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
2020年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黄盖传(节选)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家焉(家:家庭)
B. 置厕床中(厕:厕所)
C. 遂以得生(生:生活)
D. 皆改操易节(易:改变)
9. 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A.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B.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C.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D.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父亲,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 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 黄盖为武陵太守时,由于兵力不多,他用计将叛贼引入城内,打败了叛军。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平定讨伐。
11.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
6.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寻】A. 寻通判河中府 B.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市】A. 市材木陕西 B.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2)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9. 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靖南得功①微时,与二孝廉②赴都,途遇响寇③。孝廉惧,长跪献资。黄怒甚,手无寸兵,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贼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搜索而归。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勋,遂腰蟒玉④。
过中州,有少林弟子受其辱,忿告其师,群谋设席相邀,将以困之。既至,先陈茗果⑤。胡桃连壳,坚不可食。某⑥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寺众大骇,优礼而散。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山东省博物馆本)
【注释】①黄靖南得功:人名,字得功,明朝将领。②孝廉:明清指举人。③响寇:强盗。④腰蟒玉:服蟒衣,腰玉带,谓成为将军,封为侯伯。⑤茗果:茶水、果品。⑥某:这里代指黄得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①与二孝廉赴都 ( )
②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
(2)【至】①既至( )
②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B.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C.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D.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廉惧,长跪献资。
(2)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
9. 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黄得功的勇猛过人?请简要概括。
2020年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陵君①养“龙”
《郁离子》
有献陵鲤②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豢而扰③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抶④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
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商陵君又大悦。徙居之宫中,夜穴甓(pì,砖)而逝。左右走报曰:“龙用⑤壮,今果穿石去矣!”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谓为豢龙来,矢⑥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有删改)
注:①〔商陵君〕作者刘基虚构的人物。②〔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③〔豢而扰〕豢(huàn),喂养。扰,驯服。④〔抶(chì)〕鞭打。⑤〔用〕施展。⑥〔矢〕陈列。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 ( )
(2)遂从而神之 ( )
(3)左右皆佯惊 ( )
(4)左右走报曰 (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B.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C.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D.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居之宫中,夜穴甓而逝。
(2)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
9. 有人认为商陵君非常愚蠢,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说的原因:(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2020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①告舍人趣治行②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④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⑤,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⑥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hé):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善 善:
(2)故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畏 畏:
(4)且秦以白起易王龁 易: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 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0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拟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乙】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减)
6.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竟】A.竟灭吴 B.竟不可得(《河中石兽》)
(2)【谓】A.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B.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B.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C.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D. 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8. 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2)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
9. 甲、乙两文都描叙了范蠡的离开,请结合文段,简要说说你如何看待他的两次离开。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0届九年级中考冲刺卷(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6 分)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 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①。襄作《四贤一不肖 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②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 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③, 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
路,闽人刻碑纪德。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坐谴:受牵连被斥责。②鬻 yù:卖。③济:渡船。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539750240030(1)【为】① 为.西京留守推官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市】① 鬻书香者市.之 ②百里奚举于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B.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C.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D.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范仲淹以言事去国。
