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暨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六)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哉!
(选自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乙】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①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②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丙】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阋:争吵、争斗。②蚤:同“早”。
16. 小文同学不理解“萃於一官使言之”中的“萃”,便查了字典。小文同学应选择( )项解释。(填序号)
A. 聚集; B. 指人群、物类; C. 停止; D. 通“悴”,劳苦,困病?
17. 根据翻译提示,理解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按要求完成表格。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翻译策略
策略运用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保留,不译?
(1)_____________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从”译为“听从”;“祸”译为“灾祸”?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2)_____________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调整“不死今日之祸”的语序,译为“不会在今日的灾祸中死去。”
18. 小文同学读了这三则短文,写下了以下感想,请你填写完整?
古代谏官懂得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劝谏,正如【甲】文中所说的“(1)______,(2)_____”?我觉得谏臣最重要的品质就是(3)_____,魏征就是这样的,太子失败后,面对秦王的斥责,魏征不卑不亢,也因此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魏征辅佐唐太宗,唐太宗把魏征当作他的一面镜子,因为(4)__ 。
19. 甲文末尾处有一个脱漏的字,小文同学正疑惑是以下哪一个字。请告诉小文你的观点和理由。
A.敬 B.恨 C.惧 D.怜
小文同学应选择( )项,理由: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①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一日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⑤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寺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注释】①展:扩展,扩建。②以辽人通好: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③攘:侵夺、偷窃。④课夫:征集民工。⑤的:究竟、到底。
16. 结合文意,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陈于庙中 A.杂然而前陈者 B.自陈不为盗者 C.陈年往事 ( )
(2)述古乃绐之 A.乃不知有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大出募赏 ( )
(3)虏人亦不怪之 A.课夫筑墙围之 B.贫贱不能移 C.友人惭,下车引之 ( )
17.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18.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
(1)一日,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
(2)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
19. 甲乙语段的末尾一句均已删除,你觉得下面这句话是哪个语段的结语?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浙江卷)2020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洛阳大市
(北魏)杨衒之
洛阳大市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正光①末,高平失据,虎吏充斥。贼帅万俟丑奴②寇暴泾、岐之间,朝廷为之旰食③,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时公卿祖道④,车骑成列。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笛曲于后。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国展力,二十余年,功无全城,战无横阵,是以朝廷倾心送之。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二年之间,献捷相继。丑奴募善射者射僧超,亡,延伯悲惜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后延伯为流矢所中,卒于军中。
(节选自《洛阳伽蓝记》,有删改)
【注】①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②万俟丑奴:人名。③旰(gàn)食:指心忧事忙而不能按时吃饭。④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17.下列对文中田僧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吹笳 B.受到赏识 C.亲上战场 D.死里逃生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延 伯 单 马 入 阵 旁 若 无 人 勇 冠 三 军 威 镇 戎 竖
19.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奋”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奋”的义项:①鸟展翅(飞);②张开,举起;③挥动,舞动:④奋勇,振奋;⑤施展,表现;⑥发扬。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
21.田僧超和崔延伯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2020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初中毕业升学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建宁二年,诏下急捕滂①等。督邮②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范滂传》有删节)
【注释】①滂:即范滂,字孟博,东汉廉吏,因得罪宦官,遭党锢之祸,下狱致死。②督邮:官名,郡守的属官,掌管狱讼搜捕,当时吴导任督邮。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5. 选出与例句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引与俱亡 ( )A.身亡所寄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2)死亦何恨( ) A.恨别鸟惊心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有恨无人省
(3)得与李、杜齐名( ) A.竟不可得 B.得志,与民由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6.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弟 仲 博 孝 敬 足 以 供 养 滂 从 家 父 归 黄 泉 存 亡 各 得 其 所。
17. 小文同学读了这则选文,就范滂这一人物形象做了阅读笔记。请帮助她写完整。
18.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谈谈范母、苏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
(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2020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19题。
