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08: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
(一)课标要求与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程度总体要求是:“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行为动词“知道”“认识”属于学生认知领域中的最低层的“识记层次”,要求能够知晓史事的基本情况,把握史事的内容,形成印象并加以记忆。这也是《课程标准》对所有学生要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底线要求。但教学决不能止步于此,对于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认真精心设计一些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评价要求、实施策略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题为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包括三个子目: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简述了唐朝建立与李世民即位,分析了唐太宗治国策略与革新措施及其开创的治世局面;“女皇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个重要节点,叙述了武则天称帝和称帝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对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开元盛世”则介绍了唐玄宗登基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他开创的盛世局面。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2课内容,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气象。应该说,学好本课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节课三位皇帝的治国措施及治国成效等应定位为学生“理解层次”的内容,三位皇帝治国措施上的相似之处及唐朝兴盛的原因应定位为学生“理解层次”或“运用层次”方面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学过的教材,能够熟练地说出隋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通过已掌握的“中国历史朝代歌”,基本了解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知道隋朝灭亡后,接下来是唐朝;能够说出隋朝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通过电影及电视剧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有初步的了解,但是掺杂了戏说和夸张的成分;知道与唐朝有关的一些名词,如唐诗、唐装等。这些知识都是散点式的,对于唐朝盛世局面的开创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2.能力与方法方面。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具备了通过图片、文字史料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仍认为古文史料阅读太难,对圈划关键字词,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掌握不到位,对课本知识网络的构建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认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
【设计意图】学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情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心理、智力、情感、态度等;狭义上的学情是指与学生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生情况。广义上的学情分析更适合学期学情分析和班主任工作,而狭义上的学情分析更适合课时学情和单元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采取了狭义上的学情分析,包括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三个环节。本教学设计属于课前学情分析,需要诊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由于学情分析会因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分析结果,因此学情分析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可变化的。 本教学设计,以白沙滩镇中心学校初一·一班为讲课班级。根据教师经验、教材分析等,设计了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情。
涉及到学生在教材中已学习的经验知识:
1.你知道隋朝灭亡的时间吗?你能说出隋朝速亡的原因吗?2.你知道隋朝灭亡后,下一个朝代是哪个朝代吗?3.你知道隋朝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吗?4.你知道如何识别历史地图和历史列表吗?5.你认为做历史材料分析题难吗?
涉及到学生在教材之外接触到的有关本节课的经验知识: 1.你知道哪些有关唐朝的名词?2.你知道关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小故事吗?3.你去过与唐朝有关的名胜古迹吗?4.你看过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资料,能简述唐朝建立和李世民即位;通过研习史料、观看图片、表格归纳等,能够分析和理解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及影响。通过对比三位皇帝在治国措施上的相似之处,能够理解“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感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能够初步掌握“图中学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感知历史事件同时间、空间存在的相互关联;通过观看图片、史料研习、表格对比,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及成效,掌握论从史出的基本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初步感悟出大唐盛世局面的开创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立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雄心壮志。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重点依据: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认识。
难点依据:唐太宗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确立的“以文治国”的总方针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对相关的历史名词解释不到位,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评价设计 评价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史料分析,80%以上的同学能够说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及治国思想;通过表格,90%以上的同学能够归纳出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治国措施;指导学生观看图表,通过观看“唐高宗、武则天时全国户数比较表”,90%以上的同学能够指出人口增长的趋势;通过质量检测,80%以上的同学能正确掌握选择题1、3题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90%以上的同学都能掌握正确观看地图和历史列表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图表说出其反映的直观信息。80%以上的同学能够从史料中找出关键词语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史料、观看图片、表格对比、教师讲授等,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感悟出大唐盛世局面的开创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三位皇帝的治国措施,80%以上的学生都能总结出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远大志向。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是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等基础上确定的。如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有一半左右都是来自外地的学生,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进度较慢,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时,降低了“理解层面”和“运用层面”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圈划关键字词,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这一方法贯穿于三个子目的内容学习中。
2.图中学史法。第一子目通过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方法,了解唐朝的建立。第三子目,通过该图,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武则天时期边疆的巩固和开拓,理解武则天的统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3.启发式教学法。第二子目的内容学习,教师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归纳概括历史问题。
4.史料实证法。第一子目和第三子目的内容学习,通过史料研读理解唐太宗、唐玄宗的治国策略及盛世局面的社会状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唐装作为中国传统服装中的精粹,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有关呢?(学生回答: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唐朝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共同探寻那个传奇的大唐盛世。出示课题《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唐人街和唐装图片导入,贴近生活,很容易让学生联系到唐朝,由现实走进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习新课 第一篇 煌煌太宗创贞观 1、依案学习:
学法导航:先依据学案表格问题提示,自学课本P6-P8第一目内容,划出要点,做好标记;之后合作释疑:同桌或小组交流表格问题,疑难处可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或留待集体交流时解决。
——生:……,师巡视指导,表扬及时做标记的同学,强化笔记习惯;询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在板书“悬疑处”,留等共同点拨时解决。
2、交流点拨: (1)唐朝建立
上节课我们讲过隋朝虽一统天下,繁荣一时,但却二世而亡。隋朝灭亡的时间是哪一年?昙花一现的隋朝又是被哪个朝代所取代?