(2)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9.蔡襄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4 分)
福建省
2020年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黄盖传(节选)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家焉(家:家庭)
B. 置厕床中(厕:厕所)
C. 遂以得生(生:生活)
D. 皆改操易节(易:改变)
9. 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A.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B.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C.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D.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父亲,遭遇凶险苦难,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
B. 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
C.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 黄盖为武陵太守时,由于兵力不多,他用计将叛贼引入城内,打败了叛军。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平定讨伐。
11.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答案】8. D 9. C 10. C
11.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有误,句意:就在此地安家。家:安家;
B.有误,句意: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厕:旁边;
C.有误,句意:于是得以生还。生:生存;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都回到所住之地。故停顿为: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故选C。
【10题详解】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表述错误,黄盖是被吴军士兵救起,然后韩当发现了他,他才得以生还。故选C。
【11题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意思:养,抚养;皆,都。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选自《三国志》 作者:陈寿 年代:西晋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召。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死攻城掠地。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抚养百姓,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建安年中,跟随周瑜到赤壁拒防曹操,建议献策进行火攻。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坠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后被授予武锋中郎将之职。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于是把黄盖派为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蛮夷之叛贼有一半进入城门,于是攻击叛贼,杀死几百个敌人,剩余的全都四处逃奔,都回到所住之地。后来又讨伐诛杀了叛贼首领,赦免了归附者。从春到夏,反叛乱党都平定了,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后来长沙益阳县被山贼攻打,黄盖又平定讨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染病死于官任上。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
6.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寻】A. 寻通判河中府 B.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市】A. 市材木陕西 B.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2)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9. 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6. ①A不久 B寻找 ②A 买,购买 B 集市 7. C
8. (1)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取法。
(2)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
9. “忧其君”的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⑴A.句意:不久通判河中府。寻,不久。B.句意:寻找以前做的记号。寻,寻找。
⑵A.句意:在陕西收购木材。市,买,购买。B.句意:在集市买来骏马。市,集市。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现在又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这不是用来顺应民心、迎合天意的做法。断句应为: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南面,向着南面。法,取法,效法。方,正。市,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根据“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可以知道,范仲淹“忧其君”的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根据“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可以知道,他“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点睛】译文: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受理朝政,天子率领百官为其太后祝颂长寿。范仲淹极力陈言,而且说:“在内宫侍奉母亲,自有家人之礼,但是和百官站在一起,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取法。”并且上疏请求太后归还朝政,不予答复。不久通判河中府,调到陈州。当时正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收购木材。仲淹上言:“昭应、寿宁,不久前天示惩戒。现在又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这不是用来顺应民心、迎合天意的做法。应当停止修建寺院宫观,削减常年收购木材的数量,以清除积欠。”虽然没有实行,但仁宗认为他是忠诚的。
2020年福建省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靖南得功①微时,与二孝廉②赴都,途遇响寇③。孝廉惧,长跪献资。黄怒甚,手无寸兵,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贼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搜索而归。孝廉服其勇,资劝从军,后屡建奇勋,遂腰蟒玉④。
过中州,有少林弟子受其辱,忿告其师,群谋设席相邀,将以困之。既至,先陈茗果⑤。胡桃连壳,坚不可食。某⑥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寺众大骇,优礼而散。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山东省博物馆本)
【注释】①黄靖南得功:人名,字得功,明朝将领。②孝廉:明清指举人。③响寇:强盗。④腰蟒玉:服蟒衣,腰玉带,谓成为将军,封为侯伯。⑤茗果:茶水、果品。⑥某:这里代指黄得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①与二孝廉赴都 ( )
②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
(2)【至】①既至( )
②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B.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C.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D. 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廉惧,长跪献资。
(2)即以两手握骡足,举而投之
9. 文中哪些事例表现了黄得功的勇猛过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6. (1). 和 (2). 同“举” (3). 到 (4). 周到 7. D
8. (1)举人们十分害怕,下跪献出银钱。(2)他就用两只手抓起骡子的蹄,举起来掷向强盗。
9. 赤手空拳打败强盗;从军后屡建奇功;徒手捏碎胡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1)“与二孝廉赴都”意思是和两个举人进京,“与”是“和”的意思;“选贤与能”意思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这里的“与”读“jǔ”,同“举”。
