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技巧要有据
真题开路·点迷津
1.(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 (示例)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之感,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 (示例)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古诗 鉴赏
表达
技巧
题题
型特
点 考查
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查
题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观题往往隐藏在炼句题中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辨别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句子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鉴赏表达效果(情感、作用等)。
考查
角度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和方法、抒情方法等)、结构技巧等 。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四个小概念。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也就是说,鉴赏表达技巧要有理有据。
一、熟知古诗四大类表达技巧
二、准确判断古诗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三、明确古诗鉴赏审题4要求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满分攻略】
常见 设问
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请加以赏析。
2.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手法、技巧、方式”等字眼。
2.题干中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一般是针对修辞而言的。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答题 步骤
图解 →
→
→
说明:①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②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步骤2)从而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效果)。(步骤3)
【典题试做1】 表达方式
(2019·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要求 关键词句 明技巧 释运用 析效果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绪,如何表现 怯梳头
又却休 细节
描写 不想梳头
欲梳又止 春天的到来勾起女主人公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 (示例)①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女主人公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对点训练9〕
(2020·河南五岳在线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 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④。
【注】 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手法与分析情感主旨的能力。题目已经告诉考生主旨是“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手法是“正侧结合”,这就有了答题方向。只需找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这个比较容易,是“天地元须使鬼钱”。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似乎应当应分,更加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侧面描写不太好理解,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典题试做2】 表现手法
(2020·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要求 关键词句 明技巧 释运用 析效果
中间 两联
如何
绘景 鸟去鸟来山色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 视觉 看见鸟出没山中,深秋密雨如帘 描绘了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
人歌人哭水声、笛风 听觉 歌声、哭声、水声随岁月流逝,楼台笛声悠扬
【答案】 (示例)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楼台夕照之景、绿水之畔人歌人哭、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对点训练10〕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
柳 永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①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 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示例)(1)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作者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2)作用:①写景是为了抒情。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②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然后指出两首诗不同的表达技巧,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者写景手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这就是两者在写景上最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本是为即景抒情诗,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 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作者更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诗歌的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作铺垫。
【典题试做3】修辞手法
(2020· 甘肃兰州市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关键词 明技巧 释运用 析效果
皎如烛 比喻 月光如烛 描绘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冷晕 借代 用“冷晕” 代月光 突出月夜寒气袭人,预示天气变化
【答案】 (示例)①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②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对点训练11〕
(2020· 江苏盐城市阜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聚蚊谣①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②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③。
【注】①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②利觜:尖利的嘴。③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答:(示例)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险本性。“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解析】 前八句中,“伺暗”“喜昏黑”,写出蚊子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歘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利觜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典题试做4】结构技巧
(2020·重点高中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关键词句 位置 明技巧 释运用 析效果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结尾 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回头眺望暮色中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愁如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深
【答案】 (示例)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对点训练12〕
(2020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押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示例)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瞑”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易错警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往往因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具体来说,失分的原因有:
1.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
3.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
4.表达效果分析不到位。
RE TI JING LIAN DA TONG GUAN
热题精练·大通关
一、(2020·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 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 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 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轼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辙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绿苔”“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 二者相映成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错误,从标题《闻子瞻重游南山》来看,苏辙诗中的景象应当是他想象和猜测的;“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是“去年”之事,所以“实写”错误。
2.东坡诗颈联“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富有韵味,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②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意思是弹罢古琴,清风吹拂座位,在山中阁楼半夜醒来,月光如水照着空酒杯。此联巧妙回答了苏辙诗中“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的疑问,邀好友游乐皆为去年之事,而今唯有清风明月和美酒相伴,却无故友相陪。“古琴弹罢”是听觉;“风吹座”是触觉;“月照杯”是视觉,此联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写景物,富有画面感,渲染了一种宁静气氛,流露出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给人以清旷闲逸之感。
二、(2020·山东省烟台市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4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 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土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濛、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4.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答:(示例)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情境和谐”意思是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与诗人的感情相和谐,考生要从这个角度对诗句进行解读。诗歌前四句的大意是,悲凉的北风在半夜里呼啸,边地的战马被惊起而嘶鸣,壮士的宝刀在匣中发出风雨般的鸣叫声。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然而“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三、(2020·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 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示例)(1)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2)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并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