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光现象(提高)
【考纲要求】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掌握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4、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理解其应用;
5、知道光的色散的相关内容;
6、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知识网络】
【知识点梳理】
考点一、基本概念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或空气中c=3×108m/s。水中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为真空中的2/3。
2、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一点”、“二角”、三线”: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反射角,AO、NO、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
(3)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4)漫反射: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S为光点,S’为像。
(6)球面镜: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如下图所示,O为入射点;i和r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AO、MN、OB分别是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
(3)色散现象说明:①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红外线特点:热作用强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步枪的瞄准器、电视遥控器;紫外线特点: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作用:紫外线灯灭菌、防伪标志
要点诠释:
1、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介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白光照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分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光线由空气进入三棱镜后,发生了光的折射,由于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3、在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二、基本的规律、特点
1、光的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和物体的左右相反;
(5)像是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用光屏去呈接。
3、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考点三、实验探究
1、光的反射实验步骤:
(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2)在纸板上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用激光笔沿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对应的反射光线。
(3)观察两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猜想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相等;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4)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6)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角i和r。
2、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1)将纸对折,在对折处画一条直线段,把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立在对折线上;
(2)在白纸的一方任意位置放点燃的蜡烛,用笔记下蜡烛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3)用手在玻璃后面摸一摸是否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观察白纸上是否有蜡烛的像;
(4)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处,移动这支蜡烛,再左右移动头部,从不同位置看上去蜡烛和像完全重合;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再做一遍。
要点诠释:
1、光的反射:(1)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2)通过测量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平面镜成像:(1)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2)试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和像完全重合;(3)试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4)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5)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上(光屏)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三种光现象的识别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思路点拨】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水面“折”枝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应用,区分三种光现象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银幕上的像
C.雨后的彩虹
D.游泳池内水的深度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答案】B
类型二、光的反射
2、两平面镜OM1、OM2之间夹角为θ,入射光跟平面镜OM2平行,经两个镜面两次反射后,出射光跟OM1平行,如图所示,那么此θ角应为( )
A.30°
B.45°
C.60°
D.75°
【思路点拨】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相等,
又因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分别与两镜面平行,可以结合几何中角的关系定律,来推导θ角的度数。
【答案】C
【解析】因为入射光跟平面镜OM2平行,出射光跟OM1平行,如图所示,
AB∥OM2,CD∥OM1,则∠1=θ,∠4=θ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夹角
即:∠2=∠1=θ,∠3=∠4=θ,
所以△BO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θ=60°
【点评】题目考察了光的反射规律。解题时结合三角形的知识。
举一反三:
【变式】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为
°;若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将增大
°。
【答案】30°;10°
类型三、平面镜成像
3、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思路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在面镜的过程中,由于视角变大所以感觉上像变大了,实际像和物大小相等。
【答案】A
【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面镜,所以选项A正确。
【点评】题目考察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现象中,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总与物体大小相同。
举一反三:
【变式】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他们在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反射时光路是
的;有时阳光射进来,部分同学看到镜子里很“刺眼”,这是因为镜子发生了
。同学们穿的校服看起来是蓝色的,是因为校服
蓝光。
【答案】不变
可逆
镜面反射
反射
类型四、光的折射
4、手电筒发出的光垂直地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的光圈如图中虚线所示,把水倒入烧杯中,烧杯注满水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化为图中的( )
【思路点拨】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条折射光线我们可以想象出光圈的变化。
【答案】B
【解析】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图为最左边和最右边折射光线的光路(注意黑色光线表示没有折射时的光线,红色表示折射后的光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在原来光线的内侧,由此可以联想周围光线都是如此,故B图为正确图形。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属于光学作图的基本考查,关键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
【答案】B
类型四、作图与实验探究
5、如图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A′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思路点拨】(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A。(2)入射光线是从A点发出的,连接A点和入射点O做出入射光线。
【答案与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像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连接AO画上箭头,A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题目考查了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时,实际上就是作对称图,注意垂直符号和虚线。
6、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同样的蜡烛,玻璃板等器材。
(1)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
;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2)请在下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思路点拨】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比较像的大小;在较暗的环境中,蜡烛A的光线经过玻璃板的反射进入人眼,人眼更容易感觉到,所以点燃蜡烛B周围更亮影响成像清晰度。根据平面镜成像,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作图。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不能(2)如下图所示
【解析】(1)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2)s′是s点的像,看到s′是因为看到了由s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发射后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掌握实验中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方法,此题巧妙的运用了转化法。
【变式】(小丽在水平桌面上用薄透明玻璃板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在实验中小丽视线正对薄透明玻璃板,看到蜡烛A的“像”,马上把蜡烛B放在所看到“像”的位置,并在白纸上记录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其中MN是玻璃板的位置,a是点燃的蜡烛A所在位置,b是蜡烛B所在位置。小丽根据实验记录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A.薄透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
