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内蒙古包头地区初中升学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太尉荐寇莱公①为相,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帝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乙】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曾被封为莱国公。②严:这里指敬重;供帐,这里指宴请。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上由是益贤太尉( ) (2)准莫谕其意( )
9. 翻译下面句子。
(1)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
(2)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
10. 从两篇选文中能看出寇准是什么样的人?
11. 【乙】文《霍光传》中“不学无术”特指修身不足,你认为【甲】文里“莱公数短于上前”是寇准不学无术的表现吗?
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初中升学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③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声非加疾也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 选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劝学的?
11. 第二段设喻论证了什么观点?《北冥有鱼》中的哪句话也体现了此观点?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4)此即日习于傲矣
10. 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静以修身 皆以美于徐公
B. 险躁则不能治性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 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12.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两处)
一 经 焦 躁 则 心 绪 少 佳 办 事 不 能 妥 善
13.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文后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一组是( )
A. 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B.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 D. 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11.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成语中,保留着古汉语的词义,如“师出有名”中的“师”就是“齐师伐我”中“师”的意思。请根据这一现象,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彼竭我盈 (2)视其辙乱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 本文选自________,它的故事情节可以梳理为:请见→______→参战→_______。
(三)
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④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①射:射箭 ②用强:拉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④中关:一半
14.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 (2)左右皆引试之
(3)非大王孰能用是 (4)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15. 《宣王好射》这了故事揭示了“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的可悲,它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0年内蒙古青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②,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富豪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时吴氏家延师儒,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求士为己用,闻鼎有才,鼎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③,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注】①鬻(yù):卖。②嬉敖:嬉戏游玩。③受赇:接受贿赂。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家素贱 (2)时吴氏家延师儒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师辞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10. 请简要概括詹鼎求学遇到的两个困难。
11. 选文刻画了詹鼎怎样的形象?请说明理由。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9.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固不可彻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③鲁公治园
④公犹夷不能决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 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13. 【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14.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模拟(二)语文试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21~25题。(共15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召公谏厉王弭①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④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国语·周语》,有删改)
注:①弭(mǐ):消除。 ②障:堤防,这里用作动词,堵塞。 ③壅:堵塞。④原:广而平的地方。隰(xí):低而湿的地方。衍: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⑤其与能几何:那又能(堵住)多久呢?与:语助词。 ⑥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2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闻寡人之耳者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暮寝而思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皆以美于徐公 乃流王于彘
C.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专诸之刺王僚也
D. 谤讥于市朝 国人谤王
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4.联系上下文,根据理解给划线部分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臣子委婉劝谏君主的言论。甲文中邹忌用 的方式,启发齐王明白自己受蒙蔽很深的处境;乙文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形象明了。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而令国家强盛,四方臣服,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忠言而激起民愤,终被放逐。你从两位国君截然不同的际遇中得到的启示是: 、 、 。(5分)
内蒙古
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内蒙古包头地区初中升学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太尉荐寇莱公①为相,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帝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太尉。
【乙】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曾被封为莱国公。②严:这里指敬重;供帐,这里指宴请。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上由是益贤太尉( ) (2)准莫谕其意( )
9. 翻译下面句子。
(1)莱公数短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
(2)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
10. 从两篇选文中能看出寇准是什么样的人?
11. 【乙】文《霍光传》中“不学无术”特指修身不足,你认为【甲】文里“莱公数短于上前”是寇准不学无术的表现吗?
【答案】8. (1). 认为……贤德 (2). 明白
9. (1)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太尉的缺点,但王太尉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
(2)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
10. 忠诚直率,宽容谦虚。
11. 示例:(选择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是。王太尉对寇准有知遇之恩,但寇准屡次对王太尉的缺点不能委婉劝谏,待人苛责。
(2)不是。寇准屡次直言相谏,更能体现出他对君忠诚,为人正直。
【解析】
【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明。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德。
(2)大意: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谕:明白。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是一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是“莱公数于上前短,而太尉专称其长”。重难点词语有:于,在;上,皇上;数,多次;短,动词,说缺点,说短处;而,表转折;称,称赞。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及,等到;出,出使;适,恰好,刚好;自,从;罢,罢官;还,回来。
【10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甲文的“莱公数短于上前”“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可以看出寇准的忠诚直率;从乙文的“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可以看出寇准的宽容谦虚。
【1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探究。选择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莱公数短于上前”是寇准不学无术的表现。从“王太尉荐寇莱公为相”可以得知,王太尉对寇准有知遇之恩,但寇准却“莱公数短于上前”。王太尉即使有缺点,寇准也应该委婉劝谏,而不是在皇帝面前直说王太尉的缺点。寇准待人过于苛责。从为国为民,忠于职责的角度来看,“莱公数短于上前”不是寇准不学无术的表现。根据“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可知,寇准屡次直言相谏,更能体现出他对皇帝的忠诚,为人正直。
【点睛】甲文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担任宰相之职,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说您的缺点。”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加显示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明。
乙文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先生在说我啊。”
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初中升学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③跂:提起脚后跟站着。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声非加疾也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 选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劝学的?
