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08: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有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已逐步具备阅读理解,图文分析,自主探究等能力,但在材料的研读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展讲、教师讲述等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运用历史图片、资料、视频材料等创设情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唐玄宗前后期的统治的对比,学会以史为鉴。阅读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唐玄宗的统治,感悟国家兴衰与个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前半生勤奋刻苦,使他走上了人生巅峰,创造了唐朝的鼎盛。后半生骄奢淫逸,使唐朝走向衰亡。他的一生跟整个大唐的命运走向也是极相似的,这个人物是谁?
回顾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复习旧知识,提高学生注意力
讲授新课
一、读书独学、完成预习(阅读教材23-25页,在课本上勾画以下内容)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 黄巢起义的原因、影响。 2.唐朝灭亡的时间标志。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概况、实质、特点 2社会发展趋势:
二、对学群学,展示生成
第一篇章:八年浩劫成割据,李唐王朝盛转衰。 1.什么是“安史之乱”?请同学结合预习,给安史之乱下个定义(包括时间、人物、目的)。 (出示幻灯片 安禄山 史思明图片)
2、通过三则材料来寻找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材料二:(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2)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3)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
学生自学完成预习

学生根据自学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人物、目的。 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后,小组交流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图片,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论从史出,根据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总结答案,指导材料分析的方法)
3.播放视频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4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讲述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第二篇章: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4页后读以下材料分析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有什么影响? 宦官甲:别以为你是当朝宰相,你呈上来的文本还得让我批准呢!
宦官乙:你这混帐东西,别看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就活不了!
宦官丙:你这混帐东西,别看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就活不了!
百姓:如今这朝廷越来越腐败,藩镇你打我,我打你,到头来都跟我们要税,这几年天灾又不断,我们可怎么活呀!
2、了解黄巢起义的经过和影响。
第三篇章:五代十国重分裂,藩镇割据是根源。 (一)结合地图说出什么是五代十国?(出示ppt)
(二)五代十国政权的实质是什么?(ppt出示图表)
(三)五代十国局面的影响?(ppt出示古诗)
学生结合课本简单地复述一下安史之乱的经过。(包括时间、人物、
地点、结果)
学生根据材料讨论总结安史
之乱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从国家和个人角度回答)
质?
小组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 (同板书)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板书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唐朝衰亡 黄巢起义 致命打击 五代十国
后梁灭唐 唐朝灭亡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已逐步具备阅读理解,图文分析,自主探究等能力,但在材料的研读上还存在一定障碍,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展讲、教师讲述等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历史图片、资料、视频材料等创设情景。 一、重视历史图片教学
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形象的历史,也是直观的历史。对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历史学习的实效。在本课中,我主要运用了三种类型的历史图片: 1.历史图画
历史图片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有人物图、实物图、事件图、场景图、历史漫画等,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客观等特征。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并开发了一些历史文物图。如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教学中,我开发了唐墓壁画《宴饮图》及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在教师点拨及层层设问下,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图片信息,既对前面所学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又较为直观地了解了开元末年唐朝社会重视并追逐享乐的情况,从而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在五代十国历史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充分解读《韩熙载夜宴图》,引领学生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征,也为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学习埋下伏笔。此外,本课选用的历史文物图还兼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学生在这些历史图片的欣赏与解读中,不仅可以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而且也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艺术熏陶,对激活艺术与历史之间的相关链接也有帮助。
