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突破限时练09:文言实词与虚词(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突破限时练09:文言实词与虚词(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2:32: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文言实词与虚词
(限时45分钟)
1.(2020·重庆中考真题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________②小大之狱________
③神弗福也________
④望其旗靡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2.(2020·遂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卒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________
②手不释书________
③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
④以一骡二马
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2020·聊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

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③共买食之
________??????????????????
④饮酒但饮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4.(2020·黔西南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4)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5.(2020·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

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________
②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________
③帝大悦,爵赏有差
________
④所历凡三十余国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4)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
6.(2020·绥化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标下列加点词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腰白玉之环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9:文言实词与虚词
(限时45分钟)
1.(2020·重庆中考真题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________②小大之狱________
③神弗福也________
④望其旗靡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释】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
(1)参与;诉讼事件(或:案件);赐福,保佑;倒下(每小题1分)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3)A
(4)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⑴①“又何间焉”,句意是:你又何必参与呢?故“间”是参与的意思,古今异义词。②“小大之狱”,句意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故“狱”是诉讼案件的意思,古今异义词。③“神弗福也”,句意是:神是不会保佑你的。故“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④“望其旗靡”,句意是: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故“靡”是倒下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关键词:(1)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2)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攻克。(1)句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这)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翻译时要进行补充。
⑶A项,“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分析不正确。文中的肉食者鄙中的“鄙”是古今异义词,鄙陋,目光短浅的意思。况且鲁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说明他也不是目光短浅的君主。BCD分析正确。
⑷本要结合当时国家遇到的危难情况及两个人的动作语言分析概括。《曹刿论战》,曹刿在得知齐国攻伐自己的国家后主动去见鲁庄公,并在战争前和战争中献计献策,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链接材料】当郑国有危难的时候,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但烛之武推辞了。后来在郑文公承认错误并陈述厉害关系之后,烛之武才答应出使楚国。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的人。意对即可。
2.(2020·遂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卒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用“/”给乙文划线语句断句,划两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________
②手不释书________
③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
④以一骡二马
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案】
(1)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给予、赠送;放下;难道;用
(3)①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②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4)我们青少年学习时,要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要专心致致,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和别人在生活方面和别人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解析】(1)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遗”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以”是文言虚词,用法非常多,要根据语境分析其用法及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业:学业。成:养成。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卑:低下。不若:不如。耳:罢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②若:好像。或:有时。亦:也。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亭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4)【甲】文诸生的学习条件非常好,但是却业不精,德不成,不是因为天质卑下,而是学习不专心。【乙】文顾炎武学习时非常专心,以至于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最后他的学问博大精深,由此启示我们青少年学习时,要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要专心致致,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和别人在生活方面和别人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意对即可。
3.(2020·聊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

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③共买食之
________??????????????????
④饮酒但饮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面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
[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答案】
(1)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3)B
(4)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解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念”“但”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食”这里是动词,吃的意思。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交横:交叉错杂。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②置:放下。尽:吃尽。之:代汤饼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⑶ACD正确。B“大笑”实则写人物的苦闷。理解不正确,这里表达苏轼的乐观豁达。

围绕“直面挫折”“乐观坚强”来说即可。注意前面要有称呼,语言要简洁、连贯。如: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故答案为:⑴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3、吃;4、只,仅

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⑶B

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4.(2020·黔西南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4)甘为“常马”,也不期待“太守”的赏识,你能否接受?坦诚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
(1)同“现”,表现;正确方法(规律);嚼子和缰绳;贤士
(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4)【示例1】能接受。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踏实、埋头苦干的普通劳动者。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超越普通人,成为精英,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我情愿默默无闻,做好自己。
【示例2】不能接受。人生一世,只此一回,不能重来,机会不能错过。碌碌无为,平庸度日,不是我的选择。一定要拼搏努力,轰轰烈烈,千里驰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解析】⑴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④句意为: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⑵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鸣,马嘶。句意为: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为: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⑶答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接受与不接受均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能接受,可围绕“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甘于平凡,做好自己”来回答。不能接受,可围绕“不甘平庸,一定要有所成”来回答。
5.(2020·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

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________
②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________
③帝大悦,爵赏有差
________
④所历凡三十余国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4)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
【答案】
(1)显示;带领;封爵;总共,共
(2)B
(3)建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
(4)①土四年冬,满刺加等土九国咸遣使朝贡。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解析】⑴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爵”名词用作动词,封爵的意思。“凡”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
,介词,按照。A介词,表目的,来;B介词,按照;C介词,把;D介词,因为。故选B。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修:长。广:宽
。这句话属于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
造六十二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大舶。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建造了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是从正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而“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土九国咸遣使朝贡”和“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是从下西洋的影响方面来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也就是从侧面印证的。
6.(2020·绥化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标下列加点词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腰白玉之环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不准出现真实的地名,50字左右)
【答案】
(1)花;以……为乐(以……为快乐)
(2)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曲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3)C
(4)示例:绿树环抱的公园,像静卧在摇篮里的婴儿,安静惬意,公园中央“品”字形分布的大型花圃中,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热烈奔放。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中重点字意思的理解。其中“芳”指的是“花”,不要解释为“芳香”;加点的“乐”在句中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快乐”。
⑵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者……也”是判断句式。重点字词意思: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秀,秀丽。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用法的分析能力。例句中,“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命名”的意思。
A.“阙”是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
B.“秋”意思是“时候”;
C.“腰”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D.“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悲凉”;
故选C。
⑷本题考查学生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佳木秀而繁阴”意思是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欧阳修笔下夏季的美好景色,由此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某一处夏季美景,展开联想进行生动地描绘。可以写家乡一处旅游景点的夏季美景,通过树木、山石、花鸟等突出此地夏季景物的美好;还可以写自己家附近的林荫大道,通过高处的路旁树木,低处的小花小草,展现夏季景物的特点。注意要按照要求使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