<30”的问题,能找到合适的解和最大的解。
(1)出示:(
)×6<20
师:这个算式和刚才写的这些算式有何不同?生:左右两边不是用等号连接的。
师:在数学里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称它为不等式。(
)里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想积在20以内6的口诀。
可以请出射线帮忙,看看小兔跳了几格后还在20以内。
(
)里最大能填几呢?生:填3。
(2)小结:从0、1、2、3这四个数都可以填,所以它的答案是多个的。这是不等式的一个特点,但最大的数只有一个。
(3)学生独立完成P3/2。
(4)拓展与提高:
①
在(
)中填哪些数合适?最大的是几?
50>(
)×6
33>4×(
)
②(
)里可以填几?(
)×6>20
5×(
)>43
思考:(
)里有没有最大的数?生:只要填4或4以上的数,最小的数是几?
小结:不等式的答案可以是多个的,有时能找到最大的一个,有时能找到最小的一个。
1.知道不等式的特点。
2.能利用乘法口诀求不等式中的最大数,并知道不等式中还可以填哪些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植树
42÷6=7(人)
3×6+2=20(把)
2×6-3=9(只)
6×8=48(棵)
48<50
够了
50÷8=6(组)……2(棵)
6+1=7组
7组>6组
非书面作业设计
利用生活情境,编一编需要计算并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2、体会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乐趣。
3、会用递等式格式书写解题过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能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情境引入
出示:海南运来一卡车无籽大西瓜。14箱,每箱6个,·····
师:你从图片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西瓜?
师:怎么列算式?
生:14×6
2、出示小胖的话:“14箱,每箱6个,14×6,没有口诀,这怎么算呢?”
能完整提炼描述图片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能将形如14×6这类表外乘法题分拆成两个表内乘法题进行计算。
体会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的乐趣。
会用递等式格式书写解题过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动手操作:师:一共有多少方格?也可以用14×6来计算,你能折一折的方法把它分为两部分?
10477593980
交流汇报:
14个6可以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生1:可以将14个6拆成10个6和4个6,10个6是60,4个6是24,加起来是64,所以14×6=84
生2:可以将14个6拆成9个6加5个6,9个6是54,5个6是30,加起来也是84
……师: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
都是分拆成两个乘法算式。
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都是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揭题: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反例辨析:像这样分好不好?
师:演示分成11个6和3个6。
生:不好,因为11个6不能用口诀算,太麻烦。
总结:我们一定要把几个几分拆成两个能用口诀能计算的乘法题。
师:你能把刚才的分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吗?请算一算
14×6=?
生独立尝试,板书。
·····
总结:同学们都利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未知的问题,太棒了。
(媒体演示)看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写分拆过程的?
指导写法:
(1)
14×6
=10×6+4×6
=60+24
=84
(说一说10×6和4×6在方格途中表示哪部分?
)
(
小结:这样的书写叫作递等式,要求上下等号要对齐。你能将其余几种按这样的方法书写出来吗?
2)
14×6
=7×6+7×6
=42+42
=84
······
能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4×6的各种分拆情况。(不要求所有情况)
能结合图形,说明分拆的情况。
能理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提高:
你能计算5×17吗?
(1)可以先交换,变成17×5=10×5+7×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5×17=5×10+5×7=85
(2)可以先交换,变成17×5=9×5+8×5=85,
也可以直接处理
5×17=5×9+5×8=85
看图填空
62865419103810017780
12×8
=(
)×8+(
)
×8
=
(
)+(
)
=(
)
(阴影区域通过课件可变)
4、按你喜欢的方式来分拆。
18×9
9×15
5、判断:
12×3=10×3+3×3
(×)
6×17=6×7+10×7
(×)
6、书上第4页
打
题
能熟练运用递等式书写格式分拆并完成计算。
能从“形”的角度进行说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重点: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分拆得到的两个乘法都可以用口诀直接算)
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能围绕知识和方法进行清晰、简洁的梳理及总结
板
书
设
计
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
(1)
14×6
(2)
14×6
=10×6+4×6
=7×6+7×6
1020445194310
=60+24
=42+42
=84
=84
非书面作业设计
自己编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题,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解决(口答)。
教学反思
课题
相差多少P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相差多少”的问题,并能用加减法正确求解。
2、认识数射线的草图,借助草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与方程思想。
3、在情景应用中,理解辨析“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差多少”
教学难点
知道“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之间的关系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情景引入
会在情景中,找出关键信息,提出问题,提高表达能力。
出示情境,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得到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3、理解“冬冬比丽丽高22厘米”就是“丽丽比冬冬矮22厘米”。
能完整提炼描述图片信息,并提炼出数学问题。
二、新知探究
1、会在情景应用中,辨析理解“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的异同。
2、认识数射线的草图,能借助分析数量关系。
1、理解“相差多少”
师:这两句话还能用一句话来说,你会问吗?
指一指:线段图中,哪一部分表示“冬冬和丽丽相差多少厘米”?哪一部分表示“冬冬比丽丽高多少厘米”?哪一部分表示“丽丽比冬冬矮多少厘米”?
认识数射线的草图
190500010858529241759525025241259906038989019050033147009906011430009906014859009906080010099060出示:?
50
55
60
70
85
95
师:它其实就是从数射线演变而来的,变得更简化,只需标出数的大致位置,但数与数之间的位置不能出错,观察一下,这些数怎样排列?(小数在左,大数在右)
2、师:下面我们也来尝试画画算线,并在上面标出数的位置。
⑴29
36生独立画后展示评讲。(如没有下列几种情况不必再讲)
①?