11. 第二段设喻论证了什么观点?《北冥有鱼》中的哪句话也体现了此观点?
【答案】8. (1)即使 (2)快,这里引申为声音宏大
9. (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0.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方法
11. 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或“去以六月息者也”或“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虽,即使。
(2)声非加疾也:声音没有变得洪亮。疾,快,这里引申为声音宏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并且。日,每天。参,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则,那么。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2)生,通“性”,天赋,资质。善,善于。假,凭借,利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选文第一段,运用比喻方法,指出了学习的意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结合文章第二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举出例子,指出了学习的方法。(3)总结:故选文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方法两方面劝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二段“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知,第二段运用设喻方法,论证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在《北冥有鱼》中找到借助外物的句子即可。“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或“去以六月息者也”或“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两句中写出了大鹏借助外物飞起,飞往南冥。故可体现甲文观点。
【点睛】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
(3)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4)此即日习于傲矣
10. 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静以修身 皆以美于徐公
B. 险躁则不能治性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 车马仆从习惯为常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12.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两处)
一 经 焦 躁 则 心 绪 少 佳 办 事 不 能 妥 善
13.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答案】9. (1)致:达到 (2)广:增长 (3)固:本来 (4)习:习惯,熟悉 10. D
11. 我前年之所以那么荒废懈怠,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
12.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13. 培养俭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致:达到。
(2)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3)句意:我本来就怕弟弟们焦躁。固:本来。
(4)句意: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习:习惯,熟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 以:来,连词/认为,动词;
B. 则:就,连词/却,连词;
C.为:成为,动词/被,介词;
D.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要正确。
余:我。所以:……的原因。废:荒废。弛:懈怠。亦:也。以:因为。故:缘故。尔:罢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依照句意“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可断句为: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可见乙文是从日常小事谈起,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侈,只要是衣服到处都是,出则车马随从跟随,就快是奢侈了,因此要注意这些小事。从小处培养俭的习惯。
【点睛】译文:
甲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文:官宦子弟最容易犯“奢”字、“傲”字。不一定是华美的衣食才称为“奢”的,只要皮袍呢褂样样都有,车马仆从件件齐全而自己却习以为常,这就一天天地趋于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人家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摆有权有势的架子,这样一天天地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之变坏,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骄”“奢”这两字的。初五晚上,又接到你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们焦躁,我前年之所以那么荒废懈怠,也是因为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好,办事便不能妥当。总之你要平心静气,你与弟弟们应该以此为戒,这是我恳切的嘱咐。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文后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一组是( )
A. 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B.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 D. 惧有伏焉 且焉置土石
11.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成语中,保留着古汉语的词义,如“师出有名”中的“师”就是“齐师伐我”中“师”的意思。请根据这一现象,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彼竭我盈 (2)视其辙乱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 本文选自________,它的故事情节可以梳理为:请见→______→参战→_______。
【答案】10. B 11. (1)示例:沸反盈天(“盈”在成语中的意思为“充满”可得分)(2)示例:南辕北辙(“辙”在成语中的意思为“车辙”可得分)
12.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够一一过问,但一定会按照真实情况处理。
13. (1). 《左传》 (2). 问战 (3). 论战。
【解析】
【10题详解】
A.间:参与/隔开;
B.鄙:目光短浅;
C.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
D.焉:兼词,于此/哪里;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盈,充满。成语“热泪盈眶”,释义为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盈”的意思即为充满。
视其辙乱: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辙,车轮碾出的痕迹。成语“重蹈覆辙”,意思为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辙”的意思即为车轮碾出的痕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狱,古今异义,诉讼事件;察:明察;虽,虽然;情,诚心。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概括文章内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概括文章内容,以曹刿为中心人物,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顺序来梳理概括即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写曹刿请见;“问:‘何以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写曹刿问战;第二段写曹刿参战;最后一段写曹刿论战。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
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④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①射:射箭 ②用强:拉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④中关:一半
14.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说人之谓已能用强也 (2)左右皆引试之
(3)非大王孰能用是 (4)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15. 《宣王好射》这了故事揭示了“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的可悲,它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4. (1)通“悦”,喜欢,喜悦 (2)拉(3)这,这个 (4)一生
