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版
六年级下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这首诗歌颂的是谁呢?)
新知导入
李大钊,子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新知导入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新知导入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
写作背景
李大钊
张作霖
阎振三
幼稚
避免
娱乐
啪
瞪眼
暂时
僻静
眼瞅
皮靴
宪兵
侦探
魔鬼
苦刑
哼
严峻
绑起来
啃食
棉袍
押走
执行
zhì
bì
pā
dènɡ
pì
chǒu
xuē
mó
xínɡ
hnɡ
jùn
bǎnɡ
kěn
páo
zhí
稚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执
袍
基础知识
稚
避
僻
瞅
靴
绑
魔
刑
哼
峻
袍
执
啃
啪
瞪
基础知识
哼
hnɡ
结构:左右
部首:口
书写指导:“了”不要多加一横。
基础知识
执
zhí
结构:左右
部首:扌
书写指导:第五笔为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
折折钩。
基础知识
hénɡ(
)
hènɡ(
)
横
多音字
横眉怒目
蛮横
他横(hénɡ)眉怒目,态度蛮横(hènɡ),看上去可凶了。
基础知识
xì(
)
jì(
)
系
多音字
关系
系鞋带
奶奶觉得弟弟还小,不会系(jì)鞋带也没有关系(xì)。
基础知识
轻易
一拥而入
军阀
含糊
随随便便。
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词语解释
基础知识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课文感知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工友阎振三被抓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课文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课文感知
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父亲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被捕前
语言描写
课文感知
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被捕时
动作描写
课文感知
8
12
13
16
18
虚张声势
来势汹汹
沉着镇定
对
比
父亲
匪徒
李大钊同志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圈出这一部分中描写匪徒的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文感知
除了将李大钊与敌人进行对比,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哪些对比手法的描写?
对“我”的态度
耐心回答“我”的问题
“你小孩子知道什么!”
对离开北京的看法
亲友多次劝说
坚定拒绝
课文感知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被审时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表现了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塑造了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课文感知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动作描写
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课文感知
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感知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永远缅怀
激励后人
课文感知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呼应,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课文感知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课文感知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课文感知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查阅资料,试着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如: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
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
课文感知
读读“阅读链接”,再搜集一些其他革命先烈的故事。
试着开展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演讲会。
课文感知
开篇介绍父亲的被难日: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局势严峻,工作紧张——忠于革命
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视死如归
被审时:平静慈祥,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为国捐躯
十六年前的回忆
精神伟大
品质高尚
结构梳理
课文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