没有标出数所在位置的记号
29
36
60071076201906270264795933450228600②????
小数在左,大数在右
60007523495⑵
36
29
34
57
19
01593851828800990609144009906045720099060?
19
34
57
师:别小看数射线的草图,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计算题。
3、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算线的特征,即数的排列顺序,标数的方法等,至于比例并不讲究,只要先后顺序正确,位置不必精确。
(一)加减法:
1、加法:
(1)要求:借助算线表现计算过程
17+18=
(2)说说你准备怎么算?
方法1:17+10=27
27+8=35
方法2:17+8=25
28+10=35
方法3:17+3=20
20+15=35
……
(3)师:我们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借助算线更清晰地表示出来。
(箭头向右表示加)
师:加法中借助算线表示计算方法时常用的方法是(1)第一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2)第一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3)先将第一加数加几凑成下一个整十数,再加上第二加数中去掉已加的数后剩余的数。
2、减法:
(1)要求:借助算线表示计算过程:
71-28=
尝试将计算方法用算线表示出来(箭头向左表示减),独立练习后汇报,纠正错误。
64579557785可能1:
-7
-20
-1
962025297180??????
?
43
50
70
71
可能2:
(1)为什么用虚线表示“丽丽比冬冬矮多少厘米”?
(2)“丽丽比冬冬矮多少厘米”就是“丽丽再增长多少厘米就和冬冬一样高了”,也就是78+(
)=100.
(3)如何计算78+(
)=100?
方法一:想100-78=?
方法二:利用数射线的草图来计算
3、小结:这三句话说法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都可以列算式:100-78=22(厘米)来解决问题。
1、能用数学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的异同。
2、能看懂数射线的草图,借助草图能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计算。
3、能仔细倾听,积极发言。
三、巩固提升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
说一说:举一个例子,用这样的三句话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试一试:将数字卡片(40、50)贴到相应的位置,使句子成立。
19221453238551371526035
比
多10,(2)
比少10,
(3)和相差10。
小结:在说比多,比少时要注意“比”字前后的数量多少,不能随意交换;在说和相差多少时,交换“和”字前后的位置,意思不变。
3、“冬冬和丽丽相差多少厘米”这句话还能怎么说?
4、玩一玩:到底有多少粒糖?
已知:巧克力有20粒,问:糖有多少粒?
你还想要知道什么?
请打开信封,根据老师所给的信息,算一算糖有多少粒?
糖和巧克力相差2粒;
糖比巧克力多2粒;
糖比巧克力少2粒;
糖和巧克力相差2粒,糖比巧克力多;
糖和巧克力相差2粒,糖比巧克力少;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相差多少”做出肯定的判断。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相差多少的问题。看:
根据下列条件,你能确定这一天三亚的气温吗?北极呢?
情景一:某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三亚和上海相差20℃。北极和上海相差67℃。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
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你有没有学会用数射线草图计算?请你说说方法?
你会用三句话来表达两数间的相差关系吗?
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相差多少
冬冬和丽丽相差22厘米
919480381002205355133350
1433830723901461770138430丽丽比冬冬矮22厘米
冬冬比丽丽高22厘米
100-78=22(厘米)
非书面作业设计
28和57
24和63
36和54
请你用三句话说说上述两数间的相差关系?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课题
相差多少P6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相差多少”的问题,并能用加减法正确求解。
2、认识表示“相差关系”的线段图,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与方程思想。
3、在情景应用中,理解辨析“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具体情境中的“相差多少”
教学难点
知道“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之间的关系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复习铺垫
能说出图意中呈现的相差关系,会用合适的语句完整表达题意。
△
△
△
△
△
△
△
△
○
○
○
○
○
(1)
△有(
)个,○有(
)个。
(2)
(
)比(
)多(
)个,(
)比(
)少(
)个。
小结:△和○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排,就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比○多3个,○比△少3个。
能说出图意中呈现的相差关系,会用合适的语句完整表达题意。
二、新知探究
会在情景应用中,辨析理解“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的异同。
认识表示“相差关系”的线段图,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能根据具体的数量提出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654050出示情境,呈现问题。
讨论:怎样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分析关键句,找出大数、小数与相差数
得出:小数+相差数=大数
2、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6540522225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结:对于这两类问题,都是先通过线段图的简图表示出蓝色的彩纸与红色的彩纸、黄色的彩纸与红色的彩纸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理解题目含义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利用加减法进行解题。
出示:男生20人,女生24人
你能提出相差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体会: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20人比24人少几人,所以用减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
-
20
=
4(人)。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问?
4.
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会在情景应用中,辨析理解“相差多少”与“比多”、“比少”的异同。
认识表示“相差关系”的线段图,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能根据具体的数量提出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提升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相差多少”做出正确的判断。
1.
“练一练”第2题。
(1)
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3)
学生列式解答。
2、练一练
第3题
(1)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
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出示:我们班有男生18人,女生19人。8岁的有14人,9岁的有25人。
提问: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1~2个问题进行解答。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相差多少”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拓展延伸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相差多少”做出正确的判断后解决问题。
1、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2、同学们擦课桌,小青擦了10张,小明擦了6张,小明比小青少擦几张?
3、小华做了20个信封,小亮比小华多做6个,小亮做了多少个?
4、有两层书架,第一层有16本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12
本,第二层有多少本?
5、妈妈买苹果16个,买梨子比苹果多21个,买梨子多少个?
6、饲养组有30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48只,有母鸡多少只?
能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感悟在特定的情景中根据“相差多少”做出正确的判断后解决问题。
五、总结
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描述“相差关系”的语句有三种,你能把“梨比苹果多20个”换一种意思不变的说法吗?
