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政以德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一、为政以德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12:20: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论语〉选读》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论语》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板案头常备着两本书,
一本是《论语》,一本是《孙子兵法》。
中国知识分子,如果不读《论语》,那是不可思议的。读《论语》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论语》在古代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今天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要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了解儒家思想,《论语》也是必读书。
为何要学《论语》?
第一课《为政以德》:为政观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心态
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的修养
第八课《周而不比》:交友观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观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礼乐治国的人生理想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
《〈论语〉选读》高考范围
(2011年浙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链接
为政以德
以法治国
①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②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③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亲近圣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孔子的外貌
《史记》上记载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世家》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所谓的“圩顶”,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其模样并不能令人十分恭维。《史记》上又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周尺一尺合今19.91公分,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1.91米还要多一点,快要赶上巨人穆铁柱了。关于孔子的面孔,《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sang(上声)”,是个长眼高颧骨的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奔颅头。《荀子》上则说孔子像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既然是用来吓唬鬼魅的,其样子狰狞可怖自然可以想见。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仁”和“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御、射、书、数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为政以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目标)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背诵相关篇目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疏通字词
读懂文本
编写导学案,重点掌握字词及重要概念
重要字词:共









重要概念:为政以德
取信于民




语:
众星拱月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大动干戈
归纳篇目内容,探究文化内涵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把统治者比喻为北斗星,认为统治者都是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这样就可以无为而治。
儒家政治理念是典型的以德治国,认为只要统治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对百姓推行德政,就能得到百姓拥戴,就能治理好国家。这个愿望是好的,但当时行不通,后
来也没多大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孔子通过把法(政)、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
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不太赞成外在强制的约束,这是人道思想的体现。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感。
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法治也是必要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非对立矛盾的。
新加坡是个典型的法治社会。在这里,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这与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进法制建设是分不开的。新加坡至今仍保留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鞭刑。对那些受人们痛恨但又罪不当死的偷盗、抢劫、强奸犯施以鞭刑。鞭子用专门的藤条制成。行刑前用水浸泡,行刑时经特殊训练的行刑人员用力抽打犯人臀部。重鞭两下,皮开肉绽,一个月痊愈后,再打两鞭,依此类推。从严处罚,使更多的人,不敢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在新加坡,任何人犯法,都必须接受惩罚,外国人也不例外。曾有一个美国青年,因偷盗国旗和公路指示牌,被新加坡法庭判处鞭打6下。虽然青年的家人和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再求情,但新加坡政府不为所动,坚持施以鞭刑。正因为新加坡这种对待犯罪的强硬立场和态度,使新加坡的社会治安闻名于世,成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
管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主张要庶要富更要教(先富后教)。
治国的最高境界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冉有善追问,孔子善巧答;问者求知心切,答者思想深邃。师生互动,可谓妙绝,对今天的课堂学习,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子贡提问层层剥卸,孔子回答一针见血,可谓问者有目的,答者有心数。
儒家从来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故“去兵”、“去食”可以,“无信”则“不立”。
孔子认为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更要取信于民。
如果“去食”,人的生存都失去了基础,何以“立”?可见孔子的思想也有过于理想主义之嫌。
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
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立山下,俘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徙南门之木: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中国乃农业大国,孔子从实际出发,
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
在《季氏将伐颛臾》(16.1)中孔子认为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应当怎样做?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收获甚少,后又教育学生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今他的学生冉有等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故语气越来越严厉,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讨伐颛臾,对季氏的做法极为痛恨,但他还是循循善诱,先以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晓之以理,
再引名言,设比喻动之以情,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主张均、和、安,对外则修文德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
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何也?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故要众门徒“鸣鼓而攻之”。可见,孔子爱学生,但遵守礼义。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
有若高论体现了藏富于民的理念,也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把一切问题都转化为道德问题,并试图以道德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又是不大现实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传》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安语曰:“城中好高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使自身端正,言教身教,以身作则。
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领导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义很多,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就是一个良好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随着转化而归于端正。如果本身不端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结果是没有用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以“草”和“风”的关系来比喻“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的关系,形象说明了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
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
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
中国的秦始皇,外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千古骂名,统治者当以此为鉴。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正己的具体表现:
1、庄重、孝慈、举贤、教民
2、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残民虐民,要广施仁爱,关心人民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忠且劝
领导者能以人为本,做到尊重百姓,孝顺父母,举善教民,
人们才会正直、忠诚、勤勉、上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言不谬。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4.5)
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穷兵黩武、残民以逞的人都是不道德的,不得人
心的,最终必然要失败的。只有关心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人,才能最终得人心、得天下。
孔子乃“诲人不
倦”的长者,南宫适问他,为何不答?在孔子看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南宫适既然能发现问题,他当然也能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南宫适的论述已经包含了孔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靠以身作则来统治。孔子“不答”,可谓意味深长。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取信于民的强调。孔子认为,统治者如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探究二: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
“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朱熹
对“均”的解释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
探究三:你认为“政”和“德”
、“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名著导读《论语》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背诵相关篇目
(2.1
2.3
16.1
13.6
)
1、子曰:“为政以德,

。”
2、子曰:“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

。”
3、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吾恐季孙之忧,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2011年浙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为政以德
以法治国
①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②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③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2分)
庶民,富民,教民。
(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4分)
①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
②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10.(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3)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韩非子·六反》)
[译文]
(2)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时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3)母亲溺爱子女,提供的财货足够他们用了;财货足够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挥霍无度。溺爱子女,就不能坚决加以约束;不能坚决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挥霍无度,家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这就是财物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的祸患。大凡人的本性,
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下面的人就会放肆地干坏事。
(2011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这则文字,完成1—2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
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
包含的儒家德政的思想。(3分)
年成不好的时候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11.(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②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
(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2分)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4分)
答案 
(1)礼(或礼治)。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徳感(“无耻”)。
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还要用“法度”禁之治之。
[译文]
②所以古代的圣人认为人性恶劣,偏邪而不端正,导致人叛逆作乱,不守秩序,因此设立君主用威势来管理他们,明确了礼义的规范来教化他们,用公正的法律管理他们,用严厉的刑罚来禁止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使天下人都受到治理,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孔子重要弟子介绍
1.颜渊?--?孔子的得意门生
?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小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3.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5.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