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周而不比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周而不比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2:16: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周而不比
教学重点与难点(目标)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背诵相关篇目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编写导学案,重点掌握字词及重要概念
重要字词:矜





道…
重要概念:周

便辟
善柔
便佞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以文会友…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苑》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茫茫宇宙间极其偶然的产物,造化只是借了同样是偶然产物的我们父母的身躯,把我们从虚无中产生了出来。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
      ——周国平《爱与孤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什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所谓友便佞,这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献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择友的标准)
《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便辟:谓习于威仪,致饰于外,内无真诚,与友谅之谅正相反。
善柔:谓工于媚悦,与友直之直正相反。工媚悦者必不能守直道。
便佞:巧言口辩,非有学问,与多闻正相反。
----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善柔
多闻
便佞
便辟


(谄媚逢迎)
(正直)
(假装和善)
(信,诚信)
(博学多闻)
(巧言善辨)
孔子择友的三条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正直、诚信、博学多闻。
益友
损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因兴趣为友,因友而修身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以义合
比:以利合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与争,群与党这两组相对的态度与相处方式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爱憎分明
择友的标准
正面:
益友:直、谅、多闻
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反面:
损友:便辟、善柔、便佞
小人:比而不周、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孔子教导我们要与益友、君子、仁者交朋友,
而要远离损友、小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选择(观察)人?(择友的方法)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
南怀瑾《论语别裁》
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后汉书·吴祐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有所成。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视其所以(行为)
观其所由(经历)
察其所安(兴趣习惯)
观过
听其言,观其行
察友之道
择友的方法:
视所以、观所由、察所安、观其过、察其党
孔子说:“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
首先要看他的行为,
其次要看他的经历,
第三要看他的习惯兴趣。
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
观察一个人的品行,看他的朋友;
观察一个人的能力,看他的对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
狐有狐朋,狗有狗党
子曰:“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这实际直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精神。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
  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这正如孔子在《公冶长》篇里所感叹的那样:“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埋怨,就会远离怨恨了。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交友的原则)
一次茅于轼(经济学家)坐出租车,司机想多收费。
茅于轼评论说:“以怨报怨,就是拒绝付款;以德报怨的话,就是再给他一笔小费;以直报怨的话,就是仍按规定付款,但要告诉他犯规了,要改正。”
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说:“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做的话,对坏人施以恩德,对好人也施以恩德,变成没有区别了,这也于理不合。孔子提出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
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对破坏规则的人;
二是要直率的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孔子总说“仁者爱人”,但又主张“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
不矛盾。
“以直报怨”是以正直、公平之道回报仇怨。
儒家的爱不是无差等的兼爱,儒家的恕道也不是没有底线、不讲原则的宽容。
儒家忠恕的底线是不在根本上违背仁道,不突破“礼”的底线。对突破仁、礼的底线的思想和行为,孔子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求也聚敛而附益之,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儒家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以正直的心态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仇怨,这表现了儒家有仁爱忠厚的宽容之心,同时还有坚守底线的原则性。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客观公正
人言并举
宰予,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澹台灭明,字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
——《管子》
一个人不论智愚贤不肖,他的话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你能对其进行好坏判断,他的话就有价值。即使按“对”“错”而论,还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情况。因此,虚心好学者绝不会以一己的好恶去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他只对“话”作具体分析,而不管这话是谁说的。这种“对话不对人”的态度,既是对别人言语权的尊重,也是自己实事求是广纳雅言的最好方法,是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豪猪的哲学:适度原则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适中(适度)交往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结合所学章节,谈谈你对“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的理解。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南怀瑾《论语别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15.15)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14.34)
客观看待
人言并举
(15.23)
适中原则
忠告善导
(4.26,12.23)
小结
处友之道
交友的原则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事君数斯辱;朋友数斯疏
忠告而善道之
友好交往
适度交往
诚信交往
如何理解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和法家主张的“以牙还牙”?
“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显得宽厚,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以仁德来回报仁德,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仁德之心。
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是法家思想,冤冤相报,不利社会稳定
有人说这是对朋友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与尊重,这其实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朋友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应该尽心劝阻,朋友犯了错误应该竭力劝导。但如果劝导没能达到效果,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应该适可而止,就不要再勉强,不然就可能自取其辱了,甚至不仅朋友的交情没有了,还反倒成了冤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

,益矣。
友便辟,

,损矣。”
子曰:“
,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
背诵相关篇目
(2.14
16.4
15.23
12.2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4分)
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在辱焉。”
1.以上选文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这样做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怎样的重要原则?用四字概括。
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2.孔子教导子贡的交友之道,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朋友不负责任,但也有人认为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体现了以自主、独立、平等的个体关系为基础交往准则,对后一说法,你认同吗?有阐释理由。
示例:认同。
因为孔子说劝告不听便作罢,以免自取其辱,其前提是自己在尽了忠告并劝过改善的道义职责后朋友仍然不听,这不能说是不负责任。
交友之道,要尊重对方也是自主、平等的独立主体,要保持分寸,不能过度,不宜强加于人,这是交友的基本准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2分)
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分)
同意。(1分)
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原文理解,翻译)(2分)
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2分)
(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