你能根据这句话画出线段图吗?请你试一试。
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相差多少
大数
—
小数
=
相差数
小数
+相差数
=
大数
大数-
相差数
=
小数
非书面作业设计
描述“相差关系”的语句有三种,你能把“母鸡比公鸡多50只”换一种意思不变的说法吗?
你能根据这句话画出线段图吗?请你试一试。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7页至第18页上的内容。
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这个学期分两部分来继续认数的学习: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本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共8课时。主要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数射线(千)”、“位值图上的游戏”三个教学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是学生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百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认数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的基础。教材先从实景图到数图,帮助学生建立千以内数的直观认识,然后结合千以内数的读写、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以及千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突出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概念,帮助学生初步系统地建立起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千以内数的数射线,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学习“数射线(千)”之前已经在百以内的数射线上进行过类似的学习,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定位、定序、找邻数、比大小等知识迁移到千以内的数射线上。
“位值图上的游戏”借助位值图,初步了解位值的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不同的数值,通过在位值图上添加、移动小圆片体会数的变化,培养发散思维和有序思维的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能在数位顺序表中正确地表示出来。
2.知道千以内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用简图、板条块、算盘、数射线等多种模型描述和表示千以内的数,逐步发展数感。
3.经历从简图到在数位顺序表中表示千以内的数的过程,体验数的抽象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4.利用数射线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并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5.初步了解位值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6.初步了解算盘的来源,知道在算盘上如何表示数,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1)千以内数的组成。
(2)千以内数的读写。
(3)千以内数的表示。
(4)数射线上点与数的对应。
(5)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6)初步了解位值的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7)了解数的表达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教学难点:
(1)千以内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写。
(2)写出给定出的相邻数与相邻整十数。
(3)通过位值图上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游戏思维的能力。
3.教学关键: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建立千以内数从抽象到直观的认识,然后结合千以内数的读写、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以及千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位值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系统地建立起对千以内数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数感。
六、课时计划安排
本单元安排12个教学课时
序号
教材内容
课型
学习要求
课时
学
1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P8-15)
新授课
①
认识千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能在数位顺序表中正确地表示出来,体验数的抽象过程,建立“千”的数感。
②
知道千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建立百与千的关系,培养数感
③
能用简图、板条块、算盘、数射线等多种模型描述和表示千以内的数,初步感知数形结合。
④初步了解算盘的来源,知道在算盘上如何表示数,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6
A
2
数射线(千)
(P16-17)
新授课
①
能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能写出数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数形结合积累感性经验。
②
能写出给定数相邻的数与相邻的整十数,进一步丰富数感。
③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④发展知识迁移的能力。
1
A
3
位值图上的游戏(P18)
新授课
①
初步了解位值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②
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数的表达过程。
③通过在位值图上添加、移动小圆片等操作活动,体会数的变化,提升发散思维和有序思维的能力。
④在游戏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1
B
课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第一课时)课本8-9页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
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通过估计、体验等活动具体感受1000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数字卡片、小圆片、练习纸、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亲身实践收集生活中比100大的数,初步感知比100大的数。
1.提问: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收集生活中
比100大的数,谁来说说你们收集的内容?
学生汇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比100大的数,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媒体演示)
2.导入新课
师:大家收集了这么多的数据,真了不起!这说明生活中有许多比100大的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揭示课题,板书: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1.能说出比100大的数字。
2.能积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点。
二、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感受从熟悉的百数图升到千数图。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1、“数点子”比赛
(1)师:看到“比赛”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比一比谁数得快。
(媒体出示“点子图”,每人一张1000点的千数图)猜一猜,这张纸上大约有多少个点子?
学生估计交流:500个、700个、1000个。。。。。。
(2)师:到底有多少个呢?让我们动手数一数吧!请在1分钟内数出300个点子,看谁数得快数得准!(学生操作)
(3)师:请数地快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数的?
学生自由介绍师赞扬比较好的方法:因为每一小块是一张百数图表示100,我就一百一百地数,100、200、300.
媒体演示一百一百地数,数到300
(4)师:用这种方法把点子图数完。
生:100个100个地数,10个100个1000。
师:这张纸上一共有1000个点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千数图”,一张千数图里有几张百数图呢?
生:10张。
师:也就是说1000里有10个百。(学生呼应)
(5)小结: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板书:学生齐读)
追问:3个百是几?(300)
5个百呢?(500)
8个百呢?(800)
1.当数到1张或者几张百数图时,能及时做出数数策略的调整,一百一百地数。
2.知道几个一百就是几百。
三、体验1000,学会估算,运用数感。
1.通过估算体验1000,感受数感。
1、?
师:1000到底有多少呢?
(1)[出示一叠纸]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一叠纸正好是100张,那么几叠这样的纸有1000张呢?用手势来比话一下。(出示验证:大约有老师的一柞那么厚)
(2)[出示语文书]1000张纸有那么多,那么我们语文书这一页上大约有200个字,那么100个字要有这样的几页呢??
(3)再看看我们的多功能教室,我们已经知道坐满的话有200人,那1000人呢?有几个多功能教室的人那么多?
1.能感受数字1000的多少。
四、学会用简图表达数。
1.感受千数图中的每一个点所表示的数。
2.知道1000以内数字的组成部分。
1.师:在千数图上可以标出1-1000所有的数,看看下面这些数图分别表示几?