B.找像时没有从多个方向观察
C.实验过程中没有使用平面镜
D.实验过程中没有点燃蜡烛B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丽解决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后继续实验。她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实验数据如下表。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物距/cm
2.8
3.8
4.5
6.3
6.5
像距/cm
2.8
3.2
3.8
4.5
6.3
6.5
【答案】(1)AB(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多选)关于下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B.乙图中: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C.丙图中: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
D.丁图中: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2.下列物理现象中,有一个形成的原因与其他不同的是( )
A.早上人们能看到位于地平线之下的太阳
B.人在河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比实际位置要高些
C.人在湖边看到的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3.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闪烁,像是顽皮的孩子在不时眨着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的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它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D.以上都不对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画出的潜望镜的示意图,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 )
A.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B.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C.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D.等大的倒立的虚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在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利的
6.如图所示,镜前竖直插两根大头针a和b,观察a和b的像重叠在一起的情形,其眼睛应放在( )
A.通过a、b的直线上
B.通过a、b像的直线上
C.通过a垂直于镜面的直线上
D.通过b垂直于镜面的直线上
7.以平面镜MO和NO为两个侧面的一个黑盒子里有一个点光源S,黑盒子的另一侧面EN上开有一个小孔P,如图所示。一位观察者在盒外沿与EN平行的方向走过时,通过P孔能几次被S所发出的光照射到(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8.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的折射和反射路径的是( )
9.(多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磨砂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漫反射
B.看到池子里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折射所致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彩色光是由白光组成的
二、填空题
10.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传播的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太阳光从太阳传到地球上,大约要用8
min
20
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_______m。
11.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_______的缘故,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_______反射定律。
12.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________°。
13.如图所示是一台验钞机,它工作时,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一种看不见的光的照射下会发光,这种看不见的光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三、实验探究题
14.如图所示,平面镜OM斜放在水平桌面上。(1)请画出小球A在平面镜OM中所成的像;(2)若将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至OM′位置,请画出这个过程中小球A在平面镜中的像移动的轨迹.
15.
如图所示,夏天的一个傍晚,有一个小孩站在池塘边看到了水中有一轮弯弯的月亮。请你运用光学知识作图说明这个小孩为什么能看到水中的明月。(保留作图的痕迹)
16.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所示;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2)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C
【解析】甲图中: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景物,是由于光在屏幕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乙图中:一束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发生色散,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故B正确;丙图中:用潜望镜可进行较隐蔽的观察,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成的,故C正确;丁图中:建筑物的玻璃外墙有时很刺眼,是由于光在玻璃墙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故D错误。
2.【答案】C
【解析】早晨看到太阳从地平线刚刚升起时,实际上它还处在地平线的下方,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位置升高了,所以看到的水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光从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使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光的折射。
3.【答案】C
【解析】星光绝大部分是宇宙中的恒星发射出来的光,恒星的发光是持续不断的,星光传播到地球表面前,除了要通过浩瀚的宇宙真空区域,还要穿过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星光从真空进入大气层时,要产生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地面所看到的星光是经过大气层折射后的那部分光。当星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也要发生折射,一般说来,空气相对于地面不是静止的,总是在流动,随着空气的流动,在观察者注视的区域内,空气的密度会时大时小,因此穿过该区域的星光被折射,会有所不同,于是,折射光线就会不停的颤动、摇摆。
4.【答案】D
【解析】经过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B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上方;A处发出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后传入人的眼睛,看到的在下方;所以使用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AB的像是倒立的等大的虚像。
5.【答案】C
【解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相同,色光的三原色混合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红外线可以实现红外遥控,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适当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有利,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6.【答案】B
【解析】当a、b两大头针反射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它们在平面镜中的像点也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人眼应在以ba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方向观察大头针,如下图所示:所以眼睛应在通过a、b像的直线上观察大头针。
7.【答案】D
【解析】S发出的光线,从小孔P射出,有以下四种情况:(1)由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直接从小孔P射出,如图1;(2)由S发出,经过平面镜MO反射后,直接通过小孔P的光线,如图2;(3)由S发出,经过平面镜NO反射后,直接通过小孔P的光线,如图3;(4)由S发出,经过平面镜NO反射后再经过平面镜NO反射通过P的光线,如图4。
8.【答案】C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故A不正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不正确;C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C选项正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而图中没有反射现象,故D不正确。
9.【答案】AC
【解析】用磨砂的玻璃做教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镜面反射,利用了漫反射,A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看到池子里的水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C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10.【答案】直线;1.5×1011
11.【答案】漫反射;遵守
12.【答案】OG;30
【解析】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观察图可知∠EOC和∠FOC一定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则CD为法线,又因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都分居于法线两侧,所以可知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OG为折射光线。
13.【答案】紫外线
14.【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即为A的像点。分别作平面镜转动过程中与A点相对应的几个关键像点A′,再用平滑曲线连接即为像点的运动轨迹。
15.【答案】如图所示:
16.【答案】(1)为了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从而比较物与像的位置及大小关系。(2)c错,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而在玻璃板后面应该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
【解析】对于这个实验要注意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方法。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等距、对称、虚像。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要用玻璃板来做,这样我们就既能通过光的反射看到平面镜所成的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从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通过测量两个距离,从而找出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观察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光屏上是否有像从而知道像的性质,即是实像还是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