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再一次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历史.汉族政权北宋先后与辽、西夏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立,出现了时战时和的局面,民族交融进一步得到加强。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影视剧对这一时期历史有所了解,可以借此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契丹的历史和传说及杰出首领阿保机,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 契丹、西夏的兴起与发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四人小组对话:
(1)小明:“谁能告诉我,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又建立了哪些政权呢?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芳芳:“唐朝灭亡后就建立了北宋,它和辽之间还发生了战争。” (3)朵朵:“好像在西北地区有诞生了一个新的政权叫西夏。” (4)辰辰:“好像还有其它政权的存在吧?我也说不清。” 教师:
那么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吗?唐朝灭亡后,到底建立了哪些政权?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最终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设计意图:
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在对话中,让学生对唐朝灭亡后政权林立、互不统属形成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地图
思考问题:通过所给线索,将地图拼完整,并说明所拼部分的地图代表的政权? 学生:上黑板操作,代表政权分别是辽、西夏、北宋。
教师过渡:唐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公元906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经过了宋太祖、宋太宗两位皇帝的努力,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既然北宋是局部统一,说明这一时期还有其它政权的存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位于北宋的北方,有一个政权正在悄然兴起,你知道是什么吗?谁建立的政权成什么?建立时间?定都哪里?建立政权的民族? 学生回答:耶律阿保机 公元916年 辽 都城:上京 契丹。 教师强调:上京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境内。 多媒体:展示《契丹颂》
教师提问:根据这首诗,请你判断契丹是一个什么民族?并在诗中找出依据。 学生:游牧民族。
教师提问:诗人用哪些词语形容契丹人的生活状况? 学生回答:自在、幽遐、安逸。
教师过渡:早期的契丹人生活看似安逸幽遐,后来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图片反映出契丹人的生产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 学生回答:出现了牛耕。
教师提问:契丹境内出现牛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汉人避乱,逃入契丹境内,带去了铁器、牛耕等生产方式。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建筑房屋、城邑,创制了契丹文字,制造货币等。 教师提问:通过这些反映了契丹的生活收到了谁的影响呢? 学生提问:深受中原地区汉族的影响,双方交流日益密切。 教师过渡:契丹的实力不断增强。之后它与北宋之间发生了什么? 多媒体:播放视频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四幅漫画和一张地图。 小组合作:
(1)讲一讲他们反映的故事,并在地图上简单标示过程。 (2)依据故事,回答白板上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澶渊之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为后面分析解决问题做必要准备。
教师提问:根据澶渊之盟的内容,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成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过渡: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那么你们的观点能否与史料相印证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事论结合,客观评价事件的能力。
学生分别分析三则材料产生的影像。
教师:澶渊之盟不仅密切了宋辽之间的官方交往,还在边境互设榷场进行互市,请学生完成游戏。(找出互市中,北宋与辽输出的物品。)
教师过渡:可见,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好处,实现了双赢。维持了双方上百年的和平友好局面,它的签订能否为北宋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开启一种新的模式呢?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除了北宋、辽以外,在西北地区诞生的新的政权是什么?有谁建立的?时间、定都在哪里?建立政权的民族?
学生回答:西夏 元昊 公元1038年 都城:兴庆 党项。 教师强调:兴庆位于今天宁夏银川。
教师:学生观察地图,说说西夏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教师提问:西夏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局面,加快民族发展,元昊意识到要向其他民族学习。他向谁学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活动,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答案,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过渡:与此同时,元昊对北宋还做了什么? 多媒体:播放视频。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面对元昊连年对北宋发动战争,西夏境内的百姓是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多媒体:出示材料
教师过渡:通过谈判,最终双方决定议和。
思考问题:三则材料反映出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是什么? 学生:由战争到议和。
教师强调:战争史短暂的,和平才是长久的,它符合双方的利益和愿望,是大势所趋。最终,三方形成了怎样的格局呢? 学生:三足鼎立或是并立的格局。
教师小结: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少数民族在于汉族的碰撞交融中,既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又实现了共同发展,他们为巩固我国的边疆地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文化。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头绪很复杂,首先是要合理安排知识点的时间,并理清线索。在设计本课中,我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设计了很多的小组合作和游戏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更充分合理的的融入到教学中,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