(2)“既至”意思是等黄得功来到时,“至”是“到”的意思;“色愈恭,礼愈至”意思是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是“周到”的意思。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有停顿,句领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结构时,一方面是考虑句子的意思,一方面是分析句子的结构。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意思是黄得功拿了胡桃放到桌边,只用食指一敲,那坚硬的胡桃就在手下破碎了,“案边”是指桌子边上,是一个词语,不能拆开。“应手而碎”是指坚硬的胡桃就在手下破碎了,中间不能拆开,断句应为“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1)句中,“惧”是“害怕”,“资”是“银钱”的意思;
(2)句中,“以”是“用”,“而”表修饰,不译,“投”是“掷”的意思,“之”是代词,指强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第一段“黄怒甚,手无寸兵”“贼不及防,马倒人堕。黄拳之臂断”,黄得功赤手空拳打败强盗,可知其勇猛过人;根据“后屡建奇勋,遂腰蟒玉”,黄得功多次立大功,直到成为将军,封为侯伯,可知其勇猛过人;根据第二段“某取就案边,伸食指敲之,应手而碎”,黄得功徒手捏碎核桃,可知其勇猛过人。
【点睛】参考译文:
黄靖南,字得功,年轻时候和两个举人进京,路上遇上了响马贼。举人们十分害怕,下跪献出银钱。黄得功气坏了,手里又没有武器,他就用两只手抓起骡子的蹄,举起来掷向强盗。贼没想到这一招,猝不及防,连人带马一起被砸倒。黄又一顿拳头把贼的胳膊打断,从贼袋子里拿出钱来还给举人。举人赞赏他的勇力,资助他当了军人。后来他多次立大功,直到成为将军,封为侯伯。
当他路过中州时,有一个少林弟子与他交手,而被他所羞辱,少林弟子生气地把事情告诉给了师傅,于是,他们商议以宴请山西勇士的名义,趁机报复他。他们等黄得功来到时,先以茶水、果品接待他。果品是带壳的胡桃,坚硬无比不可食用。只见黄得功拿了胡桃放到桌边,只用食指一敲,那坚硬的胡桃就在手下破碎了。少林僧侣们不由大惊,赶忙以厚礼款待勇士,随后匆匆散去。
2020年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商陵君①养“龙”
《郁离子》
有献陵鲤②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商陵君大悦,问其食,曰:“蚁。”商陵君使豢而扰③之。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商陵君怒抶④之。于是左右皆惧,莫敢言非龙者,遂从而神之。
商陵君观龙,龙卷屈如丸,倏而伸。左右皆佯惊,称龙之神。商陵君又大悦。徙居之宫中,夜穴甓(pì,砖)而逝。左右走报曰:“龙用⑤壮,今果穿石去矣!”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商陵君谓为豢龙来,矢⑥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
(有删改)
注:①〔商陵君〕作者刘基虚构的人物。②〔陵鲤〕即穿山甲,喜食蚁。③〔豢而扰〕豢(huàn),喂养。扰,驯服。④〔抶(chì)〕鞭打。⑤〔用〕施展。⑥〔矢〕陈列。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或曰:“是陵鲤也,非龙也。” ( )
(2)遂从而神之 ( )
(3)左右皆佯惊 ( )
(4)左右走报曰 (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B.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C.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D. 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居之宫中,夜穴甓而逝。
(2)无何,天大雨,震电,真龙出焉。
9. 有人认为商陵君非常愚蠢,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说的原因:(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答案】6. (1). 有的人 (2). 于是,就 (3). 假装 (4). 奔,跑 7. A
8. (1)(商陵君)将它迁居到宫中,夜晚它从砖墙打洞逃走了。
(2)没过多久,天下大雨,闪电打雷,真龙现身在天上。
9. (1). 误把穿山甲认作为龙 (2). 鞭打说真话的人 (3). 用穿山甲的食物招待真龙,结果被震死
【解析】
【6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或”,有的人;“遂”,于是,就;“走”,古今异义词,奔,跑。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商陵君看它留下的痕迹,便痛心和惋惜不已,就养好蚂蚁等它(归来),希望它再次降临。可断句为:商陵君视其迹/则悼惜不已/乃养蚁以伺/冀其复来也。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1)“徙居”,迁居;“之”,动词,到;“穴”,名词作动词,打洞;(2)“无何”,没过多久;“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9题详解】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即可。根据“有献陵鲤于商陵君者,以为龙焉”得出:误把穿山甲认作为龙;根据“商陵君使豢而扰之。商陵君怒抶之”得出:鞭打说真话的人;根据“矢蚁以邀之。龙怒震其宫,商陵君死”得处:用穿山甲的食物招待真龙,结果被震死。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献穿山甲给商陵君的人,把穿山甲当成了龙。商陵君非常高兴,问它的食物是什么,回答说:“是蚂蚁。”商陵君派人喂养并驯服它。有的人说:“这是穿山甲,不是龙。”商陵君恼怒,鞭打了他。于是(他)左右的人都惧怕,没有敢说不是龙的人,就顺着他而将它奉为神圣的(龙)。
商陵君观赏它,它卷曲起来如同圆球,突然伸展开。左右的人都假装很震惊,称赞“龙”很神。商陵君一再(感到)开心。将它迁居到宫中,夜晚它从砖墙打洞逃走了。左右的(下)人跑来报告:“龙施展它强大本领,如今果然穿石离去了啊!”商陵君看它留下的痕迹,便痛心和惋惜不已,就养好蚂蚁等它(归来),希望它再次降临。
没过多久,天下大雨,闪电打雷,真龙现身在天上。商陵君认为是养过的那条龙来了,摆上蚂蚁邀请龙(赴宴)。龙恼怒,电击他的王宫,商陵君死了。
2020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①告舍人趣治行②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④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⑤,遂胜赵。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⑥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摘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②趣治行:趣:催促,行:行装。③奢:即赵括的父亲赵奢。④应候:人名,秦国国相。⑤王龁(hé):人名,秦国将领。⑥监:监视,监管。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不谓善 善:
(2)故汉用之而兴 故:
(3)秦之所畏 畏:
(4)且秦以白起易王龁 易: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B.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C.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D. 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知臣莫若主。”
(2)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 汉高祖父子、赵王使用将相的方法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好。(2)所以。(3)害怕(畏惧)。(4)替代。 7. A
8. (1)(萧何)回答说:“知道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2)赵国如果一定让赵括为将,打垮赵国的大军也一定是他。(或:赵国如果一定要任命赵括为将(带兵打仗),(那么)使赵国的军队被打败的一定是他。)
9. 高祖广开言路,知人善任,“用之而兴”;赵王失察独断,堵塞言路,“用之而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但不认为他学得好。善:好。
(2)所以汉朝用了曹参,就兴盛起来。故:所以。
(3)秦国所怕的人。畏:害怕、畏惧。
(4)再说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龄。易:替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的朗读要分开;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一般要停顿。句意为:曹参正当齐国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催促手下人准备行装,我要入朝当宰相了。故断句为: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 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1)(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若:比得上。
(2)赵国如果一定让赵括为将,打垮赵国的大军也一定是他。若:如果。破:攻破、打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候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可知,汉高祖能够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汉高祖“用之而兴”。而赵王,却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自己独断失察,故“用之而败”。
