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09: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等史实,养成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了解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大唐梦。梦回唐朝,你能想到的有哪些?(学生谈谈自己的大唐印象)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同时又以其开放、自信、富强的姿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追梦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一起去探寻唐王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一起去看看有哪些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分四个篇章来解读这段历史。
二、悠悠大唐盛世情
我们现在走进第一篇章《悠悠大唐盛世情》,老外也爱穿唐装,足可见我们大唐帝国的魅力。大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也比较活跃。展示《职贡图》。这幅画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生动情景。那么,唐朝时都与哪些国家有往来呢?展示《唐朝对外交通》,让学生观察、总结。唐王朝积极对外开放,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唐朝便利的交通,及对外往来的繁荣。)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展示各国的唐人街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唐人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过度到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从而点明主题,导入新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外来的贡品上,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 三、唐风洋溢奈良城
我们现在走进第二篇章《唐风洋溢奈良城——日本》。提到中日交往,不得不提到“遣唐使”。展示遣唐使船图片,及遣唐使使团组成,让学生研究一下日本如此重视到唐朝学习。原因是什么?展示一则材料,从材料来看,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制度和先进文化。
而遣唐使回日本以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怎样的影响?展示几则材料。材料一:政治方面,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材料二:文化方面,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材料三:社会生活方面,茶道、服饰、建筑、货币等方面,都能见到大唐的影子。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边展示图片,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直观感受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之深。)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的交流做出了贡献,最突出的是——鉴真。展示郭沫若的诗。鉴真受日本僧人邀请,决心赴日传法。十年间,鉴真五次东渡,五次失败,致使双目失明。让学生代入一下,如果是你,这种情况,会不会放弃?那鉴真有没有放弃?鉴真不忘初衷,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感受鉴真为把大文化传播到日本,不畏艰辛,永不放弃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身份,感受鉴真东渡的危险性,增强对鉴真的崇敬。)
鉴真东渡,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鉴真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促进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可见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而另外一幅图片,扬州大明寺,寺内有鉴真纪念堂,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
与中国一江相隔的朝鲜半岛,在隋唐时也与中国来往频繁。我们来进入第三篇章,唐与新罗相友好。根据自学指导看书,找到相关的答案。 四、唐与新罗相友好
朝鲜半岛的新罗派遣世界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新罗音乐传入中国,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我们来认识一位唐与新罗友好的使者:崔致远。崔致远,新罗人,12岁时离家来中国求学,如饥似渴学习中国文化,18岁时考中进士。28岁时以唐使身份回到新罗,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新罗。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我们来进入第四篇章《漫漫玄奘西行路》。 五、漫漫玄奘西行路
唐朝时,把印度半岛的各国统称为天竺。唐朝时,中国与天竺的交往达到高峰。在与天竺的交往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玄奘。
同学们先结合课本,分析一下,玄奘西游的原因是什么?找出答案。由这段经历,我们会想到哪个艺术形象?哪部作品?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知道的《西游记》?影视作品中的玄奘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播放视频《玄奘之行》,让学生感受玄奘西行之路的艰辛。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认识。通过视频播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了解玄奘西游的经历和体会其中的困难,领悟玄奘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情感。)
出示地图,研究玄奘西行的路线,玄奘于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带回657部经书。回国后一边翻译佛经,并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的历史地位?
列表比较下鉴真和玄奘的经历,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做事应该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设计意图:列表格整理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表达,使学生再次认识体会到玄奘、鉴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个人品质和民族精神。产生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人的意识。)
大唐时期,对外交往是比较繁盛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喜欢与唐朝友好往来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
1.唐朝经济富庶、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对各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2.唐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3.交通便利发达。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内容的1(一个人) 2(两本书) 3(三个国家)
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学会理性的分析问题,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练习
出示几道题目,让学生自我检测本课知识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