【甲】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①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 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 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太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一日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⑤为盗者。述古乃给之曰:“某寺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惟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注释】①展:扩展,扩建。②以辽人通好: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
③攘:侵夺、偷窃。④课夫:征集民工。⑤的:究竟、到底。
结合文意,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分)
陈于庙中 A.杂然而前陈者 B.自陈不为盗者 C.陈年往事
述古乃给之 A.乃不知有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大出募赏
虏人亦不怪之 A.课夫筑墙围之 B.贫贱不能移 C.友人惭,下车引之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2分)
一日,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惟之。
甲乙语段的末尾一句均已删除,你觉得下面这句话是哪个语段的结语?请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浙江省天台县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测试卷(二)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14分)
【“酒”中看人物】
山简传①(节选)
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举鞭问葛疆:何如,并州儿?”疆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寻加督宁、益军事。时刘聪入寇,京师危逼。简遣督护王万②率师赴难,次于涅阳,为宛城贼王如所破,遂婴城自守。及洛阳陷没,简又为贼严嶷所逼,乃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时华轶③以江州作难,或劝简讨之。简曰:“与彦夏旧友,为之惆怅。简岂利人之机,以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时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沔汉,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有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年六十卒,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晋书·山简传》)
【注释】①《山简传》:为唐代房玄龄主编的一篇传记,山简,字季伦,西晋时期名士。②白接篱: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后因此用以咏醉酒或醉态。③王万:西晋名士王戎嫡长子。④华轶:字彦夏,平原郡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多之池上 无丝竹之乱耳
B.名之曰高阳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寻加督宁、益军事 寻向所志,遂迷
D.因流涕慷慨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1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社 稷 倾 覆 不 能 匡 救 有 晋 之 罪 人 也 何 作 乐 之 有
17.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记载山简喝酒一事时,加入了当时童儿所传唱的诗歌,有何作用?(4分)
1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醉翁”自居,本文中山简“唯酒是耽”,同是饮酒而醉两人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4分)
浙江省金衢十二校2020届九年级6月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阮封翁
[清]宣鼎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入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亟趋至商家,谋所以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オ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二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往往赒恤亲友 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B.诸君既不顾乡谊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C.愿好为之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D.均有赠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商 人 以 翁 人 微 言 轻 志 大 妄 举 相 与 讪 笑 之 无 肯 为 筹 画 者。
13.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写一则批注,评价阮封翁。(3分)
(1)翁去,向居停作秦庭之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
《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4 分)
▲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①
[宋]王禹偁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②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③远慕陶彭泽④,且撷残英泛一觞。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 分)
▲
浙江省
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暨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六)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哉!
(选自宋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乙】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①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②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丙】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阋:争吵、争斗。②蚤:同“早”。
16. 小文同学不理解“萃於一官使言之”中的“萃”,便查了字典。小文同学应选择( )项解释。(填序号)
A. 聚集; B. 指人群、物类; C. 停止; D. 通“悴”,劳苦,困病?
17. 根据翻译提示,理解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按要求完成表格。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翻译策略
策略运用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保留,不译?
(1)_____________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从”译为“听从”;“祸”译为“灾祸”?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2)_____________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调整“不死今日之祸”的语序,译为“不会在今日的灾祸中死去。”
18. 小文同学读了这三则短文,写下了以下感想,请你填写完整?