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及“唐高祖李渊”图片,提问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生: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点出长安位置(今陕西西安)。(评价目标1)
(2)李世民即位
继唐高祖李渊之后,谁又做了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
的次子,他即位的时间是?年号是?(生:回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点出:唐太宗时刻提醒自己“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就是——贞观之治。那么,他是怎样“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呢?
(3)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参加过反隋战争,他亲眼目睹了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所以他吸取了什么教训?从哪些方面能反映出他吸取了隋亡教训?(生:回答)
如何理解唐太宗的这些治国策略?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问题: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优秀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 此问题回答完后,学生表演《魏征进谏》历史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优秀品质,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治国策略。
历史剧《魏征进谏》
旁白: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唐太宗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
侍女:皇上,请喝茶!
唐太宗:哼!这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朕来这儿用过的旧银器,如今我大唐国富民强,还差这几个茶壶、茶碗,快把总管叫来?
旁白: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太宗的内宫。 魏征:“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就糟了。”
唐太宗:“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
唐太宗:“难道我是在效法隋炀帝吗?” 魏征:“是的,陛下!”
唐太宗(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旁白:太宗曾自己暗自发狠道:
唐太宗:“魏征每次都扫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 旁白: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魏征为代表的大臣的带动下,出现了贞观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这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虚心纳谏之外,唐太宗还有哪些治国策略呢?一起来看材料二。
材料二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资治通鉴》
房玄龄 杜如晦
问题: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策略?(评价目标1、2)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图片和史料解读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和治国策略,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贞观之治”治国措施及治国成效
过渡:正是由于唐太宗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所以贞观时期他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问题:唐太宗时的治国措施有哪些?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三省六部制这一政治建制示意图,教师适时点拨该政治建制下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关系,加深对这一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被收罗笼络)。” ——唐太宗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问题:图片和材料与唐太宗时的哪项制度有关?该制度正式确立于何时?唐太宗时,什么逐渐成为了最重要的科目?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直观再现唐太宗时完善科举制的状况,加深印象。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经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
材料二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唐太宗
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唐太宗又采取了什么治国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找出关键词“存百姓”,让学生体会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通过史料二反映的措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思想的理解。
阅读材料并思考:贞观以后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启发学生说出粮食丰收,马牛遍布四野,米价便宜,住宅外面的大门不关闭等材料信息,从而理解贞观之治的治国成效。
(5)对照大屏表格快速巩固本部分内容,并注意关键字词。
第二篇 一代女皇御乾坤
1、过渡引领: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大唐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他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一代女皇御乾坤。
2、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3、交流点拨:
(1)治国措施
问题:武则天是如何当上女皇帝的? 武则天在位时创立了什么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百度搜索相关名词,引导学生理解殿试制度。
下列材料反映了武则天的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评价目标1)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相关史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措施,并能理解其作用。
(2)治国成效
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评价目标1、2)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比,武则天神龙元年户数比唐高宗永徽年间增长,可知人口增加,此时给学生提示:古代社会,人口是衡量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由此,学生不难推断出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从而加深对武则天时期治国成效的理解。
再次出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评价目标2) 点拨:武则天打败西突厥,控制了西北地区,击败吐蕃,夺取了安西四镇,使唐朝的影响达到天山一带,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些都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武则天时巩固开拓边疆的概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图中学史的方法。
对照大屏表格加深记忆,并找出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中,哪一条能够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为内在线索,所以此环节让学生找出武则天措施中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措施,紧扣本课设计线索,同时加深学生对“以民为本”思想的理解。
第三篇 孜孜玄宗开元盛
1、过渡引领:武则天的一系列治国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正如郭沫若先生评价武则天(生齐“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的统治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篇——孜孜玄宗开元盛。
2、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3、交流点拨: (1)唐玄宗李隆基
屏幕展示唐玄宗李隆基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什么?
点拨:“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表明唐玄宗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采取的治国措施有哪些呢? (2)治国措施
问题: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贤相有谁?
下面这则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在政治方面的什么治国措施?(评价目标1)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不合格而被撤职。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问题:唐玄宗在经济方面的措施,能体现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归纳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图片与材料展示,让学生自主归纳治国措施,以问题的形式,强调重要知识点并紧扣“以民为本”治国思想这一内在主线。
(3)治国成效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的什么景象?(评价目标1、2)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国家富足,社会安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杜甫的诗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中
描述的开元盛世的景象,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联系课本知识,加深对唐玄宗“开元盛世”治国成效的理解。另外,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的盛世局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位皇帝?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升曲线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线索。
(四)质量检测 生做学案“能力训练”后,并订正。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的不安乐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据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评价目标1)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评价目标1、2、3)
(五)启发升华 思考:(评价目标1、3)
1、唐朝三位皇帝在治国措施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从用人和经济两方面考虑回答,用人方面,都能任用贤能,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经济方面,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着力发展经济。
2、除此之外,唐朝兴盛的原因还有哪些?
引导学生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的角度思考,点出国家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此外,还有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等。
3、唐朝的繁盛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从三位皇帝的治国措施中,体会到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的治国思想。
今天,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说的呢?
屏幕播放视频:《平语近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今天,我们的习总书记依然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应立下的远大志向,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的不懈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位皇帝在治国措施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唐朝的繁盛对我们今天国家发展的启示,再次紧扣本节课的内在主线
“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通过播放《平语近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视频,由古及今,以史为鉴,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依然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由此升华主题,感受家国情怀,让青年人立下远大志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