在本课中,我还运用了历史人物图。如给唐王朝统治带来致命打击的黄巢,以及灭亡唐朝的朱温,给学生基本的认识印象,再以人带事,帮助学生把握唐朝衰亡的过程。 2.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有关的地图,几乎直观、 形象地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在本课教学中,我开发并利用了四幅历史地图。在安史之乱经过的教学中,我展示了《安史之乱的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概况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在黄巢起义影响的理解中,我引导学生对比《安史之乱示意图》和《黄巢起义示意图》,并观察《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局势》,从起义波及范围及黄巢起义后唐王朝实际可控范围等角度理解。在第三子目的处理中,我充分运用教科书已有资源《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引导学生了解政治上分裂割据的特征,又引导学生从政权数量的减少及部分政权疆域的扩大认识中华大地统一的趋势从未中断。 3.历史图表
历史图表往往糅合统计学、史学、数学等学科因素,在直观反映历史发展趋势、规律、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在本课中,我运用了《唐、五代十国、宋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后我又展示简易表格,通过指导学生关注五代十国部分政权的建立者及其身份,引导学生了解五代十国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课堂小结中,我又出示了唐朝建立到衰亡的示意图,使学生对从唐朝的建立到繁荣到衰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课重视历史图片教学,做到了“以图证史”、“以图佐史”、“以图激趣”。我认为在历史图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与文字史料相比,有些历史图片所含的信息是比较复杂的,容易产生对图片的误读情况。我们在处理图片史料时应当特别谨慎,切记简单化、主观化,要多方面查证图片史料的信息内涵,同时思考教学问题的切入点,精心进行问题设计,真正发挥图片史料的历史价值。
第二,历史图片虽然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课堂教学中选用的图不宜过多,选用的图要典型、要有代表性。图片史料的教学价值还可以进一步被挖掘,特别是历史人物图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的具体特征,从细节之处进行精心设问;我们也可以关注不同时期同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在对比与变化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等,不断探索历史图片运用的有效策略。 二、找准乱世教学的立足点
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唐气象不同,本课从安史之乱起,描绘的是盛世逐步走向终结,乱世逐步兴起的画面。
作为2011版新课标的新增课程内容,在乱世的教学中,我首先注意把握历史的时序性。本课共分为“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个子目,围绕唐朝后期由盛而衰而亡以及之后的历史展开叙述。在教学中,我注重带领学生把握这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并通过图示法的方式作了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唐朝历史的整体进程。
第二,从内容上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以地方节度使实力的变化为线索串起三个子目的教学。首先,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分析中,我呈现敦煌第156窟的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唐末节度使实力的强大,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逐步形成割据势力的局面,即藩镇割据局面。在黄巢起义的结果及影响教学中,我又引入《黄巢起义后的唐朝局势》图,引导学生得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的结论。在五代十国的教学中,我提供了简单的列表,引导学生把握五代十国政局的实质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三,注重与盛世的对比教学。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第2课的学习了解了“贞观之治”及“开元盛世”两大治世,对盛世的面貌及盛世的成功治国举措有一定的了解。在导入部分,我择选了杜甫《忆昔》和《垂老别》的选段,在唐朝繁盛与衰亡的强烈对比之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出现?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学习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唐玄宗前后期采取的不同统治措施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我认为在乱世的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注意挖掘古代治世、盛世及乱世、衰世的现实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经验,无论是“治世”的成功经验,还是“乱世”的惨痛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引为鉴戒。
其次,乱世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受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我们无需做到面面俱到,但历史教师若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可能会给学生呈现另一种生态的课堂。 三、多视角呈现五代十国历史
“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增要求。
这类历史知识的增加,主要是为了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我首先为学生呈现了《唐至宋的政权更替示意图》,并指导学生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知道唐以后政权更迭基本史实,并直观形象的感受五代十国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历史特点。
此外,我提供《五代十国部分政权的建立情况》的历史图表,学生从建立者的节度使身份中知道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从而建立起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这也为北宋解决武人专权而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这一块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起点。
唐至宋期间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移,期间的五代十国在经济重心完成转移上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修订版的统编历史教科书在“相关史事”栏目中提供了吴越王修筑钱塘江堤坝的资源,这对学生从经济角度了解五代十国历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将这一资源设计为课后的学习延伸,鼓励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感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地区的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一分裂割据时期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均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用更为开放、更为多元地眼光看待五代十国的历史,并从多个角度呈现五代十国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