出示数图:数1:342
数2:270
数3:604
要求:各组先写出这个数图表示几,再读出这个数,最后说说它的组成。
各组汇报:图1:写作:342
读作:三百四十二
342由3个百,4个十,2个一组成。
图2:写作:270
读作:二百七十
270由2个百,7个十组成。
图3:写作:604
读作:六百零四
604由6个百,4个一组成。
师:写数的时候必须注意,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在数的读写中特别要注意十位与个位上出现零的情况。]
2.学画简图
师:这样的数图画起来太费时间,很不方便。今天我们用几个约定的符号来代替图中的点,
把图变得简单一些好吗?
板书符号:
⑴用百数图的轮廓来代替1个百:□
⑵用一条直线来代替1个十:
—
⑶仍用一个点来代替1个一:
·
师:谁能试试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图1的数?
171450099060
生尝试板书:
□□□
··
师:这样的图叫简图。
师:×××同学真行,现在大家学着他的样,把图2和图3中的数用简图符号来表示。
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137160080010
图2:□□
······
图3:□□□□□□
····
1.生能说出千数图中每一个点所表示的数字。
2.生能说出一个三位数的组成。
3.生能学画简图来表示数。
五、巩固练习。
1、?
读一读课一开始学生收集的数据,并说说它的组成。
2、?
同桌合作练习,一人先画简图,另一人读数,说组成。(或一人先读数,说组成,另一人画简图)
1.
生能说出数的组成。
2.
会画数的简图,能从看简图中读数说数的组成。
六、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百是一千。
写作:342
读作:三百四十二
342由3个百,4个十,2个一组成。
写作:270
读作:二百七十
270由2个百,7个十组成。
写作:604
读作:六百零四
604由6个百,4个一组成。
⑴用百数图的轮廓来代替1个百:□
⑵用一条直线来代替1个十:
—
⑶仍用一个点来代替1个一:
·
□□□
··
表示342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第二课时)课本8-9页
课型
练习
教学
目标
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培养学生把数用多种方式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数字卡片、练习纸、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1.复习数的读法、写法,并说说数从组成。
104:一百零四
410:四百一十
401:四百零一
140:一百四十
读数时,我们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10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410:是由4个百和1个十组成的。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1.能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
。
2.能正确说出数的组成。
二、巩固练习
1.知道数的分拆,知道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1.根据简图写数
126
304
949
反馈:读一读、数一数,说一说数的组成。
2.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14=(
)+(
)+(
)
728=(
)+(
)+(
)
999=(
)+(
)+(
)
461=(
)+(
)+(
)
700=(
)+(
)+(
)
介绍999: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9
3.填空
(1)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一千只写作:(
)只,它是由(
)个千组成。
(2)682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
)个一组成。
(3)406的里面有4个(
)和6个(
)。
(4)7个一和8个百组成的数是(
)
(5)2个百合5个十组成的数是(
)。
(6)10个(
)是1000,(
)是由3个百组成的。
(7)299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4.判断
(1)207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
)
(2)420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
)
(3)5个百3个一组成的数是53…………………………(
)
(4)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
1.能根据所学知识点正确完成练习。
三、拓展练习
1.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用4,4,0,0组成四位数
最小是(
),最大是(
),读1个0是(
),1个0也不读是(
)。
1.生能根据已给数会组最大数、最小数。
2.初步了解0的读法区别。
三、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
314=(
300
)+(
10
)+(
4
)
728=(
700
)+(
20
)+(
8
)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第三课时)课本P10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2.经历拨珠数数的过程,理解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发展数敢。
3.了解算盘的起源,知道算盘是中国的重大发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能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
数,掌握拨珠方法,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写算盘上表示的千以内的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算盘、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打算盘的过程,体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课前谈话
谈话:小朋友们,想猜个谜语吗?出示谜语:长长方方一个框,四边框来中间梁,梁上架着许多档,上珠下珠档上放。
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算盘
你见过算盘吗?在哪里见过的。
(师出示算盘)说明:老师的算盘,珠子是不能自由动的,所以可以竖着放,小朋友的算盘是不能竖着放。
1.能说清楚算盘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认识算盘上的各部分名称。
二、认识算盘,初步感知
2.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打算盘的过程,体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1、根据谜面,逐句组织学生交流,认识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跟着老师在算盘上摸一摸框、梁、档以及上珠和下珠。
2、听老师的口令:摸“上珠”,摸“下珠”,摸“梁”“档”“框”。
3、刚才我们认识了算盘,你知道算盘是什么时候有的吗?
介绍算盘。
4、那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知识和什么有关了吗?板书完整课题:“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1.能正确指出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
2.了解算盘的历史。
三、读写算盘,探究新知。
3.
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打算盘的过程,体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出示计数器;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前,我们要先定好数位。从右往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那算盘上的数位怎么来确定呢?
1.确定“个位档”。
谈话:可以从算盘的右边任意选定一档定为个位,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右起第三档确定为个位档,它的左边依次是哪几个数位?(十位、百位和千位)你们的算盘上都定好位了吗?
在算盘上拨珠前,我们先要把它的上珠和下珠都靠框,这也叫做“清盘”这样我们拨出来的数才能更清楚更准确。?在我们小朋友的算盘框上有一个按钮,这是清盘的按钮,可以帮助我们小朋友更快的进行清盘。要让你的上珠和下珠很快的靠框,可以按一下这个按钮。
2.认识上、下珠表示的数值。
(1)(出示计数器)谈话: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一个珠子(师在计数器上拨)表示多少?那在算盘上怎么拨珠表示1呢?(师演示)在个位上拨一个下珠
请学生在算盘上拨1。
(
指导:拨珠的时候用大拇指轻轻地向上拨,让珠靠梁,就表示一个数了。)老师给你个提醒: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
在个位上再拨一个下珠,是几?在个位上拨三个下珠是几?再添1个下珠是几?