古代谏官懂得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劝谏,正如【甲】文中所说的“(1)______,(2)_____”?我觉得谏臣最重要的品质就是(3)_____,魏征就是这样的,太子失败后,面对秦王的斥责,魏征不卑不亢,也因此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后来魏征辅佐唐太宗,唐太宗把魏征当作他的一面镜子,因为(4)__ 。
19. 甲文末尾处有一个脱漏的字,小文同学正疑惑是以下哪一个字。请告诉小文你的观点和理由。
A.敬 B.恨 C.惧 D.怜
小文同学应选择( )项,理由:
【答案】16. A 17. (1). “太子”(“征”或“魏征”)一词可以保留,不译。 (2). “答曰”前补充“魏征”这一省略部分。(“不死”前补充“太子”这一省略部分。)
18. (1). 先其急 (2). 后其缓 (3). 耿直(正直、直率) (4). 通过魏征的直言进谏,唐太宗可以知道政治得失。
19. 示例:选“惧”。因为文中写到谏官的名字被刻在石上,后人会指着名字议论他们的品行。这使得谏官们战战兢兢,唯恐落下骂名。一个“惧”字突出其职责的重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萃於一官使言之”意思是“都集中在一个谏官身上,让他提出意见”,故“萃”意为“聚集”,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翻译文言句子方法的掌握。根据题干中表格内容的提示,分析给出的句子,填空作答。
(1)“留”,即保留句子中出现的国号?年号?地名?人名,此句中“太子”“征”是两个人名,需要保留;
(2)“补”,即补充句中省略的人称等内容,使句子意思完整,这句话是魏征回答秦王的,所以句首应加上“魏征”这一人称,“不死”指的是“太子”,故“不死”前加上“太子”这一称呼。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提炼句子的能力。甲文第②段是对谏官进言方法的说明,其中“先其急,后其缓”一句说明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根据对魏征表现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他面对秦王的斥责,不卑不亢,是一个耿直、直率的人;魏征去世后,太宗感叹“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因为在太宗心中,魏征敢于直言,就是一面镜子,以他为镜,可以知道自己政治上的得与失。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填空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首先理解甲文内容,讲的是谏官的重要责任。最后一段中讲到,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任由后世之人评价“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可见,这一做法会使谏官警醒,意识到身上责任的重大,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填写“惧”字最能体现出谏官责任之重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诤的官,从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
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也可以算够重的了。任此官者,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衷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员,并明确谏官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们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怕因时间长了要磨灭,在嘉佑八年,将谏官名字刻在石上。后代人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而议论他们说:“某某人忠诚,某某人诈,某某人正直,某某人邪恶。”啊,这能不叫人惧怕吗?
乙: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
丙: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①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一日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⑤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寺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注释】①展:扩展,扩建。②以辽人通好: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③攘:侵夺、偷窃。④课夫:征集民工。⑤的:究竟、到底。
16. 结合文意,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陈于庙中 A.杂然而前陈者 B.自陈不为盗者 C.陈年往事 ( )
(2)述古乃绐之 A.乃不知有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大出募赏 ( )
(3)虏人亦不怪之 A.课夫筑墙围之 B.贫贱不能移 C.友人惭,下车引之 ( )
17.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18.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
(1)一日,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
(2)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
19. 甲乙语段的末尾一句均已删除,你觉得下面这句话是哪个语段的结语?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答案】16. (1)A(2)C(3)C
17. 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18. (1)“甚急”是非常着急的意思,银炉被盗贼偷走,抓贼是非常紧急的。
(2)“甚肃”是非常严肃的意思,述古亲自率军向钟祷告,祭祀完后,用帷幕把钟围起来,体现述古对于祭祀的这件事非常重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犯人认罪。
19. 应该加入甲文;理由:题干意思是“(计谋)用得着,敌人失败;用不着,自己蒙羞”,通过两文内容分析应该加入甲段末尾。由“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可以看出,“奇功”指李允运用计谋扩展边墙,“防盗贼”是他扩边墙的借口,同时避免敌人的怀疑,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即“用得着,敌人休”。
【解析】
【16题详解】
(1)“陈于庙中”的“陈”义为“陈列”。
A.陈列;
B.陈述;
C.过去的;
故选A。
(2)“述古乃绐之”的“乃”义为“于是、就”。
A.竟然;
B.是;
C.于是、就;
故选C。
(3)“虏人亦不怪之”的“怪”义为: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A.包围;
B.使……改变;
