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09: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故而本课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对知识的热情。
根据课标要求: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突显了三个特点:农业、手工业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海外贸易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由此形成教学主线: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以问题和图片导入、呈现问题带问探究、课堂历史剧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过程中渗透教材内容,则易事半功倍。同时,在小组完成思维导图制作后,合理利用多媒体和智能功能,及时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利用“读史感悟”的环节使学生学会思考,感悟历史以史明智,健全个性,达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2016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单元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为教学主线,展示了宋元时期的政权变化、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本课在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宋代的政治发展;下启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材内容】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实则包含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与结果。
宋代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时期,垦田面积扩大,新农具出现,耕作技术提高,新品种引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同时茶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使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突出,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地位慢慢超过北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学生情况分析:
【个性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知识能力特征】此前学生并未接触过古代历史,相对陌生。但宋代经济图文资料较多,学生对其易理解、易掌握。
【拟授课对象】初一(1)班,学生生源较好,学生整体素质较强。通过调查教师了解到学生思想活跃,理性思维特别强,对历史概念不感兴趣。
【解决策略】 以问题导入、呈现图文史料、课堂历史剧、小组合作等为基本思路。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浏览教材,观看历史剧片段,了解宋代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表现。结合史料小组探究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小组合作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设计,建构本课的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宋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突破方案】设问导入、课堂历史剧、小组合作等
【教法】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3分钟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交流下你所认识的宋代? 生:。。。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蒙古铁骑逼得跳海。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积贫积弱”窝囊的背影。这些都是我们对宋代政治的印象,那么宋代的经济如何呢?
【南海一号】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是一艘古沉船,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它在南海被发现,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视频】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它被打捞的过程。
这些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对宋代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对宋代的经济感到了一丝震撼!
宋朝真的这么厉害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的经济发展,来探寻这段历史。 正如著名宋代历史的研究专家,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所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古代经济的黄金时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本课内容,将经济进行大致分类。(板书:宋代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回顾导入,提出问题你认识的宋代是什么样的?以宋代政治上的微弱来反衬接下来宋代的经济的繁荣。结合视频,感受南海一号打捞的过程和宋代的古文物经济繁荣,以此吸引学生兴趣,埋下伏笔。
副板书:
越南水稻 棉花 茶叶 瓷器 草市 市舶司......
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完成
步骤2:【讲授新课】之【浏览教材】2分钟
师:同学们已经浏览完课本内容了,对本课也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本课的小标题,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那么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新的发展呢?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历史小品,重温一下那段历史。我们班正好有三大组,那咱们每个组负责一类经济表现,第一组负责找农业的发展,第二组手工业,第三组商业。注意,从小剧场中联系台词找,要有理有据。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代泉州的一个农户家,这天,太阳下山,大家饱餐过后,大郎、大郎媳妇;二郎、二郎媳妇;三郎、大侄儿开了他们的谈论:
有请我们的小演员们。(掌声)
步骤3:【历史小剧场】5分钟
师:通过刚刚的小短剧,不知道各个小组有没有发现各自要找的答案呢?请各个小组派代表谈谈各自领域中发生的新变化。
生:略。 【设计意图】:提前演练小剧场,提高学生在客堂中是参与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趣味性还给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同时,学会抓取有效信息,学会有理有据处理问题。
步骤4:【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15分钟
大家总结的很好,那老师给大家稍微补充补充,发现其中不一样的奥秘。 【农业】表现1:引入占城稻; 史料:“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钟》
表现2: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图】出现两个粮食中心:苏州和湖州,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可见其粮食产量之高。我们在地图上找一下苏州和湖州,发现它们靠近哪条河?对!靠近长江,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甚至在长江以南,我们把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江南。 【设计意图】:分析史料,证明真宗曾求取外来的占城稻,培养史料实证精神。读图发现,苏州湖州的地理位置特点,加强时空观念的建构,为本课难点经济重心南移埋下铺垫。
表现3:南方开始种植茶树和棉花,并且主要在南方。棉花和茶树被称为经济作物。南方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了,那么,
【问:南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结合课本谈谈。
北方原来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有利于农业生产。宋代气候变化,加上北方开发较早,战乱频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南方气候温和多雨,土壤肥沃,开发较晚,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宋代的气温变化对南方影响不大,南方河流、湖泊广布,有利于农业灌溉。
启示: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反之,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凡事要学会适度。 【设计意图】:联系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学会看待问题时眼光要长远。做事要适度,做人亦是如此。读史使人明智,教学学生做人的一点点道理。
【手工业】
师:接下来看看手工业方面。
师:表现1:北宋时期,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纺织业在南宋兴起,海南岛已经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了。
我们看到的是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这是哪种史料类型?生:实物史料。考古出土的文物已经证明了南宋的纺织业已经初具雏形。
【设计意图】:学会将史料进行分类,实物史料证明了棉纺织业的兴起,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精神。
师:明代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宋代纺织业技术,可见其真实性。
表现2:制瓷业。 【图】我们对比一下上下两组瓷器图片,明显发现宋代的瓷器工艺精湛,制作精美,出现了丰富的色彩和绘画,可见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地图】这些瓷器大多来自河北定窑和河南汝窑。后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精美。我们在地图上看看景德镇在哪?长江以南。江南地区。江南慢慢成为了制瓷业的重心。