5怎么拨?下珠够吗?怎么办?拨一个上珠。(说明:要把4个的下珠拨去可以用食指拨)
(现在拨上珠用大拇指拨不方便了,可以用中指或食指拨。把下珠拨去可以用食指)
说明:一个上珠表示5.
(2)听口令拨数:指名板演。在拨珠之前先要清盘。清盘,拨1;清盘,拨2;清盘,拨4;清盘;拨6;你用了几颗珠?老师在计数器上也来拨一个6,老师用了6颗,为什么算盘上只要两颗?拨6的时候老师想到了一个加法算式你知道是什么5+1;清盘,拨7、8,你想到哪个加法算式?不清盘,在此基础上拨9?想到了哪个加法算式?清盘,拨10,你用了几颗珠?怎么只用一颗珠子就表示10了?和计数器上一样的,在十位上拨一个下珠就表示十。
(3)现在跟老师一起,从1拨到9,能行吗?我们一起来!(师生边数边一起拨珠,拨到4提问接下5怎样拨,再拨珠表示5,然后依次拨到9,追问:再数一个是几?算盘上怎样拨?(教师演示个位上去9向十位进1,表示10)
(4)拨珠的小窍门:
拨珠要靠梁——拇指哥哥是老大,拨个下珠就用它;食指弟弟也不差,拨个上珠它帮忙。
拨去珠离梁——只有下珠或上珠,食指拨去本领大;上珠下珠在一起,拇指食指同拨去。
(5)自己在算盘上从1-9边拨边数数。
(6)师在计数器上拨322,指名说说它的组成?你能在算盘上拨出这个数吗?指名板演
(7)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8)想一想,百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多少?千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多少?
1.在算盘上定数位;
2.生能解释:算盘上的数位;
3.生能解释: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四、认数、读数、写数。
4.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打算盘的过程,体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1、会拨珠了吗?现在我来拨,你来写好吗。
4、你怎么知道是4的?
37(个位上只有三个珠,为什么表示7个一)、60、(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表示什么?十位上只有两颗珠怎么就表示6个十了?)
师在计数器上拨60,十位上要拨几颗珠子,在算盘上要拨几颗?
163,你会写吗?指名写数。
806,你会写吗?中间一位上没有珠靠梁我们就用0表示。指名拨一拨。900怎么写?后面的0可以不写吗?它是一个几位数?
2、我来写,你来拨
指名板演
清盘:57、405、300、0、1000
3、我来说,你来拨。
(1)、7个百2个十5个一组成的数
(2)、三位数,最高位上是5,其余位上是1,
(3)、三位数,只允许用到两颗珠。
(200、110、101、600、501、105)
4你们拨,你们数
学生边拨珠边数数
一个一个的数,从1——18,从85——100
一十一十的数,280——300——350
一百一百的数,100——1000
1.生能举例说出千以内的数;
2.生能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五、全课总结。
5.
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打算盘的过程,体会在算盘上拨出千以内的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欣赏算盘
送你几句话
算盘上珠——一个顶五
算盘珠子——不拨不动
瞎子打算盘——瞎算
板
书
设
计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框、梁、档、上珠(一个顶五)和下珠(一个表示1)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千以内数得认识与表达(第4课时)P11-12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会读数、写数,并且可以用数学算式表示数的组成,加深对千以内数得认识与表达。
练习数的分拆,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分拆能力,增强了数感,为以后学习大数加减法运算打下较好的基础。
通过对实物个数的读写,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千以内数的组成、读写和表示。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数一数与读一读,巩固上一课时学过的知识。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175
816
920
100
501
选2个说说数的组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千以内数的读法与数的分拆。
1.能正确的数数。
2.能清晰的说出数的组成。
二、新知授入
1.具体读出一个数,并且会写出这个数的组成。
2.通过具体实例讲解0在数的中间和0在数的末尾读法。
3.
练习数的分拆,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分拆能力,增强了数感,为以后学习大数加减法运算打下较好的基础。
(一)数的组成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和算盘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师:126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练习书P11
练一练
核对
853读作八百五十三,是由八个百,五个十和三个一组成。
350读作三百五十,是由三个百,5个十组成。
1000读作一千,是由10个百组成。
803读作八百零三,是由八个百和三个一组成。
注意:0在数的中间读作“零”,0在末尾不读出来。
(二)、写数
请学生完成P12
2
写出下列各数
四百三十二写作432
九百九十九写作999
一百零七写作107
七百八十写作780
五百写作500
一千写作1000
说一说:107和7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总结:107中的0如果不写的话就变成17,780的0如果不写就变成78,这样的0必须要写。
问: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答:107中的0表示0个十,780中的0表示0个一,表示的意义不同。
(三)数的分拆
(1)说说每一位上的数字含义
例:423中4在百位表示4个百即400,2在十位表示2个十,3在个位表示3个一。
板书:423由4个百、2个十和3个一组成。
423=400+20+3
(2)练习:P12/3数的分拆
a
314=300+10+4
728=700+20+8
990=900+90
461=400+60+1
100=700+0+0
(四)数的合并:
(1)想一想:400+30+7=(
)?怎样填在数位表上?
