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09:2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2.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3.体会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文化繁荣;知道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丰富多彩,学生兴趣很大。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娱乐生活中接触过宋词,但关于宋词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词牌对学生来说比较专业。元曲离学生生活较远,但学生理解难度不大。《资治通鉴》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掌握。本课对都市生活丰富和元曲兴盛的原因描述较少,需要补充相关史料,学生才能理解。
教学重点: 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宋词、元曲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 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环节设计: 一、 激趣导入
提问:刚刚过去的是中国的那个传统节日? 学生:清明节。
教师说明: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 学生:祭祀、踏青。
教师: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对清明节都有描写。 出示词: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教师简介上巳节,请学生说出从这首词中看出的清明节的习俗。 二、新课教学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过渡:那么,我国还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学生预习并回答: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请学生阅读课本,找到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并与现在的节日习俗进行比较。 出示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学生从中找出宋时春节的习俗。
过渡:在宋朝的大都市里,重要节日有很多娱乐活动,有哪些呢? 出示史料:
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学生阅读史料,说出其中的娱乐活动,教师给予指导。
过渡:这是文献中的记载,现在我们通过文物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几种娱乐活动。 出示图片:《宋代蹴鞠铜镜》
教师:蹴鞠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是足球的雏形,分为竞赛和表演两类。《宋代蹴鞠铜镜》中的就是自娱自乐。 出示图片:图中既是竞赛类的蹴鞠。
请学生回忆在文学作品中接触过的因为蹴鞠而升官的人物,学生:高俅。
教师:在《水浒传》中高俅通过蹴鞠一路高升从侧面说明了宋朝政
治怎么样? 学生:腐败。
出示图片:《歌舞散乐壁画》
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出现的乐器,请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就相当于一个小型中国古典乐队在演奏。
过渡:乐队演奏配合表演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综合性艺术是什么?
学生:杂剧。
出示图片:《杂剧陶俑》和《丁都赛》
请学生说出左边三幅图所反映的杂剧的表演形式。教师简介丁都赛:据宋代文献记述,丁都赛是北宋末年开封著名杂剧艺人,平时在“瓦子”中表演。丁都赛相当于现在的明星艺术家。
过渡:上述娱乐活动都可以在一些场所享受到,以北宋的开封为例,哪些地方或场所可以享受以上娱乐活动?
学生:大相国寺、“瓦子”“勾栏”。在这些地方,即可以进行商业活动,也可以进行娱乐活动。
教师:古代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对这些娱乐场所有很多描写。
出示练习:《水浒传》中有多处关于“瓦子”的描写,如笫六十五回“又撞见杜迁、宋万两个从瓦子里走将出来”,笫一百—十回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李逵等人在“瓦子”最有可能( ) A.会晤同乡、寄宿、兑换“交子” B.欣赏《感天动地窦娥冤》剧 C.为他人购买“火药”配方 D.观看说书、唱曲、杂耍等表演 学生:D。
过渡:这些娱乐场所在大都市中比较多,宋元时期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学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
过渡:这些大都市市民文化生活繁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学生: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些是伴随他们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过渡:娱乐生活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文学艺术也开始随着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发生变化,宋词、元曲繁荣起来。 (二)宋词和元曲
出示以下问题,请学生自主学习: 1.词又称什么? 2.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3.宋朝代表词人有哪些,生活的时期和词风是什么?谁为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贡献是什么?
4.元曲包含哪些内容? 5.杂剧是一种怎样的艺术?
6.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7.“元曲四大家”是那些人?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重点强调第3、6、7题:北宋苏轼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两宋时期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辛弃疾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过渡:关于词,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词是词牌。什么事词牌呢? 学生:词牌是词的格式。
出示李清照的两首词:(所有出示的词都请学生齐读,纠正学生读错的字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这两首词的词牌是一样的,词的格式完全相同,所以写词也叫填词,这是为了配合乐谱,易于演唱。根据所学知识,这两首词应该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学生:前期。
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李清照后期的词。 出示: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同样是写春夏时节的落花,《如梦令》和《声声慢》中用了不同的描写,反映了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与词人的经历有关。 过渡:苏轼词风豪迈飘逸,我们来体会一下。 出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过渡:苏轼词风豪迈,但并不代表他的所有词都是豪放的,他曾经写过怀念亡妻的委婉的词。 出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过渡: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迈词风,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破阵子》。
出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提问:为什么辛弃疾只能在梦里回到沙场?
学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辛弃疾有志不能伸。 过渡:相对来说,元曲更受百姓欢迎,为什么呢? 出示:
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叙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徐大椿:《乐府传声》
原文大意:元曲与诗词是完全不同的,它直抒胸臆而不曲折隐晦,一般采用民间俗语而不用文绉绉的话语,叙述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而不说那些生僻晦涩的东西。这是因为它都是讲述古人的事情,让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听懂,而不同于文人学士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
请学生总结元曲更受百姓欢迎的原因。
过渡:现在我们就以《窦娥冤》为例,来看一看元曲的特点。 出示:《窦娥冤》第三折选段。
(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教师解释【耍孩儿】是曲牌,【三煞】【二煞】【一煞】【煞尾】是这一折要结束了。请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元曲的通俗易懂。
过渡:以上基本是百姓的娱乐生活,宋朝出现了专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的史书,就是《资治通鉴》,同学们都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现在进行提问。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提问:《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者、体例、记述的史实的时间范围和书名由来分别是什么?
学生: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 练习反馈
教师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学生完成练习册检测反馈部分及下题: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C)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