C.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答题前需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根据句意“大多出自军中的计谋,不一定都是出人意料的计策,只是偶尔也能欺骗敌人,成就奇功”,断三处为: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学生要先把句子读懂,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加点词。(1)“甚急”是非常着急的意思,指银炉被盗贼偷走,抓贼是非常紧急的。“银炉计”是李允则设计来迷惑辽国人的,他设计失盗、抓贼不着,借机筑围墙保护庙产,一气呵成,越是急切越显出对庙产的重视,为筑围墙作了铺垫,此时的“紧急”是趁着辽国人还没反应过来,赶紧进行北城扩展的急切心情;(2)“甚肃”是非常严肃的意思,述古带着官员们在“神钟”面前恭恭敬敬地摆供品,烧香磕头,心中是想借此让众人相信“神钟”的灵验,促使小偷产生敬畏心理,从而达到鉴别出小偷的目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答题时,先解释题目中给出的文言句子,再结合两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记李允则的香炉失窃计,由此进一步论到“军中”运用“诈谋”的问题,主旨是肯定“军中诈谋”“能欺敌”、“成奇功”,又指出这“未必皆奇策”,不过是“偶能”,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正可与后句“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相接轨。【乙】文中陈述古巧妙地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其主旨是: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与“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不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李允则镇守雄州,北门外的百姓住居比较多,城里的地方狭窄,想要扩展北城,但是因为和辽国人往来交好,担心会发生事变。北门外以前就有东岳行宫,李允则用银子来制成香炉,放置在庙里故意没有筹划防备。一天,银炉被盗贼偷窃了,于是大规模征募悬赏,每个地方都张贴榜文,很着急地追捕盗贼。过了很久还是没有捕获,就声称庙里经常遭受侵犯,征集民工筑造围墙围起来。其实是为了扩展北城,不超过十天就完成了,辽国人也不会感到奇怪,就是今天雄州北关城。大多出自军中的计谋,不一定都是出人意料的计策,只是偶尔也能欺骗敌人,成就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一天,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 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 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 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亲自告诉他们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审讯他,于是承认自己是小偷,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
(浙江卷)2020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洛阳大市
(北魏)杨衒之
洛阳大市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正光①末,高平失据,虎吏充斥。贼帅万俟丑奴②寇暴泾、岐之间,朝廷为之旰食③,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时公卿祖道④,车骑成列。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笛曲于后。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延伯胆略不群,威名早著,为国展力,二十余年,功无全城,战无横阵,是以朝廷倾心送之。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二年之间,献捷相继。丑奴募善射者射僧超,亡,延伯悲惜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后延伯为流矢所中,卒于军中。
(节选自《洛阳伽蓝记》,有删改)
【注】①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②万俟丑奴:人名。③旰(gàn)食:指心忧事忙而不能按时吃饭。④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17.下列对文中田僧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吹笳 B.受到赏识 C.亲上战场 D.死里逃生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延 伯 单 马 入 阵 旁 若 无 人 勇 冠 三 军 威 镇 戎 竖
19.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奋”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奋”的义项:①鸟展翅(飞);②张开,举起;③挥动,舞动:④奋勇,振奋;⑤施展,表现;⑥发扬。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为《壮士》声,甲冑之士莫不踊跃。
21.田僧超和崔延伯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答案】D(2分)
【解析】原文中内容为“万俟丑奴招募了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射死了田僧超,崔延伯悲惜恸哭”,故D项“死里逃生”表述有误。故选D。
18.【答案】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可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崔延伯单骑闯入阵地,旁边像没有敌人,勇敢为三军之首,威名威慑敌人。据此可断句为: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戎竖。
19.【答案】“奋”为“奋勇,振奋”的意思。写出了剑客听到田僧超吹奏的《壮士歌》后奋勇争先,斗志昂扬的样子。(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点词句的能力。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分析,特别要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能传神地传达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此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断,可选出其正确释义“奋勇,振奋”。然后把意思带入句子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听了歌,懦夫也成为勇士,剑客更想奋起。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突出剑客听到田僧超吹奏的《壮士歌》后奋勇杀敌、激情奋战、披荆斩棘、信心百倍的样子。
20.【答案】崔延伯每次上阵作战,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歌》,穿甲戴胄的战士没有不踊跃作战的。(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为,这里指吹奏。莫,没有。