6667562230
(2)练一练:P12/3数的分拆/b
400+30+7=437
700+20+2=722
800+80+0=880
200+80+1=281
100+90+1=191
900+90+9=999
1.能根据计数器上出示的数正确读出。
2.会说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知道每个数在数位上的意义。
4.会把一个数进行分拆以及各部分进行合并。
三、课堂练习
1.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千以内数的认识。
-65405314325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5、拆一拆,合一合
(1)333=300+(
)+3
(2)670=(
)+(
)+(
)
(3)937=(
)+(
)+(
)
(4)504=(
)+(
)+(
)
(5)129=(
)+(
)+(
)
(6)820=(
)+(
)+(
)
(1)7+80+200=(
)
(2)300+9=(
)
(3)600+60+6=(
)
(4)500+20=(
)
(5)400+80+2=(
)
(6)800+50+2=(
)
1.能从数位表上读数。
2.能够正确写出数的组成。
3.能正确写出数的分拆与合并。
四、课堂总结
1.让学生自己梳理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千以内数的分拆,千以内数的合并,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1.生能积极参与。
2.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板
书
设
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5)
126读作:一百二十六
四百三十二写作432
437=(400)+(30)+(7)
300+10+4=314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千以内数得认识与表达(第5课时)P11-12
课型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会读数、写数,并且可以用数学算式表示数的组成,加深对千以内数得认识与表达。
练习数的分拆,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分拆能力,增强了数感,为以后学习大数加减法运算打下较好的基础。
通过对实物个数的读写,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千以内数的组成、读写和表示。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计数器,算盘,练习单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数一数与读一读,巩固上一课时学过的知识。
1、数数:从452-515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289
324
904
790
990
选2个说说数的组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千以内数的读法与数的分拆。
1.能正确的数数。
2.能清晰的说出数的组成。
二、练习讲解
1.通过数的分拆和合并,正确的认识千以内的数。
2.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找来的数字进行读写,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
3.
通过判断题,能补缺补差,及时知道学生的短板在哪里,进行纠正。
拆一拆,合一合
458=(
)+(
)+(
)
700+7=(
)
901=(
)+(
)
800+80+8=(
)
700+30+9=(
)
6+60+400=(
)
100+90+1=(
)
填空
一个数的个位是6,百位是8,这个数是(
)。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这个数是(
)。
一个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数的3倍,个位上数是百位上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
)。
比较:两个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800+80+0=
800+0+8=
(三)填空
1)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
A.一千只
写作:(
)只
B.它是由(
)个千组成的
我国野生金丝猴的数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
A.七百六十只
写作:(
)只
B.它是由(
)个百、(
)个十组成的
2)数的组成
404的里面有4个(
)和
4个(
);
7个一和8个百是(
);
2个百和5个十是(
);
10个(
)是1000;(
)是由3个百组成的。
(四)判断
1)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
2)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
3)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样的(
)
4)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
5)603读作六百零三。(
)
(五)用4,4,0,0组成四位数。
最小是(
),最大是(
),
读1个0是(
),1个0也不读是(
)。
1.能正确进行千以内数的分拆与合并。
2.知道各数位上的数,能正确写出这个数。
3.知道“0”在数位上的意义。
4.能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明白学数学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
1.让学生自己梳理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千以内数的分拆,千以内数的合并,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1.生能积极参与。
2.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板
书
设
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5)
比较:两个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800+80+0=
800+0+8=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数射线(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能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能写出数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通过看数射线,写出给定数相邻的数与相邻的整十数,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数射线培养千以内数的数感。
教学重点
数射线上点与数的对应;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写出给定数相邻的数与相邻的整十数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
能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能写出数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出示百以内的数射线
师:这是一条…?
生:数射线。(板书:数射线)
师:数射线上可以表示数。这条数射线是从几到几?
生:从0到100。
师:(指点20)这表示几?
师:(指点15)这表示几?它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师:50在哪里?上来指一下。
师:150在哪里?有什么好办法?
生:要把数射线延长。
师:为什么可以延长?
生:因为有箭头。
师:我们可以把数射线沿箭头方向延长,
5935980887158563501981202628900034290002971800990602400300990602171700990601943100990601714500990601485900990601257300990601028700990608001009906057150099060
4095750
27908250
24384000
2238375010
10
20193000110
110
17811750100
100
1552575090
90
1323975080
80
1104900070
70
857250060
60
638175050
50
228600040
40
这样画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它们中间的距离应该相等。
师:(调整间距)638175010
10
4095750110
110
现在能不能找到150?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过1000以内的数,如果数字再大怎么办?
生:还可以再延长。
师:我们今天就要在数射线上研究千。
(板书:千)
1.能认识百以内的数射线
2.能在百以内的数射线上找数、标数
二、探究新知
1、能在数射线上标出给定的数,能写出数射线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数射线培养千以内的数感
1、在数射线上找数
(1)观察这条数射线是从几到几?
生:从0到1000。
观察每大格表示几?100
每小格呢?10
师:老师放大了其中的一段,这一段是从几到几?
每大格是?每小格是?
-63500153670
在这一段数射线上,老师喜欢三个数:
406,465,499。
请三位小朋友来帮老师找出来。
师:在找499这个数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先找到500,再倒数1格。
(3)我们再放大另一段,看看是从几到几?
生:从200到300。
师:在这一段数射线上,你喜欢哪个数?
师:把这个数告诉同桌,并请同桌把这个数在数射线上标出来。
(4)我们再放大另一段,看看从几到几?
生:从600到1000
师:在这一段数射线上请你找一找:
比699大1的数是___________。
比800小1的数是___________。
比1000小1的数是__________。
2、在数射线上读数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数。书中的四个小伙伴也有。(课件演示)
-16383092710
你知道他们各自喜欢哪个数吗?
你已经知道谁的了?
你怎么想的?
