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速度、时间、路程1
教时
1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经历借助数据来间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体会“速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速度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在实例中丰富对速度的量感。
3、能从丰富的素材中,感悟并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路程÷时间。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形成“速度”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已接触过时间这一概念,对路程也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速度却没有接触过,可现实的生活中又常会碰到速度一词,所以对孩子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基于这些基础,我将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理解速度概念和速度单位的读、写、含义和速度的计算方法;第二课时重点深入研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在生活中实际的应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这个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意识到速度可表示物体移动的快慢,但它却看不见,摸不到,无法借助实体来表征,而且不易掌握量感。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在让学生感知速度时,我分了两个层次进行比较,一种是直接比较的方法,另一种是间接比较的方法,随后再逐渐引入速度概念的学习。这样处理后,学生相对会容易接受,过渡也比较自然。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2
一、从原有生活经验出发,直接感知快慢
(一)经验描述快慢
(先看图)说说谁快谁慢?
(二)揭示研究对象—物体运动的快慢
有的快,有的慢,那么它们到底有多快,或有多慢呢,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用数据来描述它们的快慢。
板书:快慢
学生回答
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直接感知快慢
10
二、用数据描述快慢,引出速度概念
(一)比较走路的快慢
1、星期天,小巧和小亚从各自的家出发去电影院看电影,谁走得快?
小巧家 小亚家
560米 电影院 426米
2、出示路程与时间:
路程
时间
小巧
560米
8分钟
小亚
426米
8分钟
得出:同样的时间,小巧比小亚走的路程长,小巧比小亚走得快。
3、再出示:如果时间不一样,谁走得快?怎么比呢?
路程
时间
小巧
560米
8分钟
小亚
426米
6分钟
讨论得出:可以比一比她们俩一分钟各自走了多少米?
追问:此处71和70分别在求什么?
小结:同样是1分钟,小亚走的路程长,小亚走得快。
(二)比较交通工具的快慢
1、小胖和小丁丁分别乘小轿车和中巴车去外地旅游。哪辆车跑得快?
交流后补充信息:
时间
路程
小轿车
2小时
160千米
中巴车
3小时
160千米
得出:同样的路程,小轿车比中巴车用的时间短,小轿车跑得快。
2、再出示:如果路程不一样,哪辆车跑得快?怎么比呢?
追问:此处两个80分别在求什么?
小结:同样是1小时,两辆车行驶的路程相同,两辆车一样快。
(三)比较动物奔跑的快慢
时间
路程
猎豹
3秒
93米
羚羊
5秒
100米
你能很快比较出猎豹和羚羊,哪种动物跑得快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同样是1秒,猎豹跑的路程长,猎豹跑得快。
(四)根据表格数据,建构速度概念
1、表格中有哪些类似的地方?2、给第三个数量命名。(红色标注:时间、路程、速度)板书课题
1、小巧,因为她家离电影院比小亚远(她走的路程比小亚长); 2、不能确定,因为不知道她们所用的时间;
学生回答
同桌讨论
小巧:
560÷8=70
小亚:
426÷6=71 71<70 小亚走得快
学生回答
同桌讨论
指名回答
小轿车:
160÷2=80 中巴车:
240÷3=80 80=80
两辆车一样快。
讨论得出:可以比一比两辆车每小时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
同桌交流
通过三次比较,引出速度的概念.
10
三、速度概念的建构与深化
(一)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读写及表示的意义
你能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1、揭示: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2、你能说说小巧行走的速度是多少吗?
小巧每分钟走70米,也可以说小巧的速度是:70米/分 读作:七十米每分
你能照样子说说小亚行走的速度吗?表示什么?
3、“米/分”“千米/时”、“米/秒”等都是速度单位,与我们以前学的单位有什么不同?
小结:有一条斜线把这个单位分成了两部分,前面是长度单位,后面是时间单位,合起来就是速度单位。在读得时候,先读长度单位,再读时间单位。
(二)巩固速度单位,了解我们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速度
(1)观看视频,感知速度的大小
(2)读一读、说一说这些速度表示的含义,学会简单的速度单位换算。
(3)比比谁写得好:用速度单位改写。
(4)不同单位的大小比较
学生交流
学生读一读
说一说表示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
先生思考并练习
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和素材,帮助孩子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感受速度的大小。
10
四、深入探究,形成数量关系
(一)再度观察表格,形成数量关系
你能举例说说,刚才我们都是怎样求出他们各自的速度的吗?
得出:速度=路程÷时间(只要知道了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就能计算出速度)
(二)数量关系的简单应用
我想测试一下我们班小朋友步行的速度,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出示:你能根据他们实践的记录,很快得出结论吗?
(三)灵活选择物体所对应的速度
算一算,选一选:(注意速度单位的写法)
A、飞机的飞行速度;B、助动车的行驶速度;C、妈妈步行的速度
学生举例回答
预设:学校操场一圈是( 200 )米,步行走一圈大约用了( 4 )分钟,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200÷4=50(米/分)
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并学会简单运用。
2
五、速度概念的再生活化
小结:通过今天对速度的学习,你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自由回答
总结回顾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
每分(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
速度单位:米/分 千米/时 米/秒
速度=路程÷时间
作业设计:
一、绕操场跑两圈,测一测,看看自己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是不是每分跑的路程一定相同?
二、收集一些不同类事物的速度,看看它们的快慢如何?
反思重建:
这节课我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唤醒他们对于物体运动快慢的直观认识。紧接着,利用小巧和小亚步行、汽车和客车、猎豹和羚羊这三组快慢比较,引发学生进行间接比较的意识:,用数据描述快慢,引出速度概念。再度观察表格,建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计算每分钟、每秒、每小时行驶了多少路程就可以了,从而引出速度概念。这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速度概念建构之后,我利用微视频的形式让孩子了解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速度,让速度的概念再次回归生活化。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一、对于速度单位的读写指导不够到位,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和单位,适当的操练是必要的;二、在形成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时,应该在第一次观察表格就可以直接得出,无需放在读写、意义讲解完之后“再度观察表格”,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