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2:17: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北京大学教授---李零)
任何环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
教学重点与难点(目标)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背诵相关篇目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编写导学案,重点掌握字词及重要概念
重要字词:弑





揭…
重要概念:知其不可而为之
辟世之士…

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
明知道
是行不通却偏要去做。
实行仁政,实现德治、礼治
不知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为什么不能为?
找出描写当时社会现象的语句,并理解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孔子当时处于一个
的社会。
在这样的乱世中,孔子所希望的德治,礼制是不可能实现;在尚武的时代,孔子的理想是注定落空的。
秩序混乱、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陈成子弑简公…之三子告,不可。
今之从政者殆而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为什么要为?
文中“不为”的人,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
楚狂接舆
长沮、桀溺
丈人
晨门
荷蒉者
凤歌笑孔丘
楚狂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并非纯粹反对孔子,接舆善意的讽喻中既有对孔子的德行尊崇,又含对孔子的四处碰壁的同情。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问津
长沮、
溺是以“避世之士”自居的隐士
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长沮态度冷淡,不予直接回答。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桀溺以“
而不辍”的动作,傲慢态度用乱世的现实反问子路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他们认为:孔子奔走游说企图改革社会的行为是不识时务,不合时代潮流的。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康有为《论语注》)
宋代王安石上台了,苏东坡这批人和他的意见不同、分歧,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党祸”,而王安石所用的人都非常坏,所以这帮正人君子都纷纷辞职.当时有人主张最好不要辞职,因为王安石下面这一批人,将来一定要把事情搞坏的,你多占一个位置,使他们少搞坏一点,这就做了好事.这就说明挑这种担子很难,明知道要坏,可硬是不走开,占住一点,少坏一点,虽然不能积极的挽救,也是消极的防止,孔子走的是这个路线.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博,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路遇丈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理解:
其一丈人说自己手脚不灵便,老眼昏花以致不分五谷,
哪知你的老师。有自嘲意味。
其二丈人责备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而没有实际作用的理论。(脱离生产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丈人为何要“止子路宿,并见其二子”?
1、说明他重视长幼之节。
2、显示隐者生活之乐,劝其归隐。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荷蒉劝勉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一语双关,借磬声批评孔子一味追求济世是浅薄固执,比喻做事要通达。
用水来比喻世道,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没有人了解自己,就随波逐流,洁身自好。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晨门之语
“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对孔子的评价真是入木三分。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面对众人的反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有怎样的反应?
“孔子下,欲与之言”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怃然”一词表现孔子怎么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表现孔子为改变世道奔波而无果的失意
另一方面表现孔子因不为人理解的遗憾和伤感
更表现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决心
子路的话的寓意
①官是应该做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
②不能因洁身自好便破坏君臣
之间的伦常关系。
③自知政治理想很难实现,也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末”,末尾,就是最后。孔子说人生最后的结论很难下;做事要权变,深不得,浅不得,在深浅之间把握恰到好处很难。
——南怀瑾
末之难矣?
孔子为什么两次说出“不敢不告也”?
①体现了他遵守礼制的思想
②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作为的心情
“在其位,谋其政”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与那些隐士
在处世方式上有何不同?
孔子——
隐士——
积极入世
消极出(避)世
(随波逐流)
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①孔子积极入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
②立志改革礼崩乐坏的乱世,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可为的现实,和采用退却,明哲保身的姿态相比,它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如何看待隐士的处世方式
①靠一己之力来改变乱世,在现实上有些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来对待乱世,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背诵相关篇目
(18.5
18.7)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子路曰:“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

,已知之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2分)
①晨门认为孔子明知处境艰难,仍不屈不挠,积极入世;
②桀溺认为孔子奔波游说,没能力改变混乱的社会现状
(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孟子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孔子明知不可为,但还是坚持做下去,不因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
孟子则认为人们应该在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思虑与奋斗。
孟子善于变通,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加执著。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注释】①韫椟:收藏物件的柜子。
(1)第①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愿望?请概括。(2分)
反映了孔子积极入世、改变无道社会的思想愿望。
(2)第②则中的“我待贾者”反映了孔子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反映孔子渴望得到君王赏识(求
仕做官)的心理。
(2分)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像藏在柜子中的宝玉渴望得到识货的商人的赏识,得以实现自己的抱负(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
分)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兼爱》)
(1)从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和墨子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2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或:执着理想,永不言弃。意到即可】(2
分)
(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这种共同精神的背后有什么各自不同的目的。(4分)
①孔子为了履行自己为官的职责,意在维护礼制,并对违犯周礼的行为表明自己严正的态度。(2
分,意到即可)
②墨子是为了倡导并维护“义”,正是天下人“莫为义”,墨子愈发感到“为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分,意到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①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
②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不矛盾,两者都强调做好分内的事。
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2019·浙江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7分)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1)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体现了孔子的
精神。(2分)
(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周武王伐纣,孟子却说是“诛一夫”。孔孟的看法矛盾吗?请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不矛盾。①孔子旨在维护周礼,强调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陈成子杀国君,是周礼所不允许的,所以孔子坚决请求出兵讨伐乱臣贼子。
②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商纣王败坏仁义,周武王诛杀独夫,是替天行道。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知其不可而为之
附相关译文: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好处。
子贡说:“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吧!卖掉它吧!我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啊!”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你何必独自受苦去推行义,你不如停止吧。”墨子说:“如今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就不能不更加紧迫地干活啊。什么原因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推行义,你应该勉励我,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回事吧?”孟子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做臣子的弑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残贼俱全的人,叫作‘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一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