完成课本试一试1
1.能说出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2.能类比百以内的数射线,在千以内的数射线上准确地找数、标数。
三、合作探究
2、通过看数射线,写出给定数相邻的数与相邻的整十数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数射线培养千以内的数感。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相邻的数和相邻的整十数。
在数射线上找到465
465相邻的数是?
465相邻的整十数是?
如果没有数射线,你能找到吗?
完成课本P16试一试3
同桌交流你的方法,集体交流反馈
(1)以509为例,509相邻的数是?
生:508和507。
你是怎么找到的,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508-1=507,508+1=509
(2)509相邻的整十数是?
生:500和510。
你是怎么找到的,能用算式表示吗?
509-9=500,509+1=510
(3)509相邻的整百数是?能用算式表示吗?
509-9=500,509+91=600
完成课本P17页
能利用数射线找出相邻数和相邻的整十数
能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3.能通过加减得到相邻的数及相邻的整十数整百数,并用算式表示。
四、比较大小
2、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数射线培养千以内的数感。
数射线除了找数、标数,还有很多功能。
(1)在数射线上出示410,479,你能比较两个数宝宝的大小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410<479,数射线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
(2)在数射线上很容易比较大小,那没有数射线如何比较大小呢?
160655078105229870084455889000717551651008445580
518,841
750,319
342,517
512
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完成课本P17练一练1
小结:
看数射线,右边的数比左边的大;
不看数射线直接比,
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数位相同:先看高位,高位大的数更大。
(先看百位,百位大的数大;百位相同看十位,十位大的数更大;十位相同看个位)
1.能利用数射线比较大小;
2.能直接比较大小,会说比较的方法策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数射线(千)
34290046355
465
相邻的数
,465,
相邻的整十数
,465,
比大小
410<479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位值图上的游戏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在位值图上的游戏,能正确读写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在操作种领悟: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数值也不同。
3.知道位值图上小圆片的添加、取走、移动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4.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有序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进行数的表达,加深对位值图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问题的多种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教具:小圆片、位值图、课件。
学具:每人一袋小圆片、一张位值图、一张学习单。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1.初步了解位值概念,知道数字在不同数位上分别表示多少。
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圆片。看,是一个简单的小圆片,它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百
十
个
(1)如果把它放在个位上,它将代表多少?如果把它放在十位上呢?放在百位上呢?
(2)如果是这样呢?(424、306)
小结:位值图上个位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表示几个十,百位的数表示几个百。
(3)你能摆出108和572吗?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在位值图上做游戏吧。
(出示课题:位值图上的游戏)
能说出一个小圆片在不同数位上时各表示多少。
能根据位值图正确读出数。
能根据小结将一个三位数表达成位值图上的圆片表达形式。
二、游戏活动。
1.通过在位值图上的游戏,能正确读写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操作种领悟: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数值也不同。
3.知道位值图上小圆片的添加、取走、移动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4.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有序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1、游戏1:添加
老师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了个数213,有一个小圆片想加入它们的队伍,你会添加吗?添加之后,原来的数变成几呢?还有不同的添法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添加的游戏。
读读游戏规则。
每次只能添加一个小圆片;
记录每次添加后的数。
记录后,必须把小圆片“送回家”。
(2)请一位同学台上操作,学生充分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操作结果(313、223、214)
(4)在不同的数位上添加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百位上添加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来数大100;十位上添加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来大10;个位上添加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来大1。
我们可以把一个小圆片分别添加在百位、十位、个位上,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数。
2、游戏2:取走
我们不仅可以在位值图上添加小圆片,还可以取走小圆片,你觉得原来的数213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猜测交流。
视频操作验证
在位值图不同的数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后,这些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小结:百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0;十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0;个位上取走一个小圆片,这个数就比原数小1;
3、游戏3:移动
刚才我们能在位值图上添加、取走一个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现在我们不添加、也不取走小圆片,只是移动其中的一个小圆片,可能得到几个不同的数呢?
(1)学生猜测
(2)动手操作,交流验证(123、114、303、204、312、222)
(3)讨论:如何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数都找出来?
小结:如何有序的移动,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所有数都找出来。
1.能清楚地明
确游戏要求和理解游戏规则。
2.能按要求正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3.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实践结果。
4.能大胆地猜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5.能正确表达“取走”小圆片后数据发生的变化。
6.大胆说出猜想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7.能正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8.能够不遗漏、不重复的把移动后的数找出来。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在位值图上的游戏,能正确读写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操作种领悟: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数值也不同。
3.知道位值图上小圆片的添加、取走、移动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小亚和小丁丁也在位值图上做游戏。我们来看看吧!
1、原来数是213
,添加一个小圆片,会得到哪些数?
百
十
个
●●
●
●●●
___
位添加一个小圆片,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位添加一个小圆片,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位添加一个小圆片,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2、原来数是213,移动一个小圆片,会得到哪些数?
百
十
个
●●
●
●●●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位移到_____位,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3、原来数是372,移动一个小圆片,会得到哪些数?
