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分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相关联系的子目,从社会生活、文学、史学三个层面生动地展示了宋元朝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本课从社会生活史、文化史角度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补充,有利于学生对宋元历史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从侧面反映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单元和这一册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人物;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搜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教法与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都市生活、传统节日和习俗等,与初一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因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宋元时期的文学成就方面,初一学生业已有一定的宋词积累,但多从文学的角度理解,缺乏文史之间的必要联系。经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但不同学科之间习得知识的自觉迁移能力不足,历史学习中联系与综合的意识有待增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学者汤因比
与汉唐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的朝代。 ——财经作家吴晓波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穿越的话题,如果你能穿越,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生活? 学生回答,老师随机应变。将穿越话题点到穿越宋朝。那么宋元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哪些造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穿越回去,跟着小猪佩奇一起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 二、教授新课: 目标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师:佩奇首先来到北宋开封城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正在举行热闹的庙会,她却不知道身在何处?你能告诉她吗? (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大相国寺,教师对其进行简要介绍,使学生理解大相国寺是开封最繁荣的地方。
开封市内的大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佛门本事清净之地,但在宋朝,大相国寺却为经济让步了。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供“百姓交易”,内外人流如潮。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百货,靠近佛殿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绣、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我们在那里不光能买卖到各种纪念品,还可以观看傀儡戏、舞剑、杂技各种表演。如果我们幸运的话,赶上元宵节,还可以欣赏到皇家乐队演奏。
师:除北宋的开封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呢? 生:南宋临安城 元朝大都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说一说宋朝城市的变化? 变化一:“市”“坊”界限逐步打破,分布更为自由(提问学生) 变化二: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 变化三: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变化四: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课件出示材料,由全部学生回答)
过渡: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市民阶层的迅速壮大,不同的阶层也早就了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佩奇决定到大街上逛逛,了解市民生活。她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摊位和围起的人群,不禁纳闷:这是哪?围起来的是什么?你能帮她解答吗?如图中所示的正店,是一家规模庞大的酒楼。值得注意的是,大酒楼正门两旁各有一个不太高的柱体。研究表明,那是灯箱,不仅起到店招广告的作用,而且在晚间有照明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宋代的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从“久住王员外家”的招牌可见,这是宋朝的一家客店。从久住可以看出这家店信用度挺高的……
师: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师:佩奇被瓦子里围起的人群吸引了,她走了过去,并拿出相机拍照留念。拍完照后,佩奇想和大家分享她所拍摄的照片,还要考一考同学们! 课件出示图片由学生竞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说书 傀儡戏 蹴鞠
角抵 斗蟋蟀 看猴戏
看戏剧表演(杂剧)
过渡:看完表演,佩奇饿了,于是她到摊位找吃的。她发现不少摊位的商贩在卖粽子。这会是什么节日呢? (端午节) 今天许多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让我们首先根据一些诗或词来猜一猜宋代有哪些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 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 元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 中秋节 目标二:宋词和元曲
过渡:佩奇吃饱喝足,继续走在大街上,发现很多宋朝人在吟唱词,你能告诉佩奇词有什么特点吗?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师: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是经典的作品表达的文化情感却是可以穿越时空,引起所有人的共鸣的。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在央视全新创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几位传唱人所唱的竟然是宋人吟唱的词。佩奇决定分享给你们,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猜一猜,品一品吧。
课件播放《经典咏流传》的三首传唱歌曲。引导学生从歌曲中品读宋词之美,了解宋词。
歌曲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歌曲二:《如梦令》 李清照
歌曲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大代表: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并收集整理三人的代表作品及其词风。
过渡:如果说唐诗、宋词是可以唱的文学形式,那元曲就是可以演的文学形式,那么什么是元曲?佩奇决定到元朝大都去了解了解。她来到元朝大都,看到了这样的演出,你知道她在看什么吗?
课件出示故事简介:年轻寡妇窦娥遭受无赖陷害,被贪官判处死刑。她临刑前对苍天发下三桩誓愿,陈述冤情。她死后,誓愿一一实现,冤情昭雪。 生:关汉卿的《窦娥冤》 师: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杂剧是元曲的一部分,除了杂剧,元曲还包括哪些?有什么艺术特点? 组成部分: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艺术特点: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元曲四大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目标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过渡:走着走着,佩奇累了。她找了一家茶馆,坐下喝茶。喝茶的时候店小二给她推荐了一些书籍。其中有一部北宋的史学著作引起了佩奇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1)这部书的作者、体裁、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作者为什么要编写这部书? 以史为鉴,加强统治
(3)如何评价这部书?(地位) 中国史学的不朽著作 【小结】愉快的穿越之旅,到这里即将结束,佩奇开心地写下了《宋元都市游记》,请你帮佩奇看看这篇日记有没有错漏之处。(学生通过找茬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反思)
今天,我穿越到了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北宋大都最繁华的地方是开封府,我们去农贸市场购物、游玩,那里节目可丰富了,有唱戏的、说书的、甚至还有篮球比赛看呢。南宋开封的文化娱乐业更加发达宋代还有可以唱的诗歌,我最喜欢苏轼的曲了。在临安,我还观看了马致远的悲剧《窦娥冤》。在宋元的大都市中,我最喜欢北宋的开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