表现3:造船业。 【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右边这幅图是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现在被保存在泉州湾的古船陈列馆。
宋代的这艘海船,长34m,宽4m,载重超过200t。200多年后的哥伦布,它发现新大陆的宝船,长仅24.5m,宽6m,载重最多100t。可见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达程度。
我们发现著名的造船业中心,大多在沿海地区,如广州、泉州、明州。这些宋代海船上海配备了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的便利。
【设计意图】:对比中外的船体大小和载重量,感叹宋代造船业居世界前列。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形成民族的自豪感。
【商业】
师:简单看看商业的变化。
师:表现1:商业中心:开封和临安,人口高达百万,柱状图。除了像东京、临安这样的大都市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大。13世纪,世界除中国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巴格达,城市人口规模在30-50万之间。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4万人,巴黎有6万人。像这样10万人口的城市,北宋年间就已经40个不止了。由此可见宋代城市的繁荣。
【史料】北宋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交楼街巷》 【设计意图】:结合柱状图和文字史料,多种手段展示宋代城市人口数量,对比除中国意外的其他城市人口,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东西方、中国和外国在同时间,人口上的差距和经济的繁荣程度。
表现2: 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货币流通量剧增,而古代钱币多由铜铁铸成,携带不便,对商品交易极为不便。北宋初年,在成都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它也预示着四川地区商业的繁荣局面。 【设计意图】:对比唐宋都城平面图,提取相关信息并对比。相较唐朝,北宋打破了坊市界限,还出现了早市、夜市,在城乡农村出现草市,大大便利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表现3:
【对比唐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平面图】相对而言出现了草市、夜市和早市。人们的商品贸易不在有严格的界限,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很大的便利。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
表现4: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正是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人们转而走向海洋。
【图】商贸港口:泉州、广州。
泉州,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朝时期在泉州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谚,外国人被叫做藩客。
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贸易,并且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朝政府专门设置了:市舶司。这是任然立在泉州老城区的泉州市舶司遗址碑。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等你们发现。
【设计意图】: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清明上河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段部分,现存于故宫博物院。隔着图片,我们似乎都已经感受到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经济繁荣。桥下来往的船只,桥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们,桥的两边,两列商品铺户。远远看去,田间小舍里,人来人往,牛羊林立。【25分钟】 【设计意图】:利用清明上河图,总结宋代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的发展,以及其具体的表现。这是本课前半部分,本课重点的回顾。
【地图】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宋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了解完了,我们做个简单的罗列。回忆一下:重要港口、造船业中心、商业中心、瓷都、粮食中心。 仔细看着地图,有没有发现这些中心有什么特点?
生:慢慢往江南地区移动。 【表格】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学法指导:先看项目,北宋年间的赋税,南北比例已经大致相当。南宋年间,南方经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宋史评价: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并且已经完成南移。
【设计意图】:回忆本课所学,结合数据表格,找出这些中心的特点是: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地区的赋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证明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步骤5:【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5分钟
师:那么,经济重心,到底为什么默默地南移了呢?回忆一下当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①政治: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经济: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
材料二: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③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的自然问题,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我们课堂前半段里提到的,北方出现过渡开发,植被破坏等问题。
【回顾南移】看图说话。魏晋南北朝时:为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设计意图】:回忆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试图自己解决本课难点,结合材料,探究突破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中国古代史,学会将每个时期的发展,连成一条线来看问题。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由时间累积而成的。
步骤6:【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10分钟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学生展示:略
【设计意图】:学会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生成并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学会自己动手整理,合理利用希沃助手,及时共享学生的作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学会区分史实和观点,学会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步骤7:【课堂总结】
本课介绍了宋代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通过刚刚各个小组导学案的绘制,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下来了。而宋代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促成了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整理线索,感受宋代的经济发展。
步骤8【读史感悟】
老师想跟你们交流一下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悟。 生:略。。
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当年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看到了工艺精湛的瓷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船等等等等,隔着屏幕,隔着历史长河,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宋代经济的繁荣足以让人称颂,而这些引以为傲的历史,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是中国无数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才智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可以说:我们骄傲,我们是华夏子女,我们也相信,未来祖国的美好,我们也将奉贤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古人智慧我传承,巨人肩膀路更远。
【设计意图】:升华本课,找到情感共鸣,启发学生,读史明智,这是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7.作业

1.继续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2.谈谈你对本课的感悟。
8.课后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宋代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通过三个领域经济上发展的表现,探索出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结论。以历史小剧场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为本课亮点,设计环节基本达成,实施效果较为良好。但本人经反思,仍有以下不足之处,如:
1.本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到位,出现前松后紧。特别是小组互动环节,给予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生成的内容不够完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讲授部分要尽量精简。
2.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其路线与海上丝绸之路很相似,对于路线图的使用不够到位。
3.本课提供的史料,大部分都有出处,利于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培养,但是,宋代南北方赋税比例的数据,来源不明,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