【点睛】译文:汉高祖病重,吕后问他说:“萧相国(萧何)如果去世以后,叫谁去代替他呢?”皇上说:“曹参可以。”萧何辅佐汉惑帝,生了病,皇上问他说:“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代替您呢?”萧何回答说:“知道臣下的没有谁比得上主上。”皇帝说:“曹参怎样?”萧何回答说:“皇帝找到合适的人了。”曹参正当齐国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催促手下人准备行装,我要入朝当宰相了。时间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进京。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他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不认为他学得好,对他母亲说:“赵国如一让他为将,他必定葬送赵国的大军。”其后,廉颇和秦国对垒,秦国的应侯范雎,用一千两黄金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人,只有赵括。”赵王信以为真,使用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劝阻,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用,赵王又不听,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国的大将,于是暗地让白起代替王龄,于是就打败了赵国。曹参适宜当相国,高祖认为能够胜任,惠帝认为能够胜任,萧何认为能够胜任,曹参也认为能够胜任,所以汉朝用了曹参,就兴盛起来。赵括不适合当大将,他父亲知道,他母亲知道,大臣知道,秦王知道,秦国相国应侯知道,大将白起知道,只有赵王不知道,所以用了他,遭到了失败。哎!将和相关系国家安危,能不慎重吗?再说秦国用白起代替王龄,赵国用赵括代替廉颇,不等战争开始,胜败的形势,已经分出来了。
2020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拟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乙】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减)
6.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竟】A.竟灭吴 B.竟不可得(《河中石兽》)
(2)【谓】A.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B.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B.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C.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D. 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8. 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2)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
9. 甲、乙两文都描叙了范蠡的离开,请结合文段,简要说说你如何看待他的两次离开。
【答案】6. (1)A.终究,最终 B.最终(2)A.称呼 B.是 7. A
8. (1)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2)(范蠡把资财)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
9. 范蠡功成身退,可见他是个明智之人,能审时度势。第一次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勾践必定不能容他,自己不可能与勾践相处无事;第二次在齐置千金,齐人尊他为相,范蠡觉得久受尊名,是不祥之事,所以选择离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1)【竟】A.竟灭吴:终于灭亡了吴国竟:最终,终于;B.竟不可得:最终没有找到。竟:最终,终于。
(2)【谓】A.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谓:称呼;B.太守谓谁:太守是谁。谓:是。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根据句意即可划分出停顿:居家则致千金/ 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有:
(1)以为:认为;盛:大;名:名声。居:停留。
(2)第一个“以”:介词,把;与:给;间:悄悄;第二个“以”:表修饰,相当于“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甲文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可知,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离开越王,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主,名气太大,勾践必定不能容他;另一方面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所以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乙文从“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可知,他认为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而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甲】范蠡侍奉越王勾践,吃苦耐劳,努力生产,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来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停留,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
【乙】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居住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让他作国相。范蠡喟然叹道:“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达到顶点。长久享受尊贵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归还相印,散尽他的财产,分给他的知心朋友和乡亲……悄悄地离去。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0届九年级中考冲刺卷(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16 分)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 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①。襄作《四贤一不肖 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②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 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③, 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
路,闽人刻碑纪德。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坐谴:受牵连被斥责。②鬻 yù:卖。③济:渡船。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539750240030(1)【为】① 为.西京留守推官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市】① 鬻书香者市.之 ②百里奚举于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B.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C.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D.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范仲淹以言事去国。
(2)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9.蔡襄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评分说明:每小题 1 分。
7. (3 分)A
8. (5 分)(1)(2 分)仲淹因为言事被贬离开京城(国都)。
评分说明:“以”、“国”翻译正确各给 1 分。
(2)(3 分)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
评分说明:“植”、“纪”翻译正确给各 1 分;句意通顺给 1 分。
9.(4 分)示例:(1)心怀正义(1 分)。范仲淹、余靖、九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 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1 分)。
(2)体恤民情(1 分)。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 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1 分)。
评分说明:写出优秀品质给 1 分;有分析给 1 分。
【参考译文】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言事 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 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
因母亲年老,蔡襄请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开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请求 减少省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进升知制诰,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知开封知府。以枢密直学士 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离泉州城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往来 畏其险恶。蔡襄立石为桥梁,梁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稳固桥梁,至今人们过海仍 依赖于这种方式。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载他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