15. (1). 悦其名而丧其实 (2). 求真务实,不可徒慕虚名。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说”,通假字,通“悦”,喜欢;“引”,动词,拉,拉弓;“是”,古今异义,这;“终身”,一生,一辈子。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写齐宣王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但他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是九石强弓,最终造成“悦其名而丧其实”的可悲下场。究其原因,从“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可以看出他喜欢恭维;从“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可知他身边多恭维的小人。因此宣王的悲剧启示我们做人要求真务实,不可为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不可只喜欢听奉承的话而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而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2020年内蒙古青山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②,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富豪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时吴氏家延师儒,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求士为己用,闻鼎有才,鼎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③,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注】①鬻(yù):卖。②嬉敖:嬉戏游玩。③受赇:接受贿赂。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家素贱 (2)时吴氏家延师儒
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师辞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10. 请简要概括詹鼎求学遇到的两个困难。
11. 选文刻画了詹鼎怎样的形象?请说明理由。
【答案】8. (1)向来,一向 (2)邀请
9. (1)我的职业不废弃就足够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成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10. 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父亲起初并不支持他读书。
11. 通过写詹鼎喜爱到学馆听人读书,夜晚坐在饼灶下诵读不止表现其酷爱学习;写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表现其廉洁奉公。
【解析】
【8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素”是“向来,一向”的意思;“延”是古今异义词,“邀请”的意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吾(我)、废(荒废)、足(满足)、奈何(怎么)、从(跟随)、游(交游,交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辞去(告辞离开)、遂(于是)、为(做)”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詹鼎求学遇到的困难,从家境来说,结合“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可知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从父亲的态度来说,结合“富豪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可知父亲起初并不支持他读书。
【11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可以看出詹鼎喜爱读书且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从“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可以看出其酷爱学习且刻苦;从“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可以看出其是一个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他们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富豪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给读书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一年之后,尽通其师之学,老师们辞别离开了,詹鼎于是就被成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选置人才为己所用,听说詹鼎有才,詹鼎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有人犯法,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受了贿赂,代人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呢?”詹鼎没有答应。平章事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詹鼎被抓进了监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9.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固不可彻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③鲁公治园
④公犹夷不能决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 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13. 【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14.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9.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10. 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11. D
12. 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13.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4. 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及翻译进行做答。这句话翻译为“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据此可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改变。
②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匮:穷尽。
③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治:修建。
④鲁公犹豫不决。决:决断或决定。
3.A.代词,他/表诘问语气;
B.结构助词,无实义/代词,这件事;
C.凭借/把;
D.都表示转折;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1)叩:敲;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于:到。
(2)成:修好;下房:仆人住的房子;不足:没有;甚: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阅读甲文,不难理解,“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揭示移山的原因,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揭示移山的目的,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6.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内容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愚公有坚定的信心,移山成功。启示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鲁公修理菜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修园失败。启示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否则将一事无成。
译文:
甲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文,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模拟(二)语文试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21~25题。(共15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召公谏厉王弭①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④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国语·周语》,有删改)
注:①弭(mǐ):消除。 ②障:堤防,这里用作动词,堵塞。 ③壅:堵塞。④原:广而平的地方。隰(xí):低而湿的地方。衍: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⑤其与能几何:那又能(堵住)多久呢?与:语助词。 ⑥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2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闻寡人之耳者
2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暮寝而思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皆以美于徐公 乃流王于彘
C.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专诸之刺王僚也
D. 谤讥于市朝 国人谤王
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4.联系上下文,根据理解给划线部分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臣子委婉劝谏君主的言论。甲文中邹忌用 的方式,启发齐王明白自己受蒙蔽很深的处境;乙文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形象明了。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而令国家强盛,四方臣服,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忠言而激起民愤,终被放逐。你从两位国君截然不同的际遇中得到的启示是: 、 、 。(5分)
【答案】21. (2分)(1)穿戴(2)使……听到
22. (2分)D
23. (4分)
(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呀。
(2)堵塞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
24.(2分)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④,衣食于是乎生。
25.(5分)第一空(2分)示例:类比/设喻/以自身经历为例;第二空(3分)示例:当政者广开言路、尊重民意,才能令社会安定、国家繁荣。(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