百
十
个
●●●
●●●●●●●
●●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数是___________;
不操作,根据经验想象添加一个小圆片后的情形,并根据提示正确进行填空。
不操作,根据经验想象移动一个小圆片后的情形,并根据提示正确进行填空。
不操作,根据经验想象移动一个小圆片后的情形,正确说出如何移动,得到怎样的结果。
四、拓展练习。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有序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先猜一猜,再摆一摆:
(1)302,移动一个小圆片,会出现哪些情况?(212、203、401、311)
(2)200,移动一个小圆片,会出现哪些情况?(110、101)
(3)用两个小圆片,在三位数的位值图上可以摆几个不同的数?(200、20、2、110、101、11)
1.能大胆猜想,独立进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操作说出结果。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在位值图上玩了哪些游戏?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
书
设
计
位值图上的游戏
有序
添加
313
223
214
不遗漏
取走
113
203
212
376491559690277431566040177101559690不重复
移动
百
十
123
十
百
303
个
百
312
375856559690278066566040177101578740
百
个
114
十
个
204
个
十
222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章
时间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单位分、秒,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知道可以使用(小)时、分(钟)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关系。
初步认识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初步建立(小)时、分(钟)、秒的量感。
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知道从某一起始时刻开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根据钟面写出时刻、根据时刻画出分钟等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
2、通过“1分钟大约能写几个字”、“1分大约能走几步路”、“1分脉搏大约跳几次”等实践活动,建立分钟的实际时间观念。
3、通过“拍皮球20次用几秒”、“跳绳10次用几秒”、“跑50米用几秒”等实践活动,建立秒的实际时间观念。
4、通过模仿“小丁丁7时30分走出家门,经过25分(钟)到达学校,他到达学校的时刻是7时55分”的叙述活动,初步体会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时间的认识,受到爱惜时间、守时的品德教育。
【教材设计】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时、半时的读写;对12和24小时计时法及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持续的时间段和时刻的区别,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分、秒的有关知识。这里主要是教学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知道可以使用(小)时、分(钟)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的关系。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特殊、复杂。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对1分(钟)、1秒的长短具有亲身感受,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让学生建立1分钟和1秒钟的实际时间观念,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在学习“分”这一时间单位时,教材运用了“1分钟大约能写几个字”、“1分大约能走几步路”、“1分大约能踢几下毽子”、“1分脉搏大约跳几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1分钟的时间的长度。在学习“秒”这一时间单位时,教材运用了“拍皮球20次用几秒”、“跳绳10次用几秒”、“跑50米用几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
教材安排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并结合钟面的认识和操作,使学生能通过具体来感受抽象,从而初步建立实际时间观念。
课题
时、分、秒(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理解
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倾听与对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一共有几个空挡?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1、能认真倾听
二、过程
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理解
1时=60分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1、
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____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___分,分针从12到1是___分,从12到4是___分,从12到9是___分,分针走一圈是__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___大格,
经过___小时。从12到3走了___大格,经过___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1时=60分,60分=1时。
(说明:认识钟面是这节课的关键,课中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需要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还需要及时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格外关注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
(教具)
A
找找整时的相同点
生:讨论、交流
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B
几时几分的认识
在教具上拨出4:
15
、3:
20、10:
34
让学生辨别
师:你是怎样看的?
生1:先看分针、再看时针
生2: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总结:通常先看时针确定几时、再看分针,分针从12开始走过几格就是几分
(说明:几时几分的认识不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同学交流,这是学生对倾听效果的一次检查和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5、我们除了知道怎么看时间还要知道怎样表示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吧。
方法一: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
方法二:电子表的表示方法
总结: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使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时,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通常习惯读作“3时零5分”
1.能观察到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能观察到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
会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能用数量关系表示出1时=60分,60分=1时。
能利用学具拨出具体时间
6、总结通常先看时针确定几时、再看分针,分针从12开始走过几格就是几分
三、巩固练习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理解
1时=60分
1、教师说一个时间,学生在学具上拨
2:
30
5:
17
12:
05
1:
55
2、用教具拨出不同时间,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两种方法表示
1、能利用学具拨出具体时间
四、拓展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两种计时制:12
小时计时制
和24
小时计时制
练习:请将下列各时间转换成24小时计时制
上午9:54
下午
16:45
上午
11:30
晚上10:30
午夜12:25
1、能转换12
小时计时制
和24
小时计时制
五、课堂总结
1、你收获了什么?
2、检测练习
课本21——22页
练一练
板
书
设
计
时
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1时=60分,60分=1时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时、分、秒(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体会1
秒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倾听与对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有
秒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情景引入
1、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1、初步认识比分小的单位:秒。
2、回忆生活中的秒。
二、认识秒针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2、体会1
秒多长,知道分与秒关系。
1、出示钟: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
)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1、认识秒针。
2、发现秒针走一圈分钟动一小格的规律。
三、体会1秒
2、体会1
秒多长,知道分与秒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
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跳绳20下用(
)秒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了解生活中的秒。
初步建立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四、实际应用
2、体会1
秒多长,知道分与秒关系。
1、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完成书上P23
试一试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1、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时、分、秒
1小时=60分钟
1分钟=(
60
)秒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时、分、秒(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口答题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1、钟面上共有(
)大格。共有(
)小格。分针走一大格是(
),时针走一大格是(
)。
2、1小时=(
)分
1分=(
)秒
3、分针从12走到3,要走(
)分,12走到6要走(
)分,从12走到9,要走(
)分。时针从12走到5,要走(
)小时,从12走到7要走(
)小时,从12走到11,要走(
)小时。
4、小明每天下午3点放学,走了10分钟到家,然后做30分钟作业,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巩固时、分、秒的量感。
二、基本题目训练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填空
1425575-1079502213610698508001002311407620186690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
:
:
2、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3:45
6:55
9:05
10:30
12:15
······
3、同桌相互说一个时刻,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
4、在(
)里填上小时、分钟或秒
(1)我每天晚上大约睡8(
)
(2)早操时间大约是15(
)
(3)学校的下课铃声大约响了10(
)
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在钟面上能拨出时间。
3、巩固时、分、秒的量感。
三、联系实际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1、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2、中午有1个小时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1、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计算时间的问题。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四、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小练习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