21.【答案】①朋友要志同道合,他们一起上战场,为国效力,甚至牺牲生命。②朋友要彼此欣赏,崔延伯欣赏田僧超的“善吹笳”,田僧超敬佩崔延伯的勇武。③朋友要彼此支持,崔延伯每次上阵作战,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歌》,鼓舞士气。④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崔延伯是征西将军,田僧超只是乐师,但二人却是伯牙子期般的知音。(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即可。如“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笛曲于后。”田僧超和崔延伯一起上战场,为国效力。告诉我们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田僧超敬佩崔延伯的胆量和战略超群,崔延伯欣赏田僧超的“善吹笳”,田僧超被射死后,崔延伯悲惜恸哭。他们彼此欣赏,彼此支持,互相帮助。再者,从身份地位方面分析,崔延伯是征西将军,田僧超只是乐师,但二人却是伯牙子期般的知音。所以,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是平等的,真诚的,互相扶持的。
【参考译文】
洛阳大市市集的南面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的人会弹琴、吹笛、唱歌,天下高妙的伎手出在这里。
有个叫田僧超的人,笳吹得好,能吹《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很欣赏他。正光末年,高平失守,如虎一样的凶恶官吏到处可见。贼帅万俟丑奴在泾水岐山之间抢夺劫掠,朝廷为此忧虑不安,下诏命崔延伯统率步兵骑兵五万讨伐万俟丑奴。崔延伯从洛阳城西的张方桥出发,此地就是汉朝的夕阳亭。当时公卿饯行,车骑排成行列。崔延伯头戴高帽,手持长剑,威武地走在前面,田僧超吹奏《壮士歌》走在后面。听了歌,懦夫也成为勇士,剑客更想奋起。崔延伯的胆量和战略超群,威名早已显著,为国家效力二十多年,进攻没有敌人能保全城池的,作战没有敌人能抵御的,因此朝廷尽心送他出征。崔延伯每次上阵作战,常常让田僧超吹奏《壮士歌》,穿甲戴胄的战士没有不踊跃作战的。崔延伯单骑闯入阵地,旁边像没有敌人,勇敢为三军之首,威名威慑敌人。两年间,战胜的捷报,相继献上。万俟丑奴招募了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射死了田僧超,崔延伯悲惜恸哭,身边的人说,从前伯牙失去钟子期的悲痛也不能超过他。后来崔延伯为流矢射中,死在军中。
2020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初中毕业升学适应性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建宁二年,诏下急捕滂①等。督邮②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范滂传》有删节)
【注释】①滂:即范滂,字孟博,东汉廉吏,因得罪宦官,遭党锢之祸,下狱致死。②督邮:官名,郡守的属官,掌管狱讼搜捕,当时吴导任督邮。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5. 选出与例句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引与俱亡 ( )A.身亡所寄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2)死亦何恨( ) A.恨别鸟惊心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有恨无人省
(3)得与李、杜齐名( ) A.竟不可得 B.得志,与民由之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6.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弟 仲 博 孝 敬 足 以 供 养 滂 从 家 父 归 黄 泉 存 亡 各 得 其 所。
17. 小文同学读了这则选文,就范滂这一人物形象做了阅读笔记。请帮助她写完整。
18.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谈谈范母、苏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共同点。
【链接材料】
(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宋史·苏轼传》有删节)
【答案】15. (1). C (2). B (3). C
16. 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17. (1)宽厚仁义、 襟怀磊落 、孝敬母亲、 视死如归(至少答出两点)(2)督邮吴导不忍心抓捕他而“伏床而泣”;县令郭揖自解官印,要同他一起逃亡。(答出一点即可。)
18. 示例:两位母亲都深明大义:范滂的母亲知道儿子即将赴死,也没有表现出痛苦不舍,更没有凄哀哭泣,而是教育他仁孝不能两全,说能与贤臣李杜齐名,这是一种大义,母亲的大义成全了范滂心中的仁义与高尚。而苏轼的母亲,面对儿子想成为范滂的想法,回答她可以成为范滂的母亲,可见其亦是深明大义的母亲。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成就了为世人敬仰的儿子。(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1)例句中的“亡”为逃跑。
A.同“无”,没有;
B.同“无”,没有;
C.逃跑;
故选C。
(2)例句中“恨”为遗憾。
A.怨恨;
B.遗憾;
C.怨恨;
故选B。
(3)例句中的“得”是得以,能够。
A.得到,找到;
B.实现;
C.得以,能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的弟弟仲博非常孝敬,足以供养您。我跟随先父去黄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故断句为: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17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第一空:他“答友人”的话是“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他不忍心因为自己而连累了友人,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游离他乡。可知他是一人宽厚仁义、 襟怀磊落 、孝敬母亲的人。他“白其母”的话是“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他认自己的死是死得其所,不希望母亲过于悲伤,可知他是一个视死如归,孝顺母亲的人。第二空:“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两人一个伏床痛哭,一个要与他一起逃亡,这是对范滂的侧面描写,通过吴导和郭揖的表现,突出了范滂的遭遇让人同情,品格令人敬佩。
【18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文本中范滂的母亲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她并过多为儿子的死亡而担心,而是认为儿子因忠义而死,是没有遗憾的,能与先贤齐名,这是最大的荣耀。从中可以看出她深明大义,知书明理。苏轼的母亲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听说儿子要做范滂,她就说自己要做范滂的母亲,可见她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的深明大义,才培养了范滂和苏轼的优秀品格,让他们成为让世人敬仰的人。
【点睛】译文:
建宁二年,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说:“天下很大,您什么在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的弟弟仲博非常孝敬,足以供养您。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链接材料: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2020届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6-19题。
【甲】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①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 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 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太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乙】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一日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⑤为盗者。述古乃给之曰:“某寺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惟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墨。唯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注释】①展:扩展,扩建。②以辽人通好: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
③攘:侵夺、偷窃。④课夫:征集民工。⑤的:究竟、到底。
结合文意,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分)
陈于庙中 A.杂然而前陈者 B.自陈不为盗者 C.陈年往事
述古乃给之 A.乃不知有汉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大出募赏
虏人亦不怪之 A.课夫筑墙围之 B.贫贱不能移 C.友人惭,下车引之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2分)
一日,银炉为盗所攘,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急。
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惟之。
甲乙语段的末尾一句均已删除,你觉得下面这句话是哪个语段的结语?请判断并说明理由。(4分)
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故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
【答案】16.(1)A(2)C(3)C
17.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
18.(1)“甚急”是非常着急的意思,银炉被盗贼偷走,抓贼是非常紧急的。
(2)“甚肃”是非常严肃的意思,述古亲自率军向钟祷告,祭祀完后,用帷幕把钟围起来,体现述古对于祭祀的这件事非常重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犯人认罪。
19.应该加入甲文;理由:题干的意思是“(计谋)用得着,敌人失败;用不着,自己蒙羞”,通过两文内容分析应该加入甲段末尾。由“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可以看出,“奇功”指李允运用计谋扩展边墙,“防盗贼”是他扩边墙的借口,同时避免敌人的怀疑,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即“用得着,敌人休”。
【解析】16.(1)“陈于庙中”的“陈”和A的“陈”都是陈列,B是陈述,C是过去的;(2)“述古乃给之”的“乃”和C的“乃”都是于是、就,A是却,B是是;(3)“虏人亦不怪之”和C都是意动用法,感到......,A和B都是动词。
1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答题前需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根据句意“大多出自军中的计谋,不一定都是出人意料的计策,只是偶尔也能欺骗敌人,成就成功”可以推出答案。
18.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学生要先把句子读懂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加点词。(1)“甚急”是非常着急的意思,银炉被盗贼偷走,抓贼是非常紧急的;(2)“甚肃”是非常严肃的意思,述古带着官员们在“神钟”面前恭恭敬敬地摆供品,烧香磕头。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首先要把题目读懂,特别是题干的意思,再结合甲乙两文的事例说明理由。
浙江省天台县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测试卷(二)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14分)
【“酒”中看人物】
山简传①(节选)
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举鞭问葛疆:何如,并州儿?”疆家在并州,简爱将也。
寻加督宁、益军事。时刘聪入寇,京师危逼。简遣督护王万②率师赴难,次于涅阳,为宛城贼王如所破,遂婴城自守。及洛阳陷没,简又为贼严嶷所逼,乃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时华轶③以江州作难,或劝简讨之。简曰:“与彦夏旧友,为之惆怅。简岂利人之机,以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时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沔汉,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有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年六十卒,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晋书·山简传》)
【注释】①《山简传》:为唐代房玄龄主编的一篇传记,山简,字季伦,西晋时期名士。②白接篱: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后因此用以咏醉酒或醉态。③王万:西晋名士王戎嫡长子。④华轶:字彦夏,平原郡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多之池上 无丝竹之乱耳
B.名之曰高阳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寻加督宁、益军事 寻向所志,遂迷
D.因流涕慷慨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1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社 稷 倾 覆 不 能 匡 救 有 晋 之 罪 人 也 何 作 乐 之 有
17.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记载山简喝酒一事时,加入了当时童儿所传唱的诗歌,有何作用?(4分)
18.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醉翁”自居,本文中山简“唯酒是耽”,同是饮酒而醉两人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案】
15.(3分)D
16.(3分)社 稷 倾 覆 / 不 能 匡 救 / 有 晋 之 罪 人 也 / 何 作 乐 之 有!
