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借景抒情类文言文整理及对比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借景抒情类文言文整理及对比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4: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借景抒情类文言文对比练习
篇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点
环境
自然
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山水之乐、禽鸟之乐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
《湖心亭看雪》: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社会
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想
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立意深远。
热爱
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贬谪
①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心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②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归隐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国破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语言
《桃花源记》: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的景色,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
《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后之景,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写作
特点
表现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与侧面描写;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的故事,又将真实人物刘子骥写进去。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突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用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雪夜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黑色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行文
特点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的手法,骈散结合。
《醉翁亭记》:①文章多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富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
(4)日出而林霏开(5)佳木秀而繁阴(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8)而或长烟一空(9)把酒临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
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问今是何世
C.去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l.B 2.B 3.C 4.C
《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从流飘荡(顺、随)D.负势竞上(势力)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沿溯阻绝(2)良多趣味(3)直视无碍(4)窥谷忘反
(5)略无阙处(6)虽乘奔御风(7)负势竞上(8)望峰息心
3.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5.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7、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9.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10、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3.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4.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6.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
《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选文
时间


甲文

月景
闲情
乙文
更定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4.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哀转久绝群响毕绝B、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若春和景明地利不如人和D、把酒临风临溪而渔
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甲选区文第段和乙选文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甲选文第段:
乙选文第段
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借景抒情类文言文对比练习
篇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点
环境
自然
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山水之乐、禽鸟之乐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
《湖心亭看雪》: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社会
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想
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立意深远。
热爱
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贬谪
①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心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②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归隐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国破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语言
《桃花源记》: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的景色,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
《湖心亭看雪》: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后之景,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写作
特点
表现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与侧面描写;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的故事,又将真实人物刘子骥写进去。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突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用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雪夜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黑色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行文
特点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的手法,骈散结合。
《醉翁亭记》:①文章多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富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
(4)日出而林霏开(5)佳木秀而繁阴(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8)而或长烟一空(9)把酒临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乙]: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参考答案:
1.(1)日光(2)景象(3)季节(4)散(或“散开”)(5)发荣滋长
(6)幽暗,昏暗(7)花(8)全(9)执,拿
2.(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5、(甲):“浩浩汤汤”或“气象万千”(乙):“水落石出”
6、D 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3、(略)8、忧醉与乐
9、先天……后天……
《岳阳楼记》与《小石潭记》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
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
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问今是何世
C.去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
D.异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以其境过清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
l.B 2.B 3.C 4.C
《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1.(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⑤参与,这里指欣赏⑥睡觉?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③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从流飘荡(顺、随)D.负势竞上(势力)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沿溯阻绝(2)良多趣味(3)直视无碍(4)窥谷忘反
(5)略无阙处(6)虽乘奔御风(7)负势竞上(8)望峰息心
3.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5.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7、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9.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10、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
1、D
2.(1)顺流而下;(2)真的;实在;的确;(3)障碍(4)“反”通“返”,返回(5)“阙”通“”缺,空缺;(6)即使;(7)凭借或依靠;(8)平息或停止
3(1)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5)(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6)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4、B 5、B 6、B 7、A
8.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9、略
10、(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意对即可)
《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练习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4.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5.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
1.D 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奇(清急);异(高、险);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安宁、闲适
《桃花源记》与《岳阳楼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粮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尝求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各用一句话说说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甲段的主要内容是
(2)乙段的主要内容是
3.两则短文虽然同是写景散文,但是写作目的却不一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则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达的是
(2)乙文表达的是
4.乙文中表达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6.请从(乙)段带线的句中任选一处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这个句子美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⑴交错相通⑵有时
2.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3.⑴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宽大的胸襟和抱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5.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6.略(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岳阳楼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1.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2.B
3.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选文
时间


甲文

月景
闲情
乙文
更定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
2.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3.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4.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答案:
1.大约;睡觉、眠、卧
2.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
《三峡》与《岳阳楼记》练习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哀转久绝群响毕绝B、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若春和景明地利不如人和D、把酒临风临溪而渔
2.下列句子加点的“则”字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也
C.(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甲选区文第段和乙选文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甲选文第段:
乙选文第段
5.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参考答案:
1、A 2、D
3、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4、甲选文第段: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杀的气氛。
乙选文第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5、(1)“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参考答案:
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2)宜:应当
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3、(1)议论和抒情(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