17.(4分)引用童谣,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为山简爱喝酒这一性格特征提供了依据,显得更加鲜活而真实;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语言上,一改人物传记的平铺直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童趣)。
18.(4分)欧阳修的“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于山水之乐,醉于宴撼之乐,醉于与民同乐;“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表达了欧阳修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而山简的“醉”,体现的是他的潇洒不羁;当时战乱不断,他却悠闲度日,沉迷在酒中,也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随性放达的风气。
浙江省金衢十二校2020届九年级6月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阮封翁
[清]宣鼎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入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亟趋至商家,谋所以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オ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二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与。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往往赒恤亲友 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B.诸君既不顾乡谊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C.愿好为之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D.均有赠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商 人 以 翁 人 微 言 轻 志 大 妄 举 相 与 讪 笑 之 无 肯 为 筹 画 者。
13.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写一则批注,评价阮封翁。(3分)
(1)翁去,向居停作秦庭之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
《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4 分)
▲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①
[宋]王禹偁
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
争偷暖律②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
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
幽怀③远慕陶彭泽④,且撷残英泛一觞。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本诗作于淳化三年秋天,时诗人谪宦商州一年。②暖律:温暖的节候。③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④陶彭泽:东晋诗人陶渊明。
同是写菊,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 分)
▲
【答案】
v11.(2分)D
12.(3分) 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
13.(3 分)(1)【示例】“秦庭之哭”和“求”字写出了阮封翁为了筹集救灾款项而向寄居之家的主人哀求预支薪奉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他救灾之心的恳切,“呼”则写出他拿到钱后立即付诸行动,叫来工匠搭建给贫民遮风避雨的屋棚,从正面写出阮封翁的富有同情心、仗义疏财的品质。
(2)【示例】“俱”是都,“徒手”是空手,从正面写出了阮封翁为了给因火灾无处可居的人们造房子,将一年的工钱预支,白白工作了一年。“几”是几乎的意思,阮封翁因为帮助他人,几乎难以维持自己一年的生活,写出了他生活的窘迫。由此侧面突出阮封翁乐善好施、淡泊钱财的形象。
(分析 2 分,评价形象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4分)示例一:文中阮封翁恻隐好义,经常周济亲友,为了救济灾民更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收入,灾民们非常感激,祈求上天为他降祥,后来他的儿子科举入仕,做了大官,他也受到二品封诰,体现了好人会有好报,可见作者写此文是为了劝善,希望借此劝诫世人能多做善事。
示例二:文中的商人们明明有能力,却不愿意出钱或是出力,和阮封翁一起为因遭受火灾的贫 民建屋子,还多次嘲笑挖苦阮封翁,这样的行为不顾乡人的情谊,自私自利,刻薄无情,作者将 阮封翁的大义与商人的无情自私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旨在批判像“商人”这样无情无义之 人。(4 分。观点 2 分,劝善或批判均可;结合内容探究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5.(4 分)示例一:我认为不同。王诗写出菊花在残阳之下,野塘边上,无力折卧,虽无人顾惜,却依然孤单艳丽散发着袭人的芳香。体现出坚强美好的品质,诗人以菊自喻,传达出孤芳自赏无人识的心绪以及虽然被贬官,但依然要保有自己高洁品质的情感。陶诗写诗人于劳动之余,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场景,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中宁静自由生活的热爱。
示例二:我认为相同。陶诗写诗人于劳动之余,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的场景,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中宁静自由生活的热爱。而王诗中,雪后的菊花虽无人观赏,却依旧茂盛,香气四溢,这样的场景让被贬的诗人有感而发,联想到隐者陶渊明豁达的气度,在“且撷残英泛一觞”中传达出